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近代軍閥政治產生的社會根源

      2009-04-03 04:19袁文偉

      袁文偉

      摘要:近代以降,中國社會結構發(fā)生巨大變遷,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被摧毀,政治權威日漸式微,憲政成為歷史潮流,但對民主、平等的過度追求,使中國陷入了民主的困境,加強中央權威與建立民主政治成為思想吊詭。在近代政治權威和政治體制轉換中,財政危機、滲透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參與性危機和發(fā)展危機等五種危機同時并存,始終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成為近代軍閥政治崛起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社會危機;軍閥政治;社會根源

      中圖分類號:K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09)02-0059-05

      軍閥政治是中國近代社會畸變的結果,是在由君主專制向民主立憲過渡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形態(tài)。學術界從各種角度對軍閥政治進行研究,業(yè)已取得很多成果,然而,諸多學者多從軍事變革、社會變遷的角度論述,而鮮見從政治學的角度,從社會危機的角度來討論軍閥政治產生的社會根源。本文擬從社會危機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軍閥政治產生的社會根源,以求教于方家。

      一、經濟根源:財政危機與發(fā)展危機

      軍閥政治之所以能夠形成,其直接原因在于中華民國中央權威的衰弱以及政治權威由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手中轉移到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加之多黨議會民主及府(總統(tǒng)府)、院(國務院,亦即內閣)之間的非規(guī)范性多元決策和權力分散所引發(fā)的惡性無序化黨爭接連不斷,議會風潮和內閣風潮此起彼伏,導致了革命之后出現(xiàn)“舊者已去,新者未立”的現(xiàn)象。而軍閥政治產生的社會根源則是沒有解決好新舊權威轉換過程中的五種危機。從政治學角度講,任何一個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都必須渡過財政危機、滲透性危機、合法性危機、參與性危機和發(fā)展危機等五種危機。在近代的政權和政治體制轉換中,這五種危機同時并存,始終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成為近代軍閥政治崛起的根本原因。

      從經濟根源上講,中央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不斷削弱,財政危機日益加劇,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發(fā)展危機。晚清由于對外割地賠款,官吏貪污腐敗,財政虧空巨大,不得不以鹽稅和關稅等作抵押,舉借巨額外債,從而失去了財政自給能力;加之地方大肆截留稅款,進一步惡化了中央的財政危機;而清政府為了舉辦新政,更是竭澤而漁,終于弄得民怨沸騰,迅速敗亡。南京臨時政府初成立便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今自軍興以來用途益繁,支出之數(shù)不下億萬。所有田賦、漕糧、鹽課、茶課、稅捐等項向為入款之大宗者,今則一無可恃。”…中央財政空虛,南京臨時政府被迫舉借外債,先后六次向日本三井公司和大倉洋行借款達580萬日元和70萬兩銀元。此外,南京留守黃興和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蔣作賓還向上海及他埠禮和洋行借款200萬馬克。盡管如此,南京臨時政府仍然無法維持正常運轉??梢哉f,財政危機是孫中山被迫讓位于袁世凱的一個重要原因。袁世凱篡權后,更是嚴重依賴內債外債。交通系政客章宗祥曾經說:“財政紊亂,整理需時,為維持現(xiàn)狀計,舍借款幾無他策。”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經趙秉均內閣同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秘密簽訂《善后借款合同》,借款2500萬英鎊,以鹽稅作抵押,以監(jiān)督中國財政為條件。初步統(tǒng)計:從1912—1916年,僅交通系經手的北京政府所借外債達19次,約合3 000萬英鎊。除借外債以外,還大借內債。1914年,袁世凱委任梁士詒為全國稅務處督辦,設立公債局,“發(fā)行三年公債,實募2 500余萬元,發(fā)行四年公債,實募2 600余萬元,均已超過原定債額”。凋蔽的經濟和政府信譽的下降使得外債以及內債的發(fā)行效率大打折扣,而還本付息又使得舉債得以緩解一時的財政危機反而加深了。中央政府財政汲取能力的不斷削弱并陷入惡性循環(huán),必然導致中央權威的日益式微。

      發(fā)展危機,即一個政權能否有效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近代以來,清政府并未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結果導致了整個上層建筑的分崩離析。“新政”是清政府解決發(fā)展危機的最后嘗試,但由于中央政治權威的式微,無法控制改革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改革中利益受損的各個階級、階層的群起反對下,專制王權一朝傾覆。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為推動實業(yè)發(fā)展,成立實業(yè)部,專理全國農工、商礦、山林、漁獵及度量衡,同時要求各省相應設立實業(yè)公司,隸屬該部。臨時政府還頒布一系列保護工商業(yè)發(fā)展的章程、則例,提倡墾殖事業(yè)。黃興親自領頭組織拓殖協(xié)會,孫中山即令財政部在國家預算中撥款30萬元予以扶助。這些措施都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接著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上臺執(zhí)政,奉行政治與經濟分離的雙重政策:一方面加強軍事獨裁和中央集權,摧殘進步力量,并為復辟帝制作準備,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適應清末民初的經濟改革趨勢,發(fā)布了一些鼓勵私人投資和興辦實業(yè)的政策法令。據(jù)有的學者統(tǒng)計,從1840年到1911年的72年中,中國歷年所設創(chuàng)辦資本額在1萬元以上的民用工礦業(yè)共約953家,創(chuàng)辦資本額總計20 380.5萬元,而從1912到1927年的16年中,中國歷年所設創(chuàng)辦資本額在1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yè)總數(shù)約達1984家,創(chuàng)辦資本總額約為45 895.5萬元。無論就創(chuàng)辦企業(yè)家數(shù)或創(chuàng)辦資本總額而言,這后16年都超過了前72年的一倍以上。然而這種發(fā)展遠不足以彌補連年的軍閥割據(jù)和混戰(zhàn)對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造成的破壞,加之天災頻發(fā),農村經濟長期呈現(xiàn)出一片衰敗、凋敝的景象。總之,北洋軍閥政府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問題,反而使廣大民眾的處境更加惡化,生活越來越艱難。

      二、政治根源:滲透性危機與參與性危機

      滲透性危機是指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程度較低而產生的國家權力的分散化傾向。近代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使中央政府對地方的調控能力大大削弱,面臨著無法克服的滲透性危機。晚清以降,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中膨脹起來的地方勢力對中央權威構成了嚴重的挑戰(zhàn),和平有序的集權政治發(fā)生裂變,王朝的財政、軍事和行政權開始下移至地方督撫手中。以督撫專權為特征的地方分權勢力使過去統(tǒng)一有序的機制遭到徹底的破壞,清王朝的中央權威急劇弱化,集權系統(tǒng)之內的分裂離心趨勢已然形成。辛亥革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地方挑戰(zhàn)中央集權和要求增加地方權力的一種反應。武昌起義后,獨立各省信奉地方主義,擁兵自重。加之革命派實力有限,執(zhí)政時間很短,因而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中提出的“民族之統(tǒng)一”、“領土之統(tǒng)一”、“軍政之統(tǒng)一”、“內治之統(tǒng)一”、“財政之統(tǒng)一”的政務方針,便難以實現(xiàn)。袁世凱上臺后,著力于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調整,試圖在制度框架內實現(xiàn)“統(tǒng)一政權”、“統(tǒng)一民國”的目標,先后提出過“統(tǒng)一軍令”、“統(tǒng)一政令”、“統(tǒng)一國權”、“統(tǒng)一行政”、“統(tǒng)一制度”、“統(tǒng)一秩序”等號令。然而袁氏之“軍事統(tǒng)一”,其主旨即在于裁減南方各省的軍隊,“財政

      統(tǒng)一”則預謀斷絕地方財權,獨占借款權,“行政統(tǒng)一”,其目的是掌握地方民政長官的任免,以強化中央集權。袁世凱此舉遭到國民黨人的強烈反對。當時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爭,實際上同獨裁專制與民主共和的斗爭錯綜交織在一起。袁死以后,全國大小軍閥林立,混戰(zhàn)不斷。大軍閥力圖武力統(tǒng)一,小軍閥則擁兵割據(jù),所謂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從未在民主和法制的基礎上理順過。

      所謂參與性危機即指中央政府能否或多大程度上擴大民眾的參政議政。不能或過多地容納民眾的參政訴求,都會造成參與性危機,影響政局穩(wěn)定。近代民族危機嚴重,士紳階層的參政訴求逐漸增強,造成了專制集權體系的分裂傾向。原先清廷曾嚴格禁止士紳干預地方事務,但是太平天國起義后,清廷“詔令各省興辦團練,以縉紳主之”,士紳開始邁入王朝的權力系統(tǒng)。隨著清末留學潮的興起和因軍功致仕士紳的增多,傳統(tǒng)士紳也逐漸為新式士紳所替代,他們擁有更強烈的參政欲望和獨立意識。1905年科舉制的廢除,傳統(tǒng)的附屬于皇權的士紳階層因失去了體制保障趨于衰微,而新式士紳則趁機突破皇權的羈絆,積極投身于政治洪流中,并要求分潤皇權,擴張紳權。1908年地方自治的施行使基層社會進一步失控,傳統(tǒng)的集權政治已走到“分崩離析”的邊緣。民國肇始,民主共和制度的開創(chuàng)使民眾的政治參與范圍大大擴展,各種政團政黨紛紛建立并參加競選。政黨制度和議會制度本是廣大民眾參政議政的重要保障,但當時的多黨議會民主體制卻因為缺乏程序共識、缺乏穩(wěn)定性和效能,無法真正有效地完成國家權力從君權到民權的轉移和過渡,反而因為畸形惡性的政黨競爭導致政治日益衰敗,內閣危機頻發(fā)。所以,當時的議會政治、政黨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真正的現(xiàn)代意義。李大釗認為這樣的政黨政治,“不過假手于國法以抑民權,托辭于民權以抗國法,國法民權,胥為所利用以便厥私。”宋教仁之死,實際上宣告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探索多黨議會民主制努力的受挫。雖然國會、內閣、政黨等民主政治的形式在表面上還時斷時續(xù)地存留了較長時間,但基本上成為北洋軍閥的政治裝飾品和權力競爭的“合法性”符號。

      三、文化根源:合法性危機

      合法性危機主要是指一個政權是否獲得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與支持,中央權威若不能獲得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該政權就會陷入合法性危機。中國傳統(tǒng)政權合法性的根據(jù)更多地來源于祥瑞等事件來對政權的合法性進行合法性評價,政權更迭被“陰陽五行說”解釋成為相生相克。當新舊政權交替時,新政權總是以“天命所歸”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這樣,最高統(tǒng)治者的權威便具有毋庸置疑的神圣性,從而奠定了傳統(tǒng)權威合法性的信仰基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把這種權威模式稱為傳統(tǒng)型的統(tǒng)治。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構正是以這種超自然的人身依附與合法性信仰灌輸相結合為特征的。近代西方的政治權威則是一種民主和法制的權威,其統(tǒng)治的合法性已不再來源于人們對超自然神圣權威的敬畏和由此產生的傳統(tǒng)習俗,而是來自于人們對自由、平等、民主的堅定信念以及對法治的尊崇。這種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權威模式的優(yōu)越性及其所產生的示范效應,使王權的神圣性、合法性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極大地沖擊了中國的傳統(tǒng)權威模式。

      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本能的危機意識使士大夫中的一些先進分子毅然選擇了變革的路徑?!皫熞拈L技以制夷”是那些首先睜眼看世界的官僚士大夫們的政治愿望。隨后洋務派的“自強”“新政”則代表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一部分政治精英的變革要求。而維新派主張興民權、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則體現(xiàn)了一批邊緣化的知識分子對專制王權的抵制。太平天國運動代表了那些無權無勢、無正常政治參與渠道的下層平民以激烈的方式對中央王權意識形態(tài)的反抗。上述這些政治運動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對傳統(tǒng)統(tǒng)治權威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隨著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成員對傳統(tǒng)統(tǒng)治權威的合法性支持也不斷下降,新興的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要求將西方權威模式移植來改造中國。及至民國肇建,革命派以民主共和制的權威模式取代了傳統(tǒng)君主制權威模式在中國的統(tǒng)治,國家權威和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基礎相應地發(fā)生了轉換。但是,大多數(shù)民眾尚未擺脫傳統(tǒng)舊思想的束縛,對民主共和的真正含義和自己應有的社會地位茫然無知,一時無所適從。孫中山多次不無遺憾地指出:“民國已經成立了九年,一般人民還是不懂共和的真趣,所以迫的我們再要革命?!濒斞竸t懷著對老百姓同情的筆調憤然寫道:“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shù)見不鮮的?!标惇毿阋矘O而言之:“我們多數(shù)國民口里雖然是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歐美社會國家的文明制度,連影兒也沒有……”因此,新的民主共和制權威模式建立僅2個多月,就因不能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而更替為軍閥主導下的畸形的“專制共和”模式,政黨政治、議會政治也異化和變質。實際上,由于傳統(tǒng)的權威模式是一種缺乏合法性證明的不穩(wěn)定的政權體系,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處于二元對立而又互相依附的狀態(tài),各種政治力量也基于此發(fā)展自己的派系力量。當中央政權失去權威時,各種政治力量就必然依靠自身的實力來維系自己的地位。民國中央政府所構建的政權體系和政治權威并沒有建立在各種政治力量的衷心擁護之上,始終存在著合法性危機。

      四、近代軍閥政治的特點

      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的雙重疊加,造成了軍閥政治的泛濫,使“軍人干政”成為普遍現(xiàn)象,軍閥遂成為政治斗爭的主角。隨著軍人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和“軍事集團政治化”,軍閥或軍隊首領憑借武力非法干預國家政治和政府決策,而政治領導人和政府機構以及政客則成為“軍事利益集團的附庸、工具或擺設。”由于軍閥的介入,使得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畸變,中國的政治舞臺凸顯出赤裸裸的暴力色彩。

      軍隊作為一種暴力機器,歷來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執(zhí)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而軍閥則不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和指揮,當他們在政治角逐中不占上風的時候,就以軍事行為作為最后解決辦法。擁兵自雄并以軍事實力干預政治是軍閥政治的第一個特點。袁世凱就是以北洋軍隊的武力為后盾,縱橫捭闔,上下其手,實現(xiàn)既威逼清室退位,又迫使革命派交出民國政柄的目的。袁氏死后,各派軍閥擁兵自雄并控制政權的特征更為突出。

      軍閥政治的第二個特點是政治行為的投機性和無原則性。軍閥在政治舞臺的角逐中往往罔顧政治規(guī)則和政治道德,進行政治投機。袁世凱是這樣,袁的后繼者段祺瑞、曹錕以及張作霖等也一脈相承。對軍閥而言,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不變的利益。選擇盟友和敵人,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根據(jù)政治志趣和階級觀念,而是以利害關系為轉移。除此之外,換帖拜把、兒女親家等私人關系也起

      著重要作用。軍閥政治毫無原則可言,“有奶便是娘”的行為特征充斥于他們的政治活動之中。

      利權的攫取性與排他性是第三個特點。軍閥一般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即所謂的地盤。地盤是軍閥兵源、財源和活動發(fā)展的主要空間舞臺。為獲取行政權力和集團私利,軍閥的地盤往往變成一個獨立王國,帶有極大的攫取性、保守性和排他性,絕不允許他人染指?!懊總€小軍閥都想成為大軍閥,每個大軍閥都想統(tǒng)治全中國。要想由小變大,就得擴充軍隊;要想擴充軍隊,就得擴大地盤。而要擴大地盤,就得和別的軍閥沖突?!庇谑?,對于地盤的瓜分和攘奪便成了軍閥間最主要的矛盾和政爭的核心問題。

      軍閥政治在倫理取向上具有封建性。軍閥的部隊一般是依靠宗族、同鄉(xiāng)、姻親、師生、同學等關系建立并維系的,其中宗族、同鄉(xiāng)關系是主要因素。這就在軍隊中培育出一種封建性的人身依附關系。除此以外,軍閥為了增強自己的凝聚力,往往還利用封建政治倫理道德來維系部隊的團結。他們常向士兵灌輸忠孝節(jié)義等思想觀念,借以欺騙士兵為其賣命。譬如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和北洋軍,把封建宗法式的政治與社會構造,運用于軍隊內部。直系軍閥吳佩孚則極力推崇儒學,不僅強調君臣之間要講忠義,而且視歷史上的關羽和岳飛為“武神”,大力提倡推行“武神”崇拜。土匪出身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講究的則是“江湖義氣”。還有些軍閥如唐生智、劉湘和孫殿英等則求佛訪道,乞靈于封建迷信來維系集團,利用巫婆神漢裝神弄鬼,建立所謂的“神軍”,以達到蒙騙士兵的目的。

      另外,軍閥政治在對外關系中有嚴重的依附性。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對外關系具有嚴重的依附性。他們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來換取列強對其獨裁專制地位的承認和支持。1913年秋,袁世凱為了能在就任正式大總統(tǒng)前得到其他各國的承認,不僅全盤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承認北洋政府的先決條件,而且在中英、中俄、中日關于西藏、外蒙、滿蒙諸問題的交涉談判中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讓步。尤為嚴重的是1915年,袁世凱為了實現(xiàn)稱帝的目的,竟同意日本“二十一條”中除第5條外的全部要求。1917年1月一1918年9月,皖系軍閥段祺瑞為貫徹其“武力統(tǒng)一”政策,先后向日本借款16次,達3.86億日元,已經超過以往對日借款的3倍。顯而易見,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外交本質上是一種依附外交,具有極大的妥協(xié)性和屈辱性。

      軍閥政治還導致政權更迭頻仍,混戰(zhàn)連綿。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中央權威非常有限,地方的分裂割據(jù)十分嚴重,國家統(tǒng)一長期不能實現(xiàn)。政治體制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有總統(tǒng)制、內閣制、獨裁總統(tǒng)制、君主制、攝政制、臨時執(zhí)政府制、軍政府制等多次變動。在政治體制不斷變動的同時,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頻頻更換。從1912年至1928年的16年間,國家元首(總統(tǒng))變換了12次,共有7人先后擔任總統(tǒng),每人每次平均在位不到16個月;內閣改組45次,有29人擔任過政府首腦(總理),任期最長的為17個月,最短的僅有5天。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如此走馬燈似地更換,不僅難以制定長期的政策從事實際的經濟建設,也無法形成中央應有的權威,政治紛爭、軍閥割據(jù)和混戰(zhàn)的狀況乃難以避免。據(jù)估計,從1912年到1928年的16年中,全國約有1300多個大小軍閥,一共發(fā)動了140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的軍閥紛爭、割據(jù)與混戰(zhàn),使戰(zhàn)火遍及大半個中國,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空前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現(xiàn)代化進程。結語

      在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轉型以及新舊政治權威模式的轉換過程中,由于5種社會危機始終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種口頭上高揚民主共和價值與實際上加強中央集權的吊詭之中。因之造成了適于軍閥政治生存并成長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政治生態(tài)的畸形再加上民族危亡、國弱民貧的特定歷史情景,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政治走向和現(xiàn)代化進程。軍閥政治的崛起與憲政的衰敗便成為近代中國社會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

      [責任編輯劉歡]

      绥棱县| 姜堰市| 会同县| 关岭| 镇雄县| 峨眉山市| 安达市| 咸宁市| 张掖市| 丁青县| 珠海市| 高淳县| 沁源县| 龙陵县| 罗城| 富川| 余干县| 湖南省| 南陵县| 临颍县| 玛沁县| 山丹县| 巢湖市| 南华县| 龙里县| 怀仁县| 颍上县| 安西县| 绥化市| 金溪县| 饶阳县| 德兴市| 闸北区| 淮南市| 宁都县| 彩票| 湖南省| 厦门市| 静海县| 肇州县|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