楊改玲
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實的事件為基礎所撰寫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讓學生針對案例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的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簡言之,案例教學法就是利用案例作為教學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其它教學法中的案例分析,盡管兩者都是利用案例來進行課堂教學,但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案例--理論--案例,案例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落腳點,探究案例需要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為了探究案例。
而在其它教學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是:理論——案例——理論,理論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落腳點,掌握理論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為了掌握理論。
一、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和實施
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和實施主要包括三個過程:撰寫教學案例、組織案例討論和對學生的案例分析進行考核。
(一)撰寫教學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案例撰寫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前教師首先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收集整理相關素材,撰寫教學案例并發(fā)給學生預習準備,學生可以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進行準備,寫出分析提綱和思路。教師在撰寫案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案例要能夠盡量多蘊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學法是在引導學生探究案例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在案例探究過程中所能掌握知識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探究所將涉及到的知識的多少有關。
因此,教師在撰寫案例時首先應將學生所應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來,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資料,必須盡可能多地蘊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從而使得學生在探究案例的過程中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
2.案例要能夠真實和全面地模擬現(xiàn)實。案例教學法所使用案例的具體內容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模擬的,因為在案例教學中,重要的不是案例的具體內容是否真實可靠,而是案例對教學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當然能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的案例是最好的。在很多時候,教學用的案例都是要經(jīng)過修改或者假設,以便能更好地適合課堂教學的需要。
3.案例應包含有復雜、模糊、或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案例教學法主要不是以傳遞信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而是讓學生在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過程中建構知識,所以,案例應具備適度的復雜性和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這樣才足以讓學生在認知上產(chǎn)生沖突。
案例教學法最大的價值就在憑借著案例所包含著的復雜、模糊、或亟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的認知上的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二)組織案例討論
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組織案例討論的方式靈活多樣,不過,針對中學生目前的能力與素質的實際狀況,通常是先由一位準備得比較充分的同學代表自己或小組進行發(fā)言。
然后由其它同學或小組針對于這個發(fā)言提出補充意見或反對意見,也可以從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師作一個案例小結。在課堂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案例討論的過程就是以案例的事實和教材知識為依據(jù),通過師生的互動來挖掘案例中的潛在性的問題,探討案例事件的行為與原由。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引導學習者去探討案例中復雜的、深層次的、有爭議性的問題,協(xié)助學習者進行討論。
第二,對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應多加以鼓勵和肯定。由于案例教學法側重于學習的過程,再加上案例的復雜性和模糊性,這就更使得學生的討論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案例的討論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或“愚蠢的問題”,關鍵是看問題的思路是否正確合理。在討論過程中要對學生們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問題的過程或結果都發(fā)生了錯誤,都要給予應有的鼓勵。
第三,注意對班級紀律的管理。良好的教學的秩序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但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面對的一大難題就是班級紀律的管理,由于學生往往會因觀點的不同而形成激烈的爭論,因而課堂失控是許多教師的夢魘,特別是新任教師或初次使用這種教學方法的時候。
事實上評價教學效果的好壞,也不應以班級紀律的好壞為主要依據(jù),而主要是以學生學習的效果作為依據(jù)。
(三)對學生的案例分析進行考核
對學生學習的成果進行量化考核是任何教學法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展示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重要依據(jù)。通過持續(xù)的、系統(tǒng)化的考核,讓學生能夠不斷地看到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以及今后需要進一步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從而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對學生案例的考核可以有兩種基本途徑:一是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二是教師幫助學生自我考核。
二、案例教學法運用的意義
1.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源于人的潛能和天賦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選擇行為,是人的潛在能力的釋放過程;學習必須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的個人價值和意義,體現(xiàn)“知覺”的個體性、主觀性的情感。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人為本,教師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學生的時間和能力。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精神是指那種不安于現(xiàn)狀、力圖改進創(chuàng)新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而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一個人具備的運用一切已知東西產(chǎn)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未知的東西。
案例教學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個兩難的困境,沒有分析,只有事實。案例討論的結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人告訴你答案,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于決策者的角色中,根據(jù)材料所提供的情況,作出自己的決定,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政治課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比較適合于原理方面的教學,而對于概念等方面教學,還是可以使用舉例分析的講授法等其它教學方法。
(河北省大名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