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珣
編者的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建國60周年征文的帷幕拉開后,編輯部的電話就像沸水一樣翻騰起來,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在這之前,我們擔(dān)心80后90后的讀者,是否對這樣的話題感興趣,是還否愿意傾聽父輩們在那個年代中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的點點滴滴。但是,讀者的熱情,讓我們的編輯也沉浸在了那種祖國的榮耀之中,感覺很幸福。
分享,是一種快樂,有的讀者拽著媽媽一起,在電話那端一起為我們講故事;有的,翻出家里的珍貴的老照片,親自送到辦公室來;有的,把奶奶媽媽的故事一起寫來,投給我們……
在這些故事里,我們看到了“家國命運”的含義,我們讀懂了“國泰民安”的含義。我們愿意為祖國祈禱,為祖國努力!
親愛的讀者朋友,謝謝你們!征文繼續(xù)征集中,期待您一如既往地?zé)崆閰⑴c!
母親早已離開了人間,但是,老人家的心愿,卻一直未能了卻……
母親是青島城陽人,嫁給父親后住在蘇北如皋縣縣城。母親不識字,記性差,自稱是沒有見過世面的“鄉(xiāng)巴佬”。但她待人熱情、厚道,坊里男女老少,都夸她為“好大嬸”。
1949年3月,正逢渡江戰(zhàn)役前夕,華東野戰(zhàn)軍22團團部,借住在我家院子里。母親對團部收養(yǎng)的烈士子女、孤兒,十分同情和關(guān)愛,親切地稱他們是“小小兵”。母親還組織了幾個要好的家庭婦女,幫助料理他們的食宿。
4月21日,渡江戰(zhàn)役正式打響。部隊要打過長江去,孩子怎么辦?團政委找我母親商量,想將這些孩子暫時寄養(yǎng)在我家,等戰(zhàn)爭勝利后,再回來接走。母親一口答應(yīng)了。第二天,母親起了個大早,將孩子們打扮得花花綠綠,排成隊,帶到大院門口。母親對政委說:“首長,請你點下數(shù),十二個孩子全在這里。待你們打過江來接人時,保證一個不少!”
分別時,母親帶著孩子們齊聲喊道:“伯伯叔叔阿姨,再見!”政委被質(zhì)樸的童聲感動得淚水滿眶。
部隊出發(fā)后,母親和幾個鄰居一起,精心照料這些三歲到八歲的孩子。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母親就一口一口地喂。一次,一個孩子高燒不退,母親冒著瓢潑大雨半夜去請醫(yī)生。孩子的病很快痊愈,母親卻因路滑摔了一跤,腿腳受傷,一瘸一拐,忍受了個把多月的痛苦……
三個月后,部隊派人來接孩子,他們帶來好些江南水果,母親全分給了“小小兵”,只讓我們收下了一張被她認為最珍貴的東西——她和孩子們的合影。一個扎著兩條小辮的大眼睛女戰(zhàn)士,鄭重地對母親說:“由于戰(zhàn)事緊張,政委不能親自答謝,十分抱歉。他囑咐我轉(zhuǎn)告,有機會一定把照片放大一些,當面送給你這位好心大嬸。”母親笑著說:“部隊殺敵不惜流血流汗,還要感謝你們呢!”分別時,母親和孩子們依依不舍,哭成了一團。
母親活到八十歲,一直銘記著大眼睛女戰(zhàn)士的話。1998年9月,老人家病逝前,還盯著這張照片,說:“這些‘小小兵肯定早成大氣候了。說不定還有人能記起我這個老太婆,只是沒法子聯(lián)系……”病危的那天晚上,母親喃喃自語道:“政委……政委是個說一不二的人。他……他為什么……為什么一直沒有將放大的照片送我?會不會……會不會早在戰(zhàn)場上犧牲了呢……”
(特別感謝《老照片》對本文的貢獻)
編輯:張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