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焱生
(常州工學院黨委宣傳部,江蘇 常州 213002)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所特有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傳統(tǒng)作風、價值觀念與文化活動等的總和。高校校園文化,既是促進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軟環(huán)境,更是推動高??茖W發(fā)展的軟實力。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的形成,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涵,指明了新的方向。
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是高校辦學的根本性問題。高校必須緊緊圍繞這個根本性問題,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新形勢下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蛾P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見,重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并充分發(fā)揮其德育功能,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意義深遠。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略目標任務?!稕Q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边@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tǒng)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為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生命線”。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戰(zhàn)略思想,對推進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加強和改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總的指導思想。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進高校和諧校園建設,是高等教育實踐中面臨的一項新的重要課題,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做到不動搖、不懈怠。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其他價值觀念形成和展開的基礎,是貫穿在全部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中的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第一要義。這里所指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等“老祖宗”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包括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的四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創(chuàng)立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等)。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理想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既是對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也是中國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體現,更是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這個共同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樹立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共同理想不動搖。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愛國主義是一面?zhèn)ゴ笃鞄茫仁且豁椪卧瓌t,又是一個道德規(guī)范。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具有長期穩(wěn)定性和廣泛凝聚力的價值立場、價值原則和價值追求。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不竭源泉?!薄霸诋敶袊瑦蹏髁x最鮮明的主題就是不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币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弘揚民族精神不懈怠。
改革創(chuàng)新是當今時代的最強音。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表征著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要求和發(fā)展方向,反映了社會主義新形勢、新階段、新時代的總體精神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領下,中國人民積極進取,以獨特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實踐,推動了國家和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高歌時代精神不懈怠。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直接與廣大社會成員的個人行為發(fā)生聯系的方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化,是通過社會倡導、輿論宣傳和思想教化為社會成員樹立的道德規(guī)范?!鞍藰s八恥”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涵蓋了人生態(tài)度、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并將繼續(xù)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懈怠。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包括高校的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傳統(tǒng)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的物質保障,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保證,傳統(tǒng)文化建設彰顯高校校園文化的特色優(yōu)勢,精神文化建設體現高校校園文化的活力源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和改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其主要抓手和現實路徑是“五個加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具有指導地位的思想理論體系和價值觀念體系。社會主義大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首要位置,善始善終、常抓常新。高校是各種文化思想和思潮的交匯區(qū)和交鋒場。必須深刻認識和明白,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高校師生頭腦,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所然,是中國特色的根本所現,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理論武裝工作,唱響主旋律,唱好主題歌;要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fā)揮其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要切實加強高校哲學和社會科學論壇、講座、報告會等管理工作,不給反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雜音”、“噪音”提供講臺;要切實加強高校出版物、宣傳陣地等管理工作,不給各種錯誤思潮和言論提供發(fā)表的載體。
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理想決定行動。理想信念也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追求以及對理論成果的真理性和實踐行為的正確性的確認,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持久的前進動力。理想信念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須把教育的基點放在師生對科學理論的認同上。一些師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現“淡化”傾向,一定程度上是對過去理論和實踐中教條主義反思和質疑的產物。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把師生的困惑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在教育中要多用身邊的事實說話,在交流中進行正確引導,讓師生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使師生對科學理論特別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思想上真正認同,感情上真正親近,信仰上更加堅定。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面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滲透正在同經濟擴張、政治霸權和軍事威懾結伴而來,世界范圍的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對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別能力尚弱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應著重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國家主權教育。主權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明確,愛國首先就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和根本利益,牢記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自覺維護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二是加大國家安全教育力度,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懂得和明白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不僅僅局限于國防安全和軍事安全,而且還擴展到經濟、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懂得應通過對話增進信任,通過合作謀求安全,培養(yǎng)高尚愛國情操,為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筑起堅實屏障。三是樹立大學生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滲透能力,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引導大學生把愛國之情變成腳踏實地、充滿理性的報國之行。
加強大學生時代精神教育,就要充分利用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鮮內容,使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能力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從而適應當今時代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時代精神教育,就是要用閃爍著時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跡去感召大學生、鼓舞大學生、激勵大學生,使大學生在時代精神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提升素質和水平??追鄙⑧嵟嗝?、楊利偉、方永剛、侯晶晶、徐本禹等這樣一大批典型人物,得到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用體現時代精神的鮮活事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能夠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提供正確方向和營造良好環(huán)境。正如古諺語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加強大學生時代精神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并且成為大學生熱愛祖國、刻苦學習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胡錦濤同志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精辟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尺,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大學生榮辱觀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對待祖國、人民這樣一些在老一輩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觀念,在一些大學生心目中淡漠了,他們對個人利益想得多,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利益卻想得少,甚至根本沒有考慮;個別學生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害怕吃苦,不愿艱苦奮斗的觀念,在大學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馬克思曾經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弊鳛楫敶髮W生,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帶頭倡導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多做關心集體、熱心公益、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的好事,真正盡到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為發(fā)展社會主義和諧人際關系、形成文明進步的良好社會風尚貢獻一份力量。作為當代大學生,要努力做到“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一是要志存高遠,做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二是要誠實守信,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三是要修身求知,做一個會學習的人;四是要與時俱進,做一個會創(chuàng)造的人。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建設優(yōu)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yōu)化美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推進高校和諧校園建設,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校園人文自然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和成才成功。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6(22):32-34.
[2]胡錦濤.在同中國農業(yè)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09-05-02].http://www.cnr.cn/gundong/200905/t20090502_505320556_1.html.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09-09-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4]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EB/OL].[2009-09-15].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743112.htm.
[5]羅洪鐵.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大學生成才[EB/OL].[2009-09-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3/29/content_4357433.htm.
[6]馮剛.弘揚大學精神推進高校德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27-29.
[7]徐柏才,祁帆.加強對大學生時代精神教育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11-115.
[8]杜紅芳.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發(fā)揮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4):74-75.
[9]蔣德勤,吳貴春.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