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老子不是老聃而是老陽

      2009-04-03 01:18喻幾凡
      關(guān)鍵詞:老子

      喻幾凡

      [摘要]盡管長期以來大多數(shù)人都認(rèn)為老聃就是老子,有人認(rèn)為與李耳是同一個人,也有人認(rèn)為不是,但事實(shí)上卻存在頗多疑問。其實(shí),如果對司馬遷的記載和各種古代文獻(xiàn)中的引述詳加辨析,我們便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并不是老聃,而是老陽,很可能只是因?yàn)樽中蜗嗷於鴤饔灐?/p>

      [關(guān)鍵詞]老子;老聃;伯陽甫;老陽子;考辨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1-0023-06

      關(guān)于老子到底是誰的問題,長期以來學(xué)術(shù)界存在多種說法,也存在很多的爭議。除老子是不是李耳,李耳和老聃是不是同一個人之外,盡管先秦舊籍中往往老子、老聃并稱,其后多數(shù)人也都認(rèn)為老子就是老聃,但也并非沒有不同的意見,只是未被廣泛認(rèn)同而已。同時,導(dǎo)致有幾個可能是老子或者與老子相關(guān)的人物模糊不清的原因,除了資料缺乏之外,相互之間是不是有導(dǎo)致混淆的某種關(guān)聯(lián),向來也說法不一。本文擬就老子是否是老聃,與李耳、伯陽父、老陽子的關(guān)系等問題進(jìn)行一次比較系統(tǒng)的考索。

      一老子不是老聃

      近代以來,有不少學(xué)者把老聃與李耳分離,認(rèn)為老子就是老聃,如郭沫若先生即認(rèn)為:“老子就是老聃,本是秦以前人的定論,《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都是絕好的證明?!备吆嘞壬仍谄洹吨赜喞献诱b·史記老子傳箋證》中指出:“老、李一聲之轉(zhuǎn),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變?yōu)槔?,非有二也?!芮嘏f籍,若《莊》、《荀》、《韓非》、《呂覽》、《禮記》、《國策》等,于孔、墨大師皆舉其姓,獨(dú)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明見老子原姓老矣?!钡狡渫砟?,又在《老子注譯》前的《關(guān)于老子的幾個問題》中更明確的認(rèn)定老子姓老名聃,而李耳是老聃的后裔,本姓老名耳,因老、李是一聲的轉(zhuǎn)變,所以古書寫作李耳。其后,孫以楷、甄長松先生在其所著《莊子通論》中也認(rèn)為“老子即老聃,姓老名聃”。又有王樹民先生認(rèn)為:“老聃即姓老名聃,春秋末年時人,于傳統(tǒng)的王官之學(xué)很有造詣,所以孔子多次向之問禮。他雖然過著退隱的生活,卻保持著很高的名望,受到了世人的景仰,在托古改制的風(fēng)氣下,便有人以他的名義著書了。”即認(rèn)為老聃即老子,與李耳無關(guān),《老子》一書是由后來黃老學(xué)派的人“冒認(rèn)老聃之名,并盡量收錄老聃之言論,如《天下》篇所引者即見于其書中”而作成的①。這些說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子不姓李的問題,但仍不無可議之處。因?yàn)椋m然一些先秦舊籍已視老聃為老子,但都是戰(zhàn)國時老子行事已不清晰時的說法,并不可靠。這起碼可以從七個方面提出疑問:

      1.司馬遷任《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對老子的記載,雖然引發(fā)了后人不同的理解和爭議,但對李耳字聃則說得十分肯定,應(yīng)該是有所依據(jù)的。而要說老子姓老名聃,與李耳之字聃偶同而誤混,則不僅于史無據(jù),于其他文獻(xiàn)也不足征。

      2.先秦文獻(xiàn)中雖然多有稱舉老聃者,但是稱其名還是稱其號,無由肯定,同時,先秦舊籍中也多有只稱老子的,盡管戰(zhàn)國及以后諸子多老子、老聃并稱,將二者視為同一人,但事實(shí)上是不是兩個人也可置疑,所以也就并不能由此就得出老子姓老名聃的直接結(jié)論。

      3.雖然《孔子家語·觀周第十一》中有:“敬叔與(孔子)俱至周,問禮于老聃……及去周,老子送之”;“孔子見老聃而問焉……老子日:‘夫說者流于辯,聽者亂于辭,如此二者,則道不可以忘也?!敝敝咐献蛹蠢像?,也常被作為老聃就是老子的重要證據(jù),但是不是有傳誤或者后來的改易也還難說。因?yàn)樵凇犊鬃蛹艺Z-弟子行第十二》和《大戴禮·衛(wèi)將軍文子第六十》中同記了孔子與子貢論知人之事,在評價近世賢者時,二者都論到了十一個人,所評之語也大同小異,但其中只有十個人相同,還有一個前者作老子而后者作老萊子,從所載內(nèi)容基本相同來看,應(yīng)該是傳者不同而所記各異導(dǎo)致的差異,這也就說明,孔門弟子最初知道老萊子與老子就是同一人,因而在記載孔子對同一人的評語時用的名稱各不相同。而在同一書中,卻都找不出老聃與老萊就是同一人的任何關(guān)聯(lián)或證據(jù),所以《家語》中指老聃為老子,也就難成鐵證。

      4.《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所載孔子嚴(yán)事和多次稱道的人以及《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和《孔子家語·弟子行》中所載孫子所評價的人,除老子和老萊子外,其他人都在《論語》、《左傳》、《國語》中有所提及,有的還并見于其中之二甚至其三,如果老子即老聃,則其名必會像其他人一樣在這三部書中出現(xiàn)。

      5.《莊子》中所載老子事,或可信或不可信,盡管其書中視老聃為老子,但《養(yǎng)生主》中載有“老聃死,秦佚吊之”之事,而司馬遷視而不見,既不加以采用,也不辨其是非,而稱老子是莫知所終,何以如此,頗有可疑。由此也可見,莫知所終的老子和壽終正寢的老聃當(dāng)不是同一個人。

      6.更難以說通的是,如果秦以前人都認(rèn)定老子姓老名聃,則不至于到漢代即完全湮沒無聞?;诖耍抉R遷既對老子其人不能十分肯定,而采人了當(dāng)時流傳的多種說法,那么即使不把老聃作為存疑傳主之一,在所謂“姓李氏,名耳,字聃”之后,也必會加上“或日姓老氏,名聃”之類。即或姓老名聃之說為司馬遷所不信而未加采用,漢唐間為《史記》、為《老子》作注者,亦必采摭傳聞而有所反映?,F(xiàn)在完全找不到這樣的材料,也就剛好說明老子并非姓老名聃。

      7.過去通常認(rèn)為關(guān)尹是老子弟子,而《莊子·天下篇》有:“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dú)與神明居,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聃聞其風(fēng)而悅之。建之于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貴?!捜萦谖?,不削于人。雖未至于極,關(guān)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將老聃列于關(guān)尹之后,向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shí),這很可能剛好可以說明老聃不是老子。更不是關(guān)尹之師,而是在關(guān)尹之后或者原是在道家學(xué)派中地位和影響都次于關(guān)尹的人物。

      基于以上七點(diǎn),大約可以肯定,先秦舊籍中之既稱老子,又稱老聃,必是緣于誤混之故。譬如《莊子》中老子與老聃并見,既有“老子日”,又有“老聃日”,要不是已經(jīng)誤混的結(jié)果,就是因?yàn)檎劦降牟⒉皇峭粋€人,所引的也不是一個人的話,甚至出處并不相同,只是因?yàn)楹髞矶际赵诹藗魇辣尽独献印分校笕怂煺`認(rèn)為一人。至于《韓非子-六微》《六反》、《呂氏春秋·貴公》《當(dāng)染》、《韓詩外傳》和《說苑·敬慎》中所稱老聃,若不是屬于同一種情況,就可能是沿誤的結(jié)果。

      二老聃即李耳

      當(dāng)然,要說老聃不是老子,僅有上述理由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充足的理由解決四個問題,那就是:老聃是不是實(shí)有其人?如果老聃不是老子,那他是誰?為什么先秦舊籍中會將老子、老聃混同?為什么先秦舊籍中所引老聃之語,又往往見于傳世本《老子》之中?

      在這四個問題中,第一個比較容易解決。因?yàn)楹芏嘞惹嘏f籍中都提到了老聃其人,有的還稱引了老聃之語,所以毋庸置疑,老聃必有其人,只是是不

      是姓老名聃,或者原本就是作老聃無誤,有待考證。

      第二個問題也并不難解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認(rèn)定他就是李耳,這并沒有錯。雖然傳中只是說李耳字聃,并沒有說明他何以會被稱為老聃,但是司馬遷既然認(rèn)定李耳就是老子,在傳中提到了另外兩個在其前或在當(dāng)時也被認(rèn)為可能是老子的人物,而并沒有談到別的叫老聃的人,實(shí)際上也就是肯定了先秦文獻(xiàn)中提到的老聃就是李耳。也就是說,在他的看法中,李耳、老聃、老子就是同一個人。而事實(shí)上,各種古代文獻(xiàn)的相關(guān)記載,也并不能為李耳之外的老聃提供佐證。盡管有老子、老聃并列,似乎在李耳之外另有一老聃,或者說有老聃而并無李耳,但這只見于把二者視為同一人的戰(zhàn)國及以后諸子的引述,而這本身就是混淆的結(jié)果。正如前引郭沫若、高亨、孫以楷、甄長松、王樹民諸先生所論,雖然似乎可以作為老聃就是姓老名聃,與李耳不是同一個人的理由,但其說都是建立在老聃即老子的基礎(chǔ)上,如前所辨,既然前提不能成立,其結(jié)論也就站不住腳。李耳之所以被稱為老聃,只有兩種可能,要不是他晚年之自號廣泛流行而被廣為稱舉,就是先秦舊籍中引述的話原本就不是他說的,最初稱引的也不是老聃,只是因?yàn)樽中蜗嘟髞韨髡`,在老子混淆以后,戰(zhàn)國及以后諸子因而將老子、老聃并稱。

      比較難以說清的是第三個問題,因?yàn)椴粌H《莊子》、《韓非子》等書中都曾老子、老聃并見,而且往往是指同一人,尤其是《禮記·曾子問》中有三次載“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日……?!币淮屋d“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樞就道右,止哭以聽變。即明反,而后行,日禮也。”《孔子家語·子貢問》中也兩載“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執(zhí)髻》篇又有:“孔子曰:‘然,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彼坪醵际怯H歷者所記或所傳,說明孔子即稱老子為老聃?!俄n詩外傳》有“子夏日:‘臣聞黃帝學(xué)乎大墳……仲尼學(xué)乎老聃?!庇炙坪蹩勺C孔門弟子也稱老子為老聃。但是,這里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所載各書均晚出,成于戰(zhàn)國甚至漢代,所載并非第一手資料;二是所稱老聃未必就是老子,至少《禮記》和《孔子家語》中的未必是;三是雖然后兩書的記載或是本于親記親聞,但不能排除傳誤或者沿誤的可能,也就是原來并不作老聃,因?yàn)閭髡f已經(jīng)混淆,其他書籍中都作老聃,因而改易。而結(jié)合前文六個疑問的辨析可知,老子并非老聃,所以,可以肯定是混淆之故。至于是怎么混淆的,又為什么會混淆,將在下文討論。

      第四個問題取決于先秦舊籍中所引老聃之語到底是不是老聃說的,即到底是出自李耳字聃號老聃者之口,還是出自與老聃形成混淆的另一人即真正的老子之口。如果是老聃即李耳說的,就存在一個混入或者增益的問題,而如果原本就是老子說的,只是名字有混淆,那么,這些話見于傳世本《老子》之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因?yàn)檫@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簡單說清的問題,所以也放到下文再詳加討論。

      三老伯陽與伯陽甫的誤混

      關(guān)于老子的姓氏和名、字,雖然眾說紛紜,自古辯論就有很多,但有一個問題還是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史記正義》引《朱韜玉札》及葛洪《神仙傳》云:“老子,楚國苦縣瀨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薄妒酚浰麟[》亦稱:“有本字伯陽,非正也。然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另有劉向的《列仙傳》上、《文選·反招隱詩》李善注引、邊韶《老子銘》都說老子字伯陽,《文心雕龍·諸子》有“及伯陽識禮而仲尼訪問,爰序道德,以冠百氏”之說,而陸德明《老子道德經(jīng)釋文》也有“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陽,陳國苦縣厲鄉(xiāng)人”之語。由此可見,漢唐間本有老子字伯陽或者號伯陽父的傳說?,F(xiàn)在通常都認(rèn)為,正因?yàn)檫@最初只是出于漢代神仙家之言,因而未被《史記》采錄,也不可信。但是,這種說法既然始于漢代,未必也就不是由來有自。甚至還不能排除一種可能,那就是秦漢以來一直有老子本名伯陽的傳說,只是司馬遷沒有采信而已。可能正因?yàn)槠涿蜃智∨c西周末年的史官伯陽甫相同,于是到了西漢末年就被神仙家加以附會,從而把二者攪到了一起。又因?yàn)椤妒酚洝分幸演d老子姓李名耳,影響很大,所以就改而稱其字伯陽或者號伯陽父。

      當(dāng)然,老子不是伯陽甫,不容懷疑?!妒酚洝ぶ鼙炯o(jì)》載:“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伯陽甫日:‘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shí)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cái)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亡不過十年,數(shù)之紀(jì)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jì)?!薄都狻罚骸绊f昭曰:‘伯陽父,周大夫也。唐固日:‘伯陽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焙笪摹爸芴焚佟毕隆墩x》:“幽王時有伯陽甫。唐固曰:‘伯陽甫,老子也。按:幽王元年至孔子卒三百余年,孔子卒后一百二十九年,儋見秦獻(xiàn)公。然老子當(dāng)孔子時,唐固說非也。”由此可見,附會伯陽甫為老子,由來很早,而辨別其非也早。

      但是,既然能夠附會,或者是可以相混,就必然會有可以產(chǎn)生附會或者足以導(dǎo)致混淆的某種關(guān)聯(lián)。這其間的關(guān)聯(lián)是什么呢?只要稍加考索和推論就不難發(fā)現(xiàn),導(dǎo)致二者可以附會而相混的原因,最有可能的就是二者的名或者字有相同之處,其次則是因?yàn)椤妒酚洝だ献恿袀鳌分杏兴^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云云,而《老子》中又有“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語,與伯陽甫之言似成印證。不過,這固然可以作為認(rèn)定漢代神仙家最初附會老子字伯陽或者號伯陽父的源頭和證據(jù),同時,也可以作為司馬遷試圖從交織混亂的材料中將二者分開卻又分而不清的佐證。司馬遷在《周本紀(jì)》中關(guān)于伯陽甫的記載,采自《國語·周語上》,自然是可靠的,伯陽甫不是老子,也不容懷疑。但是,這并不能作為老子不是名或字伯陽的證據(jù)和理由。尤其是司馬遷關(guān)于老子離周原因的記載,雖然簡略,卻能成為將其與伯陽甫混淆的原因之一,恰恰就可以作為當(dāng)時已是傳說紛紜,有關(guān)老子和伯陽甫的一些材料已經(jīng)混淆不清,司馬遷試圖辯明,卻又沒能完全區(qū)分開來的旁證。

      正因?yàn)槿绱?,我們也就可以推斷,老子有可能原本名伯陽,與李耳字聃號老聃者是兩個人,只是因?yàn)樗抉R遷認(rèn)定后者是老子,而把其本名斷定為對伯陽甫的附會,所以其真名只成了傳疑之說。

      四老陽子即老子

      與老伯陽近似的,有《左傳》中記載的老陽子。雖然相關(guān)的記載只有一條,而且本身與老子并不能建立任何聯(lián)系,更不能簡單而直接地確定他就是老子,但是,根據(jù)先秦稱謂之例,我們既不能排除他又稱老子或陽子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其本名老伯陽的可能。只是因?yàn)橛嘘P(guān)老陽子的記載,在傳世的先秦文獻(xiàn)中再無相關(guān)的材料,因而無法印證而已。不過,

      雖然沒有直接的材料,但間接的材料還是有的:

      其一,《左傳》中對于老陽子的記載見于昭公十二年,當(dāng)時孔子二十二歲,從各種文獻(xiàn)中所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事可知,老子與孔子同時而略長,那么,如果老子與老陽子不是同一人,也是同時人,而且同為周王朝的官吏,正如高亨先生所指出的:“老聃字伯陽,而《左傳》上有老陽子,老伯陽又稱老陽子,正如《左傳》劉伯岔又稱劉岔,其姓字如此吻合,又生在同一時代,做官于同一王朝,兩人是一人,不是很可能嗎?能說這是偶然的巧合嗎?”這應(yīng)可以作為第二種可能即老子本名老伯陽之一證。

      其二,《莊子》和《呂覽》中記有兩個相似而又相反的故事,應(yīng)可作為第一種可能之證?!肚f子,山水》篇載,陽子到宋國,在旅店中聽店主對其一美一丑的妻妾講了相反評價的理由后,感慨地說:“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呂覽,去尤》中則載,魯國有一個丑人的父親,因?yàn)椤坝群鯋邸?,硬說美男子商咄不如他的丑子美,文后因而有“老聃則得之矣”的評論。一是陽子“去自賢”,一是魯人“尤乎愛”,由評論而形成關(guān)聯(lián),也就恰恰說明,陽子即老子,在先秦時是有不少人認(rèn)同的,只不過是將老子與老聃混淆在一起了而已。

      而以這后一條與前一條高亨先生的推測進(jìn)行對照,還可以看出,老伯陽與老陽子姓字相同,并不只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恰恰說明老子就是老陽子。

      《左傳》中關(guān)于老陽子的記載,原文為:“冬十月……甘簡公無子,立其弟過,將去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賂劉獻(xiàn)公,丙申,殺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孫蝤。丁酉,殺獻(xiàn)太子之傅庾皮之子過,殺瑕辛于市,及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從這一記載來看,似乎老陽子死于是年,且系被殺。但《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又有:“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陰忌奔莒以叛。”可證陰忌并非于十四年前被殺。雖然楊伯峻先生在其《春秋左傳注》中認(rèn)為兩陰忌只是姓名相同,并不是同一人,但高亨先生認(rèn)為十二年傳中的“及”為“反”之誤,當(dāng)時陰忌、老陽子等均未被殺,并舉出了古書中“反”和“及”因字形相似而誤以及《左傳》中“反”字用作召回之意的例證,其說法是可信的。事實(shí)上,如果這六人與瑕辛同時被殺,那么“于市”二字當(dāng)會置于句末,即“老陽子”之后。《左傳》中記載涉及或參與同一事件的人,絕無以一人記出其事,再以“及”字相連列出其他諸人之例。此處作“反”字,只是說明這六人本為甘人或與甘國的成、景之族關(guān)系密切,因?yàn)槭酥転榇蠓蚨佑谥埽谑伦兒蟊徽倩叵嘀€(wěn)定局面而已。

      當(dāng)然,對于《左傳》中的這一記載中所涉及的老陽子的身份與當(dāng)年是否被殺,除了高、楊二先生的看法不同外,近代以來一直存在分歧。不過,我們只要將兩種不同意見的主要論據(jù)互相比照,并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姆治?,就不難看出其中的是非。

      認(rèn)為老陽子就是老子的,主要代表就是高亨先生。

      除了上述對于《左傳》中記載的考辨外,高亨先生還通過對《史記·孔子世家》、《老子傳》、《禮記·曾子問》、《老子銘》以及《水經(jīng)注·渭水篇》關(guān)于孔子問禮于老聃、從老聃助葬及《春秋經(jīng)》中昭公七年日食的記載等比較、分析后認(rèn)為:“可見老聃就是老陽子。老陽子于魯昭公十二年以前被甘悼公或甘簡公所排擠逃往魯國。魯昭公七年老陽子正在魯國,所以孔丘得以向他問禮,從他助葬,而遇日食,這也與《曾子問》等記載孔丘問禮的地點(diǎn)和時間相吻合的。”雖然對于問禮和助葬的時間、地點(diǎn)學(xué)術(shù)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高先生在后文中也仍未十分肯定老聃就是老陽子,但他的分析有一定道理,那就是老子即老陽子。唯一的不足是,因?yàn)樗允贾两K認(rèn)定老子姓老名聃,因而未能進(jìn)一步厘清迷誤。

      認(rèn)為老陽子不是老子,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譚戒甫、李水海二先生。

      先是譚戒甫先生認(rèn)為:“考周有老陽子,初亦宋人,自共公東遷時奔周人仕,后殉甘悼公之難,子孫遂籍于周,疑老聃即其后也。”又說:“《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因甘過之難,殺了一位老陽子。嘗考周世族中,并無老氏,這老陽子疑是由宋投奔的人。據(jù)杜注說:‘老陽子,周大夫,甘悼公(即過)之黨。我以為老陽子若出于宋,當(dāng)是避難至周,因流寓而入仕的。若就宋國老氏的輩行說,恐怕這位老陽子還是老佐的子侄輩,亦即老萊的兄弟行或伯叔行哩?!苏f可靠,則老陽子往周,略可證明。前頭說過,宋共公因畏楚之強(qiáng)盛,遷都于相,我疑其即在初立之時;因共公九年(即成公十一年),‘華元兩盟晉楚,大難稍紓,卻又無須遷都了。共公初立,老陽子年并不大;如甚壽考,當(dāng)生于魯文公中葉,則為三十余歲。那個時候他大約未隨共公遷相,競往周去了。他壯年往周,及為大夫,年已老了;不幸因黨于甘族,竟至殺身?!详栕蛹礊橹艽蠓颍创巳肓酥芗?。子孫在周,自無可疑?!痹谒磥恚详栕邮撬螄?,可能是宋戴公五世孫老佐的子侄輩,同時還是老萊的兄弟或者叔伯,約生于公元前615年(魯文公中葉)前后,卒于前530年(魯昭公十二年),而老聃則可能是他的后人。事實(shí)上,譚先生之說至少存在三誤:其一,說老陽子是宋人,還可能是老佐的子侄輩,是奔周入仕的,純屬猜測。《左傳》杜注稱甘簡公為周卿士,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六子為周大夫,都是甘悼公之黨,雖然不知其依據(jù)為何,也不能肯定其說法是否正確,但有一點(diǎn)可以肯定,那就是無論老陽子原籍如何,也不論他是不是仕周為大夫,他與甘國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因?yàn)榛螯h于甘悼公,或黨于成、景之族,所以卷入了甘過之難;其二,他即使被殺了,也不是被周殺而是被甘殺;其三,《史記》載老萊子是楚國人,其他先秦文獻(xiàn)也無他居于宋的記載,所以他不可能是老佐的兄弟或子侄。由此可知,他假設(shè)的前提并不能成立。也正因?yàn)槿绱?,在他認(rèn)定老聃就是老子的情況下,推測老聃為老陽子后人的結(jié)論也就不可能正確。

      在譚先生的基礎(chǔ)上,李水海先生提出了“很有可能老陽子就是老佐的兒子”的觀點(diǎn),并通過對春秋及其以前一些有“老”字之稱的人進(jìn)行考證,提出:“春秋以前(包括春秋)除宋國之外稱‘老×的并非氏‘老,周世族中又無老氏,那么,說老陽子是由宋入周為仕,他是宋國老佐的兒子,當(dāng)不會有大錯?!边M(jìn)而通過對高亨先生的觀點(diǎn)進(jìn)行駁難,然后得出結(jié)論:“老聃就是老聃本人,老陽子就是老陽子本人,老聃不是老陽子?!?/p>

      由上可知,譚戒甫先生假設(shè)的前提是不能成立的,自然,李水海先生的進(jìn)一步推論也就失去了依據(jù)。退一步來說,即使老陽子確實(shí)是從宋國出去的,而且一直居于周,只是與甘國王室關(guān)系密切,李文認(rèn)為春秋及其以前只有宋國有老氏的考辨,也不無可議之處:

      首先,文中認(rèn)為:“在春秋以前(包括春秋時期),除去宋國有老氏或稱‘老×的之外,魯國也有稱‘老×的(即‘老祁),楚國也有稱‘老×的(即‘老萊子),遠(yuǎn)古時有稱‘老×的(即‘老童),殷

      商時有稱‘老×的(即‘老彭)?,F(xiàn)在只要考證出宋國之外稱‘老×的并非氏‘老,他們的后代也不是氏‘老(或姓‘老),周世族中又無老氏,那么,說老陽子是由宋入周為仕,并且他是宋老佐的兒子,理由就更充分了?!逼淞信e本身就不充分,周有老商氏,列子師之,見《列子·黃帝篇》;有老成子,曾學(xué)幻于尹文先生,見《列子·周穆王篇》,著書十八篇,載于《漢書·藝文志》;春秋晉有老古,曾答文公問,見劉向《新序·雜事二》。如果說因?yàn)殛P(guān)于老古的記載晚出,且其真?zhèn)尾豢芍?,可以置而不論,那么,既然認(rèn)定老聃即老子,而老聃與關(guān)尹、列子為同時人,那么老商氏與老成子就應(yīng)該在考辨之列;而如果認(rèn)定列子是戰(zhàn)國時人,而將老商氏、老成子作為春秋后人,不作考辨,那么,認(rèn)定與關(guān)尹、列子同時的老聃即春秋時的老子,豈不矛盾?

      其次,對于老童的后裔,文中以《世本·帝系》、《大戴禮記·帝系》、《史記·楚世家》未載其后有老氏作為其后人并不氏老的依據(jù),且不說三者對于老童的身世與后人的記載并不相同,即其所采信的《史記》,也并未全部說明其后人各支的姓氏,更不用說所涉及的只有其次子吳回一支,而其長子重黎有無后人,也和《世本》及《大戴禮記》一樣并未交代。如此,又怎么能夠肯定老童的后人中沒有以“老”為氏的呢?《風(fēng)俗通義》和《姓解》都認(rèn)為老氏是老童之后,雖然舉《左傳》宋有老佐為證或者有誤,但是,又怎么能肯定老陽子就不是老童之后呢?甘為周畿內(nèi)國,地處洛陽西南,與宋相處甚遠(yuǎn),如果老陽子確是從宋入周,為什么會與宋國人沒有密切關(guān)系,卻會成為甘國王室某一派之黨?

      再次,認(rèn)定老萊子不氏老,一則認(rèn)為他是氏萊,因壽考而稱老,那么既然依譚戒甫先生說認(rèn)為老陽子活到了八十余歲,何以不認(rèn)為他氏陽而因壽考稱老陽子?再則又認(rèn)為他氏李,且不說春秋時并沒有李姓,即到底氏萊還是氏李又莫衷一是,何可作為他不氏老的證據(jù)呢?

      不過,雖然上引諸例都與老聃相關(guān),但有一點(diǎn)不能不辨,那就是古人的名與字在含義上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或相同,或相反,聃為李耳之字,不僅《史記》有明文,即從字義上來說,也可無疑義,但要說老子名聃字伯陽,則絕不可能,因?yàn)轳跖c陽或伯陽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解釋都不可能聯(lián)系到一起。由此也就可知,老聃與老陽,根本就是兩個人,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老子。而從前面提到的各種先秦舊籍中都作老聃或者老子、老聃并見來看,則可知其混淆由來已久。

      從上面的考證與分析可知,老子不是老聃而是老陽。至于從先秦舊籍中的各種記載和引述來看,多是老子、老聃并見,而老陽則幾乎湮沒不傳,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兩個:一是老陽本又作老,與老聃字形相近而誤,譬如所謂孔子問老聃,與老陽葬之類,原有可能作老,后誤為老聃,進(jìn)而以訛傳訛,就使得自《莊子》而下,戰(zhàn)國中后期的舊籍中大多沿誤;二是老聃也確有其人,即《老子傳》中的李耳,而且曾與《老子》書發(fā)生了密切的關(guān)系,傳世的《老子》中有部分內(nèi)容即為其所增益,而先秦舊籍中所引老聃之語,有的是老陽所著書中原文,也有的的確出于老聃,只因老陽歸隱后事跡不詳,而老聃又曾名盛一時,所以后來就混淆莫辨了。

      猜你喜歡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稱
      安居樂業(yè)
      柔可克剛
      漫畫
      漫畫
      漫畫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xué)
      智者老子
      尋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曲周县| 武穴市| 若尔盖县| 邹平县| 临漳县| 方山县| 蕉岭县| 阳朔县| 门头沟区| 淮安市| 班戈县| 定边县| 五家渠市| 巴彦县| 如皋市| 长治县| 黄石市| 蓬安县| 垦利县| 大洼县| 庐江县| 潼关县| 长葛市| 阿巴嘎旗| 收藏| 郁南县| 石景山区| 潼南县| 辽源市| 台湾省| 离岛区| 綦江县| 固始县| 武威市| 广灵县| 墨竹工卡县| 龙里县| 阿拉善左旗| 增城市| 天峨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