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輝
摘要: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在中國的出場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這使中國的后殖民批評打上民族主義印記。后殖民理論對中國的文學和藝術批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它促進了中國學界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中國文論理論及其視角在中國藝術批評中的運用,同時也促動了中國文學界對西方文學經(jīng)典和海外華文文學的后殖民解讀,啟發(fā)了中國翻譯界在翻譯實踐中的文化轉(zhuǎn)風吹草動,但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研究在中國仍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推進。從而催生了眾多學術研究新領域。
關鍵詞:后殖民;文化轉(zhuǎn)向;現(xiàn)代性;理論旅行
中圖分類號:I0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23
回顧近20年來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真可謂大潮起落,令人目眩。后殖民理論從登陸之初的火熱到21世紀的多論閾展開,似有綿延不絕的生命潛力。在此回顧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在中國的歷程并清理其所產(chǎn)生的問題域。檢視其應用于中國語境的得失,在中國當前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的民族與世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張力中,當會獲有一份接受西方與自我重構的自覺。作為一種文化政治學批評,后殖民主義并無統(tǒng)一的理論綱領而只是多種批評方法的匯集,因此要理清其在中國的問題史就是一個頗為費力的課題。但我們認為,從歷史緣起、問題發(fā)生、問題拓展以及問題的反思與展望四個方面人手,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在中國的歷程就可以被把握。
一、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的歷史緣起
后殖民主義在中國的出場要追溯到弗雷德里克·杰姆遜。20世紀80年代中期,杰姆遜以在中國引入后現(xiàn)代思潮而著名。1989年《當代電影》第6期發(fā)表由張京媛翻譯的杰姆遜叫的論文《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文章認為,由于有遭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的經(jīng)驗,第三世界的文學必然是民族主義的,其敘述方式必然是民族寓言式的。在杰姆遜提出的世界文化的新建構中,第三世界文學應該按照自己的選擇和解釋發(fā)展自身。這篇論文在中國學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瀾,《電影藝術》、《文藝爭鳴》、《讀書》等雜志隨后發(fā)表了一批以“第三世界”為題的文章。在全球化語境中,在中國追求現(xiàn)代性而西方已發(fā)展到后現(xiàn)代的情況下,中國文化如何自立,如何與第一世界文化打交道,如何構造新的民族文化正是中國學界的焦慮所在,文學批評界就此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在這些文章中,張頤武圈在《文藝爭鳴》1990年第1期發(fā)表的《第三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學》一文,主張以來自第三世界的本土經(jīng)驗建構第三世界文化理論,其中暗含以第三世界對抗第一世界的民族主義傾向,為中國后殖民批評的登場打下伏筆。
中國學界最早介紹后殖民理論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但在西學風潮如過眼流云的時代,這些介紹并沒有引起學界注意。作為文化批評,后殖民理論在中國的接受更與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相關。1989年以后,中國學界走向保守,國學研究興起,并對80年代的西學接受提出質(zhì)疑。上世紀90年代初,政治學者何新的反西方言論,崔之元的制度創(chuàng)新說,盛洪的文明比較論,以及《中國可以說不》的出版,國際關系上的銀河號事件,駐南使館被炸事件,中美撞機事件等導致在官方和民間涌動著民族主義潛流,中國經(jīng)濟上的崛起與政治上的屈辱促使中國知識分子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這些為中國學界對薩義德的解讀提供了文化背景,為中國后殖民批評的出爐奠定了思想基礎。1992年第10期《讀書》發(fā)表了劉禾的文章《黑色的雅典——最近關于西方文明起源的論爭》,介紹美國最近關于西方文明起源的論爭。在文章的末尾,劉禾介紹了美國后殖民批評。《文匯報》1992年10月14日刊登王干的文章《大紅燈籠為誰掛?——兼析張藝謀的導演傾向》,首次從東方主義視角對張藝謀提出批評,指出張藝謀電影的潛在觀眾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人。張是為了滿足西方人的東方主義優(yōu)越感而著意構造中華民族的腐朽性。王干的文章為此后中國電影批評的后殖民主義視角開了先河。1993年第3期《當代電影》刊登張頤武的論文《全球性后殖民語境中的張藝謀》,奠定了中國后殖民批評對張藝謀的定位。張頤武認為,張藝謀電影的表達方式是神話,所謂的“民族特性”只是被排斥在現(xiàn)代性話語之外的閉鎖空間,中國只是一個特性的代碼而非一個具體時間的變化和更替。到此,中國后殖民電影批評已展開其視閾。但這些文章對于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在中國的亮相只能算做排練,后殖民理論在中國的正式登場是《讀書》雜志的功勞。
中國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的轉(zhuǎn)折性事件是1993年第9期《讀書》上發(fā)表的三篇文章。張寬的《歐美人眼中的“非我族類”》概述了薩義德兩本書的內(nèi)容,梳理了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形象史,文章提到了西方主義這一概念,即中國學界對西方的非理性看法和態(tài)度。文章還指出了中國當代一些藝術家以東方的落后丑陋去迎合西方人的文化優(yōu)越感等現(xiàn)象。應該說,這篇文章所涉及的諸多問題正是日后中國后殖民批評所討論的問題。錢俊的文章《談薩義德談文化》專門論述薩義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指出薩義德的缺點是排斥了文化的其他維度,如美感體驗。潘少梅的文章《一種新的批評傾向》介紹了后殖民批評的基本要點,討論了薩義德的理論適用于中國文化的限度問題。在人文學者中影響甚大的思想性學術刊物《讀書》,在一期刊登3篇介紹西方后殖民理論的文章,在中國學界掀起了巨大的聲浪。此后,《讀書》、《文藝爭鳴》、《文藝評論》、《文藝報》、《光明日報》、《外國文學評論》等刊物對后殖民理論展開研究和討論,介紹、推崇、否定、質(zhì)疑之聲皆有之。1993年、1994年可稱為中國學界的“后殖民年”,一時間,學界出現(xiàn)了“爭說薩義德”現(xiàn)象,學人爭先恐后地加入“東方主義”大合唱。
中國的后殖民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后殖民理論在中國,二是中國的后殖民批評,前者指的是中國對來自西方的作為一種話語形態(tài)的后殖民理論的介紹、研究、批評和對話,其問題所指是西方的理論形態(tài),后者則是中國學者借助西方的后殖民理論回應中國的文化問題所產(chǎn)生的中國式的學術批評話語,其問題所指是中國的本土經(jīng)驗和文化現(xiàn)實。對西方后殖民理論的介紹和接受產(chǎn)生了中國后殖民批評,中國后殖民批評的失誤和多方面展開又需要對西方后殖民理論的深入研究。這兩方面交錯并行,互相關聯(lián)又互相激發(fā)。
在學界對后殖民理論或大加追捧或激烈討伐的喧嘩中t中國后殖民批評出爐了,其標志性事件就是“中華性”命題的提出和“十批判書”的誕生?!剁娚健?994年第1期“十批判書”欄目發(fā)表由陳曉明主持的《東方主義和后殖民文化》長文?!笆袝北憩F(xiàn)了闡釋中國的焦慮。當前,闡釋中國必須依靠西方話語,要與西方對話也必須依靠西方話語,這就是第三世界文化與第一世界交往的現(xiàn)實。該文涉及的大眾文化中的西方主義與
東方主義、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錯位、西方霸權與中國民族性的關系等都是后殖民批評的核心問題,話題的展開昭示了后殖民理論的開放性和中國后殖民批評的基本立場。至此,中國后殖民批評的問題意識和價值取向已基本奠定。細讀這篇文章我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薩義德的文本和身份確實可以解讀為民族主義,西方文化霸權也確實應該警惕和批判。二是中國的后殖民批評出場之初就注意到后殖民理論的精神是對一切霸權的批判,從而中國本土的文化霸權也在警惕之列。對此,學界后來對中國后殖民批評的批評有意無意地予以忽視。
此后,后殖民理論在中國和中國的后殖民批評向縱深發(fā)展。前者表現(xiàn)為研究更趨深入和辯證,正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逐漸代替誤讀,原典的翻譯和多方面的介紹也隨之展開。后者表現(xiàn)為以后殖民理論審視中國的文化現(xiàn)實,借助后殖民理論開拓學術新領域。
二、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的問題拓展
經(jīng)過最初的“眾聲喧嘩”,1997年以后中國后殖民問題走出浮躁與情緒化,走向富有建設性的學術研究?!段乃囇芯俊?997第3期分別發(fā)表了羅綱、王寧等人的3篇談后殖民的論文,標志中國后殖民理論研究走向深化,此前的論爭開始平息。1999年開始,羅綱、張京媛主編的后殖民文選以及薩義德的經(jīng)典文本陸續(xù)翻譯出版,后殖民研究走出最初因資料缺乏而導致誤讀的窘境。檢索各類文獻,中國后殖民研究性的論文按時間段來看,1989年到1995有42篇,1996到2000年為68篇,2001到2004是179篇。從論文數(shù)量和問題所指來看,中國的后殖民研究向各個方面縱深發(fā)展,以穩(wěn)健、冷靜、理性、細致概括其歷程并不為過。細而述之,中國后殖民批評具體展現(xiàn)為七大論域,即后殖民理論研究的推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論的反思,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藝術研究的后殖民視角,西方經(jīng)典文學重讀,華文文學的后殖民解讀和第三世界文學的后殖民研究。下面概而論之。
一是后殖民理論研究的推進。中國學界對來自西方的后殖民理論本身投入極大的興趣和精力,研究性的論文迄止2004年近60篇。1997年后,研究超越了引進之初的簡單化的反對或贊成,或望文生義的詮釋階段,而是更深入地走向理論本身,做出更符合理論實際的評述,同時客觀地展現(xiàn)后殖民理論的價值和局限。中國的后殖民基礎理論研究具體表現(xiàn)在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從總體上把握后殖民理論。學界對后殖民理論的基本概念如混雜、身份認同、第三度空間、文化霸權、文化抵抗等研究比較深入,指出其精神要旨是對抗性,其理論局限是文化保守性和冷戰(zhàn)思維,其所熱中的雜交思想掩蓋了文化關系中的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并指出后殖民主義是一種立足于西方文化傳統(tǒng)內(nèi)部的理論反思。其次是考察后殖民理論的思想來源。眾多學者追溯了后殖民“他者”概念的思想淵源,研究后殖民理論前驅(qū)葛蘭西和法濃與后殖民主義的關聯(lián),分析后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介紹后殖民女性主義批評家的理論模式和闡釋策略。第三是對薩義德本身的認識更為深入。學者們介紹了薩義德政治性的學術活動。論述了其文學敘述理論,分析了薩義德的多重身份,破除了薩義德是反西方民族主義英雄的神話。第四是對后殖民理論的其他代表人物如斯皮瓦格、巴巴等人的學術思想也展開研究。一些學術雜志刊登了斯皮瓦格和巴巴的訪談。第五是對后殖民經(jīng)典文本的翻譯和介紹。中國學界最初對后殖民的了解多通過二手材料,許多誤解由此產(chǎn)生,1998年后這一狀況得以改變,王寧主編的中西學者的論文集《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和盛寧翻譯的英國學者艾勒克·博埃默著《殖民與后殖民文學》出版,是學界以論著形式介紹后殖民理論的開始。1999年是中國后殖民理論翻譯的重要年頭,影響甚大的知識分子圖書館叢書出版了《賽義德自選集》和羅鋼、劉象愚主編的《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張京媛主編《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和薩義德的《東方學》也在這一年出版。隨后,英國后殖民理論家巴特·穆爾·吉爾伯特的《后殖民批評》和《后殖民理論》也分別出版,中國后殖民批評的思想資源得以擴展。
二是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文論的反思。中國曾經(jīng)是個半殖民地國家,殖民地經(jīng)歷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創(chuàng)傷記憶。百年中國的現(xiàn)代性是一個“別求新聲于異邦”,“師夷長技以制夷”以追求現(xiàn)代重返中心的過程,富國強兵、民主科學、民族獨立、超英趕美、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等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詞,從而文化建設中的中西文化關系、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問題就成為文化領域長久論爭的問題。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加劇,借助后殖民主義審視百年來中西文學關系問題又進入討論的視閾。從后殖民理論視角看百年中國文學理論所產(chǎn)生的問題就是“失語癥”的提出?!笆дZ癥”牽涉的問題眾多,關系到如何認識中國20世紀的文論建設,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文論的轉(zhuǎn)型,如何看待中西文論在思維方式和闡釋限度上的差異,如何認識文學理論與本土經(jīng)驗、借鑒西方與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論與中國當代審美體驗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三言兩語難以厘清,本人將另著文分析。
三是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薩義德、斯皮瓦格和巴巴均論述過翻譯問題。在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之前,主導翻譯理論的是結構主義。結構主義翻譯理論傾向科學主義,強調(diào)翻譯的工具理性,翻譯中的政治性和人文性被忽視。后殖民翻譯理論是后殖民問題域之一,它從性別、族居、階級、民族主義、殖民話語與權力反抗等問題出發(fā),賦予翻譯理論與實踐以新的面貌。在后殖民理論看來,語言并不是對等的,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zhuǎn)換的問題,翻譯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翻譯活動必然牽涉到文化政治和歷史因素,因此,翻譯實踐是一個文化政治問題,其背后是文化霸權與反霸權的斗爭。在西方文化殖民東方的背景下,翻譯的策略必須重新選擇,翻譯的本質(zhì)、翻譯的目標等問題必須重新認識。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肩負著文化解殖并塑造民族文化的重任。
檢索文獻資料,目前中國學界對翻譯的文化轉(zhuǎn)向問題的研究性論文近20篇,基本上是對后殖民翻譯理論的平面介紹。我們認為,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對當前的翻譯實踐和理論具有深厚的文化學意義。在全球化時代,民族身份的建構及其現(xiàn)代性的追求使對外來文化吸收的自覺更趨強烈。因此,回顧與反思翻譯理論與實踐對于百年來中國現(xiàn)代性的歷程就是一個重要課題。比如,我國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五四”以后大量翻譯西學,1949年后大量翻譯蘇聯(lián)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20世紀80年代后又著力引進西方前沿理論,這些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轉(zhuǎn)換等都具有積極意義,但這一過程中翻譯的功與過值得思考。具體到學科建設而言,就是重思西方學術概念的翻譯和變異對中國當代學術話語的影響。如嚴復、魯迅、林紓等人的翻譯理論和實踐應重新評估;對于文史哲學科而言,封建、唯心、唯物、形象思維、物質(zhì)、意識形態(tài)、歷史規(guī)律、社會存
在、本體論等西方人文學科元概念的翻譯對原作的變形及其對中國當代學術話語乃至思維方式的影響就應該做實證性研究。
四是藝術研究的后殖民視角。后殖民是一個包含多學科多視角多種批評方法的綜合性文化思潮,其批評策略和理論意旨可運用于文史哲諸領域。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研究而言,后殖民理論也提供了新的批評手段。其中,運用得最多的是電影批評,具體來說是對張藝謀現(xiàn)象的評論。
1993年前后,張藝謀的電影在國際一系列電影節(jié)上獲獎,后殖民理論此時正在中國興起,理論思潮與批評實踐一拍即合。國內(nèi)評論界對張藝謀的電影存在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張迎合了西方理論界“東方主義”的虛幻建構;另一種批評則認為,中國電影獲得國際大獎標志著中國當代電影的日臻成熟和逐步走向世界。電影藝術有其自身的獨特規(guī)律,對張藝謀現(xiàn)象的評論需另文著述,這里只想提及的是,中國后殖民電影批評的弊端是在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性上大做文章,對電影這門特殊藝術的文本及其技巧缺乏分析。直接搬用東方主義理論來批評張藝謀就無法解釋其電影在中國也大受歡迎這一現(xiàn)象,張藝謀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當代政治文化的隱喻性批判也被忽視。
中國后殖民批評主要集中在電影藝術,對音樂、雕塑、建筑的后殖民批評還沒有涉及,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對陳逸飛的評論。后殖民批評對于中西藝術的交流、本土化藝術的產(chǎn)生以及現(xiàn)代性歷程中中國藝術的發(fā)展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比如音樂中的譚盾,繪畫中早期的林風眠、徐悲鴻、常書鴻、趙無極等人對于民族化與西方化之關系的探索,當代藝術中的徐冰、蔡國強、羅中立等人所表現(xiàn)的藝術的民族化與國際化,西方趣味與中國標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技巧等問題都應該在后殖民語境下深入研究。中國藝術批評應該把真正的吸收西方與歪曲東方以迎合西方區(qū)別開,為中國藝術在新世紀的發(fā)展做出理論說明。
五是西方經(jīng)典文學的重讀。目前,從后殖民視角重新審視西方近現(xiàn)代經(jīng)典文學的工作還剛剛開始,論文不足10篇。值得注意的如下:論者通過對莎士比亞《暴風雨》的后殖民主義解讀展現(xiàn)了莎士比亞人文精神的另一面;通過對《魯濱遜漂流記》和《魯濱遜漂流續(xù)記》的閱讀,分析出笛福筆下典型的東方主義他者形象;對賽珍珠文本的細讀,發(fā)現(xiàn)其思想的復雜性,即反帝國主義內(nèi)容和殖民主義思維方式的并存。
在后殖民理論看來,西方現(xiàn)代化的歷史也就是在全球殖民擴張的歷史。在殖民擴張過程中,一切知識都與帝國主義權力相關聯(lián),因此,超越性的審美形式如小說、游記等在薩義德筆下都是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幫兇,共同合法化著帝國主義霸權意識。學界以前把西方近代文學解讀為人文主義和啟蒙理性精神,是對神性的批判對人性的肯定,對其意識形態(tài)性的一面則極少注意。在后殖民語境下,這些經(jīng)典小說呈現(xiàn)出另一面,即超越性的人文主義文學暗含著殖民暴力。后殖民理論認為,文學的超越性是有限度的,作為一種知識形式,文學與各種權力糾纏在一起。對于文學的這一面,形式主義的文本分析和文學社會學的外部研究都沒有觸及。后殖民理論對于西方文學研究的啟示在于,應把西方文學放在西方與非西方的關系中審視,唯此,西方現(xiàn)代性的復雜性才顯示出來。從后殖民視角閱讀西方文學在我國學界才剛開始,這種文化政治的解讀將對西方經(jīng)典的認識帶來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將會導致西方文學史的重寫和文學史觀的變更。
六是華文文學的后殖民解讀。華文文學是指華裔或海外華僑以所在國語言創(chuàng)作的反映其異國生活的文學作品,東南亞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地是華文文學的重要區(qū)域。在后殖民語境下,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主題主要是文化身份問題,即海外華人與當?shù)匚幕恼J同和沖突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再現(xiàn)問題。由于與性別問題和東方主義、西方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糾纏在一起,華文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呈現(xiàn)出復雜面貌。華文文學的后殖民研究是21世紀初才開始的,論文近10余篇,主要集中在美國華文文學領域。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華裔美國文學迅速發(fā)展,成為美國多元文化中的重要風景。華裔作家為介紹和傳播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爭取移民的合法權利,揭露白人的種族歧視,贏得華人與主流社會的平等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多重原因,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須仔細辨析。學界主要把目光投向湯婷婷和譚恩美等人的作品,批評其避開華人與主流社會的文化矛盾,把歷史中國和現(xiàn)代美國并置,強化美國文化的優(yōu)越地位,實質(zhì)是一種女性主義的東方主義。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艱辛和對中華文化的仰賴鑄成了一部絢爛的歷史。華文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對華人融合于異國文化,傳播中華文化,建構自我身份,批判強權意識形態(tài),思考自身命運等發(fā)揮著重要的文化功能。從全球化后殖民語境看華文文學,它還必須走很長的路。
七是第三世界文學的后殖民研究。在現(xiàn)代性進程之初,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目的是向先進的西方文化學習,外國文學這一概念幾乎等同于西方主流國家的文學。而在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中,英語文學就等同于英國和美國的文學,第三世界英語文學如非洲文學、加勒比海文學、澳大利亞文學幾乎被忽略。20世紀后半期,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反映第三世界民族獨立,以創(chuàng)建民族文化為己任,對文化殖民進行反思的后殖民文學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重要力量。后殖民文學是真正殖民地的文學,其閱讀對象、創(chuàng)作背景、思想立場等都是第三世界的殖民地,是對帝國主義殖民活動的控訴和對殖民歷史的反思。后殖民文學的主題大都是解析宗主國文化與殖民地文化的關系,批判殖民統(tǒng)治給殖民地人民所造成的文化無根和心理創(chuàng)傷,表現(xiàn)本民族尋找自身文化、解殖民化和追求現(xiàn)代化的焦慮,其文學具有模仿性、戲謔性、雙重性、無根性、混雜性等特點。檢索文獻資料,我國從后殖民視角研究第三世界文學的論文將近30篇,論題主要集中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奈保爾,其次是英國作家福斯特,加勒比作家喬治·拉明,塞穆爾·塞爾文和奧斯丁·克拉克等,非洲作家塔希爾·本·杰倫、塔伊布·薩利赫、塔哈·侯賽因、沃勒·索因卡等人的后殖民創(chuàng)作都有所介紹。
綜觀學界的第三世界后殖民文學研究,其特點是:第一,集中在奈保爾和福斯特,對非洲、加勒比英語作家,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地的文學研究比較少。第二,文章基本出現(xiàn)在2000年以后,可見文學研究的后殖民視角的自覺還是很近的事情。第三,研究仍然延續(xù)傳統(tǒng)外國文學研究的路數(shù),即多為通過作品解讀作家本意的正讀,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和文本分析還不夠。第四,對后殖民文學的研究大都以西方后殖民理論為武器,還沒有從文學作品本身提煉、重構、發(fā)展本土性的后殖民理論。第三世界后殖民文學研究對于我國外國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其一,把第三世界文學納入研究領域,給外國文學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閾。其二,中國曾經(jīng)是個半殖民地國家,臺港澳
還曾完全淪為殖民地,對第三世界后殖民文學研究必將對我國近現(xiàn)代文學和臺港澳文學的研究提供借鑒。其三,對第三世界后殖民文學研究可以增加我們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認。
三、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在中國的歷程有如下特點:一是中國對后殖民理論的引進以及中國后殖民批評的產(chǎn)生具有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這一點使其打上民族主義烙印。二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對后殖民理論的態(tài)度趨向理性化并富有建設性。強調(diào)東西方對話,反對褊狹的民族主義成為共識。后殖民理論對于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民主進程的推進,對于西方文化霸權的警惕等積極意義逐漸被學界認同。三是中國后殖民批評問題域向多方面拓展。學界從本土經(jīng)驗出發(fā),參與、重構后殖民理論,開辟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術空間。作為一種批評視角,后殖民為中國學界帶來了新的生機。我們以為,中國后殖民主義文化批評需要進一步推進的地方如下。
其一是后殖民理論研究的深化。首先是后殖民經(jīng)典文本的翻譯介紹?,F(xiàn)有的翻譯比較粗糙,后殖民主要理論家如斯皮瓦格、巴巴、法濃、查特吉等人以及印度、非洲等地的后殖民研究者的著作的翻譯工作有待進行。其次是后殖民代表人物的研究。目前我國對薩義德研究的論文比較多,但系統(tǒng)性的專著還沒有出現(xiàn)。后殖民其他代表人物還在發(fā)展自己的學術思想,對其跟蹤研究是為必要。最后是后殖民理論思想關聯(lián)的展開,如后殖民文化批評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密切,但其理論主旨差異甚大,以馬克思主義視角看后殖民理論的貢獻和限度是一個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其二是后殖民理論的其他問題如地域、教育、語言等還需展開。在美國學者芒吉爾編著的《當代后殖民理論讀本》中,后殖民理論所關涉的人種學、區(qū)域政治、教育等問題被單列出來,這些問題還沒有進入我國后殖民研究的視野。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是后殖民知識分子問題。薩義德受后結構主義的深刻影響,但他的知識分子觀與后現(xiàn)代思潮的知識分子觀差距很大,他仍然堅持西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傳統(tǒng)。在中國這個后現(xiàn)代、現(xiàn)代、傳統(tǒng)雜糅的地方,在20世紀80年代啟蒙之后,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職責必須重新定位。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觀對于我們具有啟發(fā)意義。
其三是對后殖民理論的借鑒意義認識不足。后殖民理論把知識體系與權力及學科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這一點中國學界認識不足。中國現(xiàn)代學科建制來自西方,是中國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后殖民理論給予我們學科的發(fā)生發(fā)展、學科的思想來源以及學科的對象范圍等問題以清醒的認識,比如學界最近爭論激烈的文藝學學科的邊界問題,如果有文藝學學科史的自覺意識,許多問題會迎刃而解。在后殖民理論之后,文學批評應關注文化交往中權力與知識的關系,作家和批評家的身份問題,語言與殖民問題,文學的本土性與世界性問題,民族特色與西方技巧問題,文化再現(xiàn)與文化過濾等問題。
其四是對中國后殖民批評所引起的話題需系統(tǒng)總結和再認識。上文已總結出中國后殖民批評的七大論域,對于這些問題,現(xiàn)有的研究或失之簡單化(比如把中華性定位為民族主義,對張藝謀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或停留于喊口號定方向(如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具體工作還未深入。如何把后殖民視角和基本方法運用于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以推動學科的知識增長和范式轉(zhuǎn)換是人文學者應重視的問題,許多細致的工作如外國文學研究、華文文學研究、藝術批評等須持久關注并投入巨大精力。
其五是后殖民給予我們在全球化和現(xiàn)代性語境中以清醒意識。隨著全球化的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但現(xiàn)代性發(fā)生在西方,西方經(jīng)濟文化仍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現(xiàn)代性的難堪在于如果借助西方現(xiàn)代性視閾就可能導致被殖民化,因此如何處理民族性與世界性、現(xiàn)代性與中華性的關系在21世紀有重大意義。如何在全球化中發(fā)展中國文化又保持清醒的自覺意識是一個人文學科必須關注的重大問題。由于后殖民理論最早為文學界所接受,因此這種自我意識在文學研究界比較自覺,哲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后殖民視角還有待深入。進一步而言,是借助后殖民理論反思中國近百年來文化交流的得失,總結文化交流的意義和文化接受與文化輸出的規(guī)律。在此,后殖民主義也給我們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我們從中國語境和本土經(jīng)驗出發(fā),從中國的問題出發(fā)就可以重構和發(fā)展后殖民理論,從而實現(xiàn)與西方學術的對話。
后殖民理論旅行到中國已十年有余,從最初的或歡呼或詆毀,到現(xiàn)在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開辟的眾多學術領域,其中的復雜就如解釋學所說的是自我視閾與對象視閾的融合過程。對于這一點,后殖民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薩義德了然于心,他的這一段話正可以給這種理論的中國之旅以生動的注解:“首先,存在著出發(fā)點,或者類似于一組起始的環(huán)境,在那里思想得以降生或者進入話語之內(nèi)。其次,存在著一個被穿越的距離,一個通過各種語境之壓力的通道,而思想從較早一個點進入另一種時間和空間,從而獲得了一種新的重要性。第三,存在著一組條件——稱之為接受的條件好了,或者是抵抗(接受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條件——而抵抗的條件對抗著被移植過來的理論或思想,也使得對這種理論與思想的引進和默認成為可能,無論它們顯得多么疏遠。最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或者部分)被接納(或吸收)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被其新的用法及其在新的時間與空間中的新位置所改變?!焙笾趁窭碚撛诟淖冎袊枷敕妒降耐瑫r也被中國思想所改變,可以預見,這一過程將繼續(xù)下去。
(責任編輯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