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目的犯的類型

      2009-04-05 11:39:31楊立州
      關鍵詞:反革命要件法定

      楊立州,劉 鑫

      (1.公安部辦公廳,北京 100741;2.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一、目的犯概述

      “目的犯”這一概念由德國刑法學者首先提出。所謂目的犯,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以外的類型性(或者特定的)犯罪目的為主觀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類型。目的犯的目的是目的犯主觀要件中的獨立要素,其內容超出目的犯這種犯罪的故意的認識范圍,屬于主觀的超過要素。“德國、日本刑法規(guī)定的偽造貨幣罪都是目的犯,要求行為人主觀上以‘行使為目的’,但客觀上又不要求行為人已經行使了偽造的貨幣,因此,‘以行使為目的’就是超過構成要件客觀要素范圍的主觀要素。德國學者August Hegler將它稱之為超過的內心傾向,亦稱‘主觀的超過要素’?!盵1]可見,之所以稱目的犯的目的為主觀的超過要素,是因為它獨立于犯罪故意之外,超出了構成要件客觀要素的范圍。由此可見,目的犯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之間并不是絕對的一一對應關系:目的犯的犯罪故意與客觀要件相互對應,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限定了構成要件客觀要素的范圍,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是犯罪故意在現實中的客觀展開;相反,目的犯的目的就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客觀表現,目的的實現與否并不影響犯罪的成立和既遂,目的只是一種單純的主觀要素。

      在我國刑法中,可以視作目的犯規(guī)定的條款有近30處。例如,刑法第126條違規(guī)制造槍支罪第1、2項須“以非法銷售為目的”,第243條誣告陷害罪要求行為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第389條行賄罪第1款要求行為人“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等等。深入研究目的犯理論,有助于在司法實踐中正確地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特別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目的犯進行分類,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目的犯的認識,以便更好地把握目的犯的本質和特征。

      二、斷絕的結果犯和短縮的二行為犯

      這是德國刑法理論對目的犯的習慣分類,在日本,通常稱其為直接目的犯和間接目的犯,本文在同一意義上使用這兩組概念。大塚仁教授指出,從通過實施其構成要件性行為能否實現其目的的觀點,可以將目的犯區(qū)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損壞外國國章罪(日本刑法第92條對外國國旗、國徽等損壞罪——引者注)中的“對外國加以侮辱的目的”一樣,其目的通過行為人的構成要件行為本身或者作為其附隨現象,自然被實現,不需要為其實現實施新的行為;另一種是像偽造罪中的“行使的目的”一樣,為了實現其目的,需要行為人或者第三者實施與其構成要件性行為不同的行為。在德國,前者被稱為斷絕的結果犯,后者被稱為縮短的行為犯,我想將其分別命名為直接的目的犯和間接的目的犯。[2](P123)此外,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根據意圖犯在構成要件體系中的實質內容差異,對其進行了分類:其一所謂之意圖者,系針對“所計劃之法益侵害”本身,此類意圖犯的意圖,系對類型化的行為人動機加以描述,更明確地說,此類意圖的內涵所指向的標的與故意的對象相同,只是在犯罪成立的要求上,特別強化對于所預定的法益侵害的內在意向,在大多數的財產犯罪類型中的意圖規(guī)定,即屬此類;另一類的意圖犯類型,其內容則屬于“溢出保護法益”之外的內在意向,如刑法關于偽造罪之犯罪類型,其主觀要件規(guī)定的意圖,即為此類。[3](P251~252)

      斷絕的結果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就能夠(但非必然)實現類型性目的,而無需實施新的行為。例如貸款詐騙罪,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行為,就可以實現非法占有該貸款的目的。短縮的二行為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后,還需要行為人或者第三者實施其他行為才能實現目的犯的類型性目的。例如綁架罪,行為人實施了符合構成要件的綁架行為還不能直接實現其勒索財物的目的,只有在綁架他人之后向相關人提出索要財物的要求,勒索財物的目的才可能實現。以此為標準,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由于泄憤報復或其他個人目的”、“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等犯罪屬于斷絕的結果犯;而規(guī)定“以非法銷售為目的”、“以傳播為目的”、“以勒索財物為目的”、“以出賣為目的”、“為他人謀取利益”、“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等犯罪屬于短縮的二行為犯;至于規(guī)定“以牟利(或營利)為目的”的犯罪則既可能是斷絕的結果犯,也可能是短縮的二行為犯。例如,同樣要求“以營利為目的”,侵犯著作權罪就屬于短縮的二行為犯,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則屬于斷絕的結果犯。此外,同一目的犯中由于規(guī)定有多種行為方式,可能既包括斷絕的結果犯,也包括短縮的二行為犯。例如,賭博罪必須以營利為目的,而其行為包括聚眾賭博、開設賭場與以賭博為業(yè)的行為。雖然賭博行為可以直接營利,但聚眾賭博與開設賭場的行為并不能夠直接營利。所以,以營利為目的,相對于不同的行為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在賭博罪中,以賭博為業(yè)的行為屬于斷絕的結果犯,聚眾賭博或者開設賭場的行為屬于短縮的二行為犯。[4]

      對于斷絕的結果犯和短縮的二行為犯這種分類,我國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目的犯的這種分類,在大陸法系國家屬于一種常見分類,我國刑法理論中尚無此分類法。在筆者看來,作為目的犯之一的斷絕結果犯,按嚴格的目的犯概念特質,很難稱其為目的犯。因為在斷絕的結果犯場合,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與犯罪行為目的二者是重合的。以日本的內亂罪①為例分析,‘暴動’是行為目的,而‘暴動’本身又是‘紊亂國憲’,因此,這實質上就是行為人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之犯罪故意與犯罪目的是重合的,目的并不屬于犯罪直接故意之外的附加的構成要件,當然也就不是主觀超過的違法要素,而且此種犯罪目的同客觀的事實行為要素相對應,因而也就不可以說這種犯罪目的屬于特定的構成要件的目的。所以說,斷絕結果犯不屬于嚴格的目的犯范疇。鑒于此,筆者以為大陸法系國家將目的犯分為斷絕的結果犯與短縮的二行為犯,也確有可商榷的地方,應為我國目的犯立法所不取?!盵5](P77~78)可見,上述觀點將斷絕的結果犯中的類型性目的等同于直接故意包含的一般犯罪目的,因此得出斷絕的結果犯不屬于目的犯的結論。我們認為,盡管斷絕的結果犯一經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行為人的目的一般就能實現,而無需實施新的行為,但是,斷絕的結果犯中行為人的目的仍然屬于主觀的超過要素,因此不同于犯罪直接故意中的一般犯罪目的。為了能夠對這個問題予以清晰的解讀,我們有必要對日本刑法中的內亂罪以及我國新舊刑法中的危害國家安全罪和反革命罪作一比較說明。

      日本刑法第77條規(guī)定構成內亂罪需要“以顛覆政府、僭竊國土或其他紊亂國憲為目的”而實行暴動。行為人實施內亂罪的暴動行為,可以表現為殺人、傷害、放火、搶劫等多種方式,因此行為人實施暴動行為時其直接故意表現為通過上述行為達到剝奪他人生命、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燒毀建筑物或者搶劫財物等目的。但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僅此還不能構成內亂罪,還要求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在直接故意之外另具有“以破壞國家的統治機構,排除國家對領土的國權以行使權力,以及其破壞、擾亂憲法確定的基本統治秩序為目的”。由此可見,內亂罪中行為人的特定目的不同于犯罪直接故意的內容,并非像前述論者所言,“暴動”是行為目的,而“暴動”本身又是“紊亂國憲”。所以說,“內亂罪的主觀要件除了要求有故意之外,還要求有特定的目的(內亂目的)。由于內亂罪的行為表現形式與許多犯罪相似,要使內亂罪與其他犯罪相區(qū)別,就得在犯罪人主觀上進行限制。如果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內亂的目的,就難以區(qū)分內亂罪與騷擾罪、暴行罪、放火罪、搶劫罪的區(qū)別,故許多國家刑法明文規(guī)定要有內亂目的”。[6](P740~741)與日本刑法中的內亂罪相比,我國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分別將針對國家安全(法益)的犯罪規(guī)定為反革命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罪。新舊刑法的區(qū)別不僅在于類罪的罪名不同,而且還表現在犯罪構成的主觀內容上。1979年刑法分則第一章規(guī)定了反革命罪,并且在第90條開宗明義地規(guī)定:“以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的、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為,都是反革命罪?!笨梢姡?979年刑法規(guī)定的反革命罪都要求以反革命為目的,這與日本刑法關于內亂罪的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對于我國舊刑法中的反革命罪來說,反革命目的同樣區(qū)別于行為人的直接故意,是主觀的超過要素,理由和對日本刑法內亂罪的分析基本相同。在筆者看來,不管是內亂罪還是反革命罪,立法上的行為人所具有的類型性目的都是刑法從加害角度規(guī)定的影響法益侵害的犯罪目的,其不同于刑法從被害角度規(guī)定的直接侵害法益的一般犯罪目的。雖然與短縮的二行為犯相比,斷絕的結果犯的目的與犯罪直接故意和構成要件性行為具有更為緊密的聯系,但特定目的與行為人實施的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之間并不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系,斷絕的結果犯中類型性目的仍舊具有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功能,因此不能否認斷絕的結果犯屬于目的犯的范疇。

      同時,我們注意到,1997年修訂刑法后將反革命罪改稱為危害國家安全罪,而且取消了反革命目的的規(guī)定,刑法規(guī)定構成危害國家安罪不再要求特定的目的。這種立法上的變化是否說明反革命罪就不是目的犯呢?前述否定斷絕的結果犯屬于目的犯的學者指出,1997年刑法典將反革命罪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除了便于打擊此類罪犯、同國際規(guī)定接軌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立法者看到了反革命罪屬于斷絕的結果犯規(guī)定在刑法條文中不科學的一面,從而在刑法修改中對其加以必要的完善。[5](P78)這種看法也難以為我們所贊同。筆者認為,某種犯罪是否應當規(guī)定為目的犯,主要取決于立法者對該種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判斷。立法者之所以將反革命罪改稱危害國家安全罪并取消反革命目的的規(guī)定,表明在立法者看來,行為人實施暴動、叛亂等行為就足以達到應受刑罰懲罰的社會危害性程度,而沒有必要再附加反革命目的(或危害國家安全的目的)。這體現出立法者對國家安全的高度重視以及運用刑法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決心。因此,雖然現在的危害國家安全罪不是目的犯,但卻不能就此否認之前的反革命罪屬于目的犯。

      三、法定的目的犯和非法定的目的犯

      根據刑法有無明文規(guī)定,可以將目的犯分為法定的目的犯和非法定的目的犯。刑法中明文規(guī)定“以……為目的”、“意圖……”、“為……”的犯罪,一般都屬于法定的目的犯,而對于某些刑事法律雖無明文規(guī)定、但理論和實踐上要求行為人必須具有類型性目的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則稱為非法定的目的犯。根據刑法規(guī)定的方式不同,還可以將法定目的犯進一步細分為典型的法定目的犯與非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所謂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是指刑法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以……為目的”或“由于……目的”的犯罪,我國刑事立法中共有典型的法定目的犯18個。所謂非典型的法定目的犯,是指刑法條文中雖未規(guī)定“以……為目的”或“由于……目的”,但立法者在罪狀表述中用其他諸如“為……”或“意圖……”等詞匯表明構成該罪也需要行為人具有類型性主觀目的的犯罪。

      非法定的目的犯由于缺乏立法的明確規(guī)定,因此其概念和內容在刑法學界爭議頗多,甚至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質疑。如有學者認為:“目的犯是指刑法規(guī)定以行為人主觀具有一定犯罪目的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盵7](P120)“刑法分則明文規(guī)定某些犯罪以具備特定目的為要件,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這種特定目的,則不構成犯罪或者只能構成其他犯罪。這種以特定目的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稱為目的犯?!盵8](P214)這種目的犯定義很自然得將目的犯限定在法定的范疇之內,沒有為非法定目的犯留下存在的空間。筆者認為,目的犯應當包括非法定的目的犯。目的犯作為一種犯罪類型,其存在取決于自身特殊的構成結構,而非刑法的明文規(guī)定。盡管刑法沒有規(guī)定,但如果行為人的類型性目的具有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功能,同時該罪也符合目的犯的主客觀構造,我們就應當將其視為目的犯。綜觀否定論者的觀點,其主要擔心在于,承認非法定的目的犯概念有違罪刑法定原則。但在筆者看來,非法定目的犯的存在從根本上說并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理由如下:

      一方面,從刑法哲學思潮的演變來看,罪刑法定原則有一個從絕對主義到相對主義的發(fā)展過程。由于構成要件是罪的法定的集中體現,因此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要件也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在刑法發(fā)展史的早期,刑法舊派以反對封建刑法罪刑擅斷、刑罰嚴苛為出發(fā)點,觀念上要求絕對服從成文立法、禁止法官解釋法律,以取消司法的自由裁量權。因此,要求刑事立法上盡可能詳盡地規(guī)定所有與犯罪和刑罰有關的要素,以此作為法官適用法律的依據。19世紀末期,刑法新派基于目的刑和防衛(wèi)社會的思想,提出行為人刑法的理念,主張松弛、否定罪刑法定原則,在刑法中確立不定期刑以及保安處分。刑法舊派和新派在觀念和理論上存在尖銳的對立,罪刑法定原則在二者的論爭中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學派之爭的大幕徐徐落下,我們發(fā)現,刑法舊派的法律形式主義與刑法新派的法律虛無主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揚棄,借鑒和吸收二者的長處,兼顧個人自由和社會保護的折中主義漸成主流。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容與價值也面臨重新的評價和定位:“主要是指從完全取消司法裁量到限制司法裁量;從完全否定類推到容許有限制的類推適用,即在有利于被告的場合容許類推適用;從完全禁止事后法到從舊兼從輕,即在新法為輕的情況下刑法具有溯及力等,都沒有違背人權保障的原則。同時又增加了刑法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以求得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更好的平衡,實現刑法人權保障與社會保護的雙重機能。因此,罪刑法定主義從絕對到相對的變化,并非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完善?!盵9](P526)可見,罪刑法定原則由嚴格趨向寬大,解釋刑法得到提倡;與此相應,構成要件也由繁瑣趨于抽象,從封閉轉向開放。

      另一方面,從立法技術上講,罪刑法定原則所要求的刑法的明確性并不意味著所有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都要在立法上一一列明。這實際上涉及到在刑法條文中如何表述犯罪構成的內容這一問題。對此,臺灣學者林山田曾指出:有些構成要件之要素,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于構成要件要素之中,但由于學說上之通說或是沿用多年之判例,儼然有如規(guī)定于條文之構成要件要素,此即為不成文之構成要件要素,或稱不加規(guī)定之構成要件要素。如普通殺人罪之規(guī)定“殺人者”,此當然包括“他人被殺死”之不成文構成要件要素。[10](P20)大陸學者亦指出,在法律規(guī)定中,沒有必要對犯罪構成的所有內容都在法條中給予規(guī)定,這樣的規(guī)定既很困難,也不必要,法律只能規(guī)定它應該規(guī)定和可以規(guī)定的內容。法律不是論文,因而法律需要解釋[11]。筆者認為,如何表述犯罪構成的內容,實際上是一個立法技術問題。法律不是百科全書,不是鴻篇巨制;在保持刑法條文明確性的前提下,立法者追求的是盡量簡明。正如我國臺灣學者林紀東所言:“法律是欲以極少數的條文,網羅極復雜的社會事實,為便于適用和遵守起見,條文固應力求其少,文字固應力求其短,以免卷帙浩繁,人民有無所適從之嘆?!盵12](P89)因此,在解釋論上將某些犯罪視作非法定的目的犯,在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之外附加行為人的類型性目的,并不違背刑法的明確性要求。

      在我國刑法中,理論上探討較多的非法定目的犯主要有偽造貨幣罪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fā)票罪。如有學者認為,偽造貨幣罪的法益是貨幣的公共信用,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偽造貨幣罪須以行使為目的符合偽造貨幣罪的本質特征。因而主張采用非法定目的犯這個概念[13]?!缎淌聦徟邪咐芬粫员R才興虛開可以用于抵扣稅款的發(fā)票沖減營業(yè)額偷逃稅款一案為例,認為雖然虛開抵扣稅款發(fā)票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虛開用于抵扣稅款的發(fā)票的行為,就可以構成犯罪,至于是否已將發(fā)票用于抵扣稅款,不影響虛開抵扣稅款發(fā)票罪的成立。但行為人沒有抵扣稅款的故意,即使實施了虛開抵扣稅款發(fā)票的行為,也不能以虛開抵扣稅款發(fā)票罪定罪處罰。在這里,對刑法第205條中“用于抵扣稅款”的理解不能過于寬泛,“用于”應指主觀上想用于和客觀上實際用于,而不包括雖然可以用于但行為人主觀上不想用于,客觀上也沒有用于,也不能將行為人使用發(fā)票意圖不明的視為準備用于。[14](P258)這一判例確認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fā)票罪須以騙取稅款為目的。不僅如此,在筆者看來,諸如盜竊罪、搶劫罪等財產犯罪以及金融詐騙罪一節(jié)中除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之外的其余六種金融詐騙犯罪,都屬于非法定目的犯,在司法實踐認定當中應當予以特別注意。

      四、目的犯的其他分類

      在大陸法系,真正的目的犯和不真正的目的犯也是對目的犯的一種傳統分類[15](P159)。真正目的犯是指以類型性目的作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不真正目的犯是指類型性目的的有無并不影響犯罪的成立,而只影響刑罰的加重或減輕的犯罪。前者如偽造罪中的“行使的目的”一樣,以目的的存在為犯罪成立的要件;后者如日本刑法關于持有鴉片的規(guī)定中“販賣的目的”就屬于刑罰加重的事由,而藏匿犯人、隱滅證據罪由親屬實施時“為了犯人或者逃走了的人……的利益”,則屬于刑罰的免除事由。在我國現有的目的犯立法中,所有目的犯都屬于真正的目的犯,不存在不真正的目的犯。②此外,我國還有學者根據不同標準,將目的犯分為危害國家安全型目的犯、貪利型目的犯和其他型目的犯、以自然人為主體的目的犯和以單位為主體的目的犯。[5](P81~83)另有學者認為,目的犯之目的有的屬于犯罪動機,有的屬于犯罪目的,因而將目的犯區(qū)分為占有型目的犯和動機型目的犯。[16](P537~538)

      [注釋]

      ①日本刑法第77條規(guī)定:“以顛覆政府、僭竊國土或其他紊亂國憲為目的實行暴動的,是內亂罪?!?995年修改為“以破壞國家的統治機構,排除國家對領土的國權以行使權力,以及其破壞、擾亂憲法確定的基本統治秩序為目的而實行暴動的,是內亂罪”。

      ②2006年6月29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第10條規(guī)定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七十五條之一:“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蓖ㄟ^這一修改,刑法第175條規(guī)定的行為方式就與第193條貸款詐騙罪具有了一定的重合性:都包括詐騙貸款的行為。構成第193條貸款詐騙罪需要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而且貸款詐騙罪的法定最低刑為5年有期徒刑,高于第175條的法定刑。因此,可以認為,刑法第193條貸款詐騙罪是在第175條的基礎上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才規(guī)定了更高的法定刑。但是,由于二者規(guī)定在不同的條文之中,而且罪名不同,因此仍舊不能將其看作不真正目的犯的適例。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客觀的超過要素”概念之提倡[J].中國法學,1999,(3).

      [2][日]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M].馮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4]張明楷.論短縮的二行為犯[J].中國法學,2004,(3).

      [5]李?;?、王彥.目的犯論綱[A].高銘暄、趙秉志.刑法論叢(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7]高銘暄.中國刑法詞典[Z].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

      [8]張明楷.刑法學(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0]林山田.刑法特論(上)[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78.

      [11]李潔.法律的犯罪構成與犯罪構成理論[J].法學研究,1999,(5).

      [12]林紀東.法學通論[M].臺北:臺灣遠東圖書公司,1953.

      [13]陳興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學研究,2004,(3).

      [14]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刑二庭.刑事審判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日]木村龜二.刑法學詞典[M].顧肖榮等,譯.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7.

      [16]姜先良.論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A].陳興良.刑事法評論(第13卷)[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反革命要件法定
      美國職場性騷擾的構成要件
      反歧視評論(2021年0期)2021-03-08 09:13:18
      智取紅領巾
      重建院落產生糾紛 土地確權程序法定
      從“政治刑罰”到“法律刑罰”
      ——從“反革命罪”的存廢談起
      21世紀(2018年11期)2018-12-06 07:36:16
      第三人撤銷之訴要件的適用及其方法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48
      交叉式法定刑的功能及其模式選擇
      應受行政處罰行為構成要件的反思與重構——從“三要件”到“三階層”
      中老離婚法定理由之比較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50
      論抽象危險犯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05
      魯迅的繞口令
      中外文摘(2016年11期)2016-08-31 19:52:50
      日照市| 和田县| 甘孜县| 舞阳县| 阿勒泰市| 达日县| 砀山县| 龙胜| 米林县| 开远市| 赞皇县| 涡阳县| 宝丰县| 西吉县| 运城市| 抚远县| 绍兴市| 无棣县| 苏尼特左旗| 比如县| 历史| 泰兴市| 贵州省| 柳河县| 宣化县| 腾冲县| 乐都县| 淳安县| 沽源县| 慈利县| 西吉县| 两当县| 浪卡子县| 柳林县| 南康市| 甘谷县| 集贤县| 永寿县| 大田县| 咸阳市|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