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霞
普通教師也好,班主任也罷。要想教育好學生,就要做學生尊敬、歡迎、喜歡的教師。若學生討厭、瞧不起教師,甚至與教師對立,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將大打折扣。尤其是班主任,怎么管理班級,怎么管理學生,大家都做過不少探索。綜合各方面經(jīng)驗作為教師,先要給自己明確定位,明確自己的角色,努力做名‘三味先生才行。
一是要有“長者味”。就年紀而言,一般教師無疑是學生的長者。出生在前,問道在先,自然有資格、有能力教育學生,也有理由受到學生的尊敬。但長者要有長者的樣子,要有長者的風范,不能因為自己是長者,就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甚至以勢欺人,像古代的私塾那樣動不動就“杖打”手心、揪耳朵什么的,或是來個怒吼辱罵、冷嘲熱諷式的‘語言暴力。
還有自認為是教師,就不愿從三寸講臺下來,不愿深入學生,只是以威嚴來唬住學生?;蜃砸詾槭情L者,就可以不理會學生的招呼,不理會學生的辯解,不理會學生的自尊,如此,為老既不尊,何來少著敬呢?
二是有“知識味”。教師是長者,學生可能會給予尊敬,卻未必佩服。應該說,學生是最崇拜教師的,在學生看來,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通的。一名知識淵博、學有所成、學術(shù)有專長的教師,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得,雖然常說‘師不必賢弟子,但作為教師,還是要盡量賢于弟子才行,因為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需要儲藏好至少一桶水,甚至一池塘水才行。
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不但要有足夠的水平傳授給學生足夠多的知識,還要有能力、有藝術(shù)地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想有足夠的‘知識味,不僅要督促學生努力學習,還應要求自己不斷學習。
三是要有“人情味”。學生是人,不是機器。教師上課不能只見‘物不見人。教師要走下高高在上的講臺,要深入學生群體,要設法走進學生的心田。學生為什么會聽不進去?學生為什么會打瞌睡?學生為什么靜不下來?也許教師多從一個正確的‘人的需求角度去考慮一下,說不定就會多幾分寬容。比如說學生上課打瞌睡,可能是身體不舒服所致,教師不妨上前關(guān)心一下,適當讓學生休息一會;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教師找個臺階,讓學生不至于難堪等。說話、做事、做人都有人情味的教師,肯定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教師受歡迎了,那他的課必然也受歡迎。
教師倘若有此“三味”,那他就不愁成不了優(yōu)秀教師,也不可能不受學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