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萬偉
(江蘇省行政學院a.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部;b.經濟學教研部,南京 210004)
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分析:一個凱恩斯主義理論的視角
周鋒a,萬偉b
(江蘇省行政學院a.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部;b.經濟學教研部,南京 210004)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距越來越大,已成為影響我國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根據1991-2007年間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與消費支出統(tǒng)計數據,依據凱恩斯消費函數,利用EVIEWS軟件對計量模型進行了參數估計和檢驗,對所得的分析結果作了經濟意義的解釋,并相應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凱恩斯消費函數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保持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優(yōu)化,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城市與農村兩大消費群體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等方面的差異也日趨突出,因此,正確認識現階段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差異,對于我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緩解城鄉(xiāng)之間的矛盾,促進城鄉(xiāng)經濟協調發(fā)展,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義。
在消費行為研究中,國外研究較多的是消費函數,西方消費經濟學者們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因素。消費函數的研究始于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之后有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說、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和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到了1970年代,又產生了由霍爾提出的理性預期生命周期消費函數,1980年代,戴維森以誤差修正模型解釋收入與消費的關系,為消費函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消費函數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預防性儲蓄理論和流動性約束假說上。
從國內來看,尹光霞、祝瑋從居民消費水平和結構的城鄉(xiāng)差異入手,認為造成消費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差距等。[1]康彥彥引入Thell指標來分析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認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嚴重偏低。[2]周曙東、劉惠英研究了我國東中西三個地區(qū)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傾向差異、消費結構以及部分消費品的收入彈性。[3]江丕寅、余鵬冀雖然也研究了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就業(yè)不充分,應致力于擴大就業(yè)。[4]但他們是運用基尼系數說明收入分配差距問題,而這只是泛泛就全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及收入分配不平衡進行探討,因為基尼系數并不能用來具體研究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差距問題。用基尼系數計算的只是城鄉(xiāng)混合后的收入差異程度,而且由于技術上和理論上的原因,對于這種二元經濟,計算城鄉(xiāng)混合基尼系數也非常困難[5]。
本文引入凱恩斯的消費模型,應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差異。凱恩斯的消費理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決定消費支出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價格水平、收入分配狀況、利率水平、消費者偏好、消費者年齡構成以及制度、風俗習慣等,其中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假定在決定人們消費的眾多因素中,除收入以外,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消費函數反映的是消費支出水平與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如果用C代表消費,y代表收入,那么可以把消費函數寫為:
消費與收入的關系可以用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來說明。關于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動,凱恩斯認為,存在一個基本的心理規(guī)律,即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支出也增加,但消費支出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隨著收入的增加,每增加的單位收入中增加的消費支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這就是凱恩斯著名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在短期中,消費可分為自發(fā)消費和引致消費兩部分。自發(fā)消費指不取決于收入的消費,而引致消費是指隨收入的變動而變動的那部分消費。用代表自發(fā)消費,小c代表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函數為:
(一)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首先構建回歸模型,以我國城鄉(xiāng)居民1991-2007年間的人均消費支出和人均收入數據,利用EVIEWS軟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別估計出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模型的參數值。然后利用EVIEWS軟件的相關功能對模型的參數進行經濟意義檢驗、統(tǒng)計學檢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最后對估計的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模型進行對比分析,并提出有關建議。
(二)構建模型
按照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建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回歸模型為:
其中:為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居民人均年收入;為隨機誤差項;為人均年基本消費需求;為居民邊際消費傾向;i=1、2,1為城鎮(zhèn)、2為農村。
(三)相關數據收集
城鄉(xiāng)居民1991-2007年間的人均消費支出和人均收入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
(一)模型的求解
本文利用EVIEWS軟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OSL方法估計的結果如下:
1.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模型估計結果:2.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型估計結果:
(二)計量經濟學檢驗
1.序列相關性檢驗。
序列相關性的檢驗方法通常有三種方法:DW檢驗、相關圖和Q統(tǒng)計量檢驗、LM(拉格郎日乘數檢驗)檢驗。本文采用“相關圖和Q統(tǒng)計量”檢驗序列相關,結果表明,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項不存在自相關性。
2.異方差性的檢驗。
本文采用懷特(White)檢驗法來檢驗異方差性。White檢驗是用建立輔助回歸模型的方式來判斷異方差性的。
(1)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模型懷特異方差性檢驗。
通過表1的城鎮(zhèn)居民消費模型的懷特異方差性檢驗可以看出,White統(tǒng)計量的相伴概率是0.507569>0.05,不能拒絕零假設,即認為無異方差。
通過表2的農村居民消費模型的懷特異方差性檢驗可以看出,White統(tǒng)計量的相伴概率是0.040291<0.05,拒絕零假設,即認為存在異方差。
(2)農村居民消費模型異方差性的解決方法。
按照上述的方法,采用WLS估計的EVIEWS軟件實現這一過程,得到的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表1懷特異方差性檢驗
對WLS估計的模型,再使用懷特檢驗判斷是否消除了異方差性。
表2懷特異方差性檢驗
通過上面WLS估計的農村居民消費模型的懷特異方差性檢驗可以看出(見表3),White統(tǒng)計量的相伴概率是0.41507>0.05,不能拒絕零假設,即認為無異方差。
(一)1991-2007年間,農村居民不僅消費水平遠低于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水平,其收入也遠遠落后于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水平
這也表明,收入差距是導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因素,也有再分配調節(jié)力度不夠的因素。
(二)以1985年的不變價格為標準,城鎮(zhèn)居民的基本消費需求高于農村居民26.22元
這主要是因為:(1)消費觀念的差異以及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環(huán)境優(yōu)于農村居民的消費環(huán)境;(2)城鎮(zhèn)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高于農村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
表3懷特異方差性檢驗
(三)1991-2007年間城鎮(zhèn)居民在樣本期平均邊際消費傾向方面與農村居民也有顯著差別
按照1985年不變價格,在1991-2007年間平均每增加1元的收入,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增加0.71元、0.60元,城鎮(zhèn)居民比農村居民多增加0.11元的消費支出。這主要是因為:在我國,影響居民消費傾向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居民對未來的預期。農村居民的樣本期平均邊際消費傾向之所以低于城鎮(zhèn)居民,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農村居民對未來的預期不如城鎮(zhèn)居民樂觀。這主要是因為城鎮(zhèn)居民在就業(yè)、公費醫(yī)療、勞保、退休金和各種補貼等方面享受的待遇比農民優(yōu)越的多。
(一)改革收入及分配制度,增加城鄉(xiāng)居民的實際收入
在城鎮(zhèn),要使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低于企業(yè)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逐步實現企業(yè)職工收入的工資化、貨幣化,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徹底糾正過去長期形成的重工輕農思想,切實把農業(yè)放在整個經濟工作的首位。增加農民收入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縮小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水平差距的根本。就“三農”發(fā)展本身而言,必須跳出過去那種就農業(yè)論農業(yè)的思維定勢,要把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納入到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整體計劃中來統(tǒng)籌安排。同時,還要遵循“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總體思路,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大力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高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全社會要更多地關注農村、農業(yè)和農民問題,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農村結構性調整,合理調整國家資源分配制度,加大財政對農業(yè)的補貼。要打破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管理體制,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在城鎮(zhèn)定居創(chuàng)業(yè),實行與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政府應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使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yè)合法化和制度化。
(二)完善社會保障,繼續(xù)建立城鄉(xiāng)銜接、公平統(tǒng)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努力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在不斷完善城鎮(zhèn)居民社會保障制度和保障體系的同時,要逐步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和農村大病醫(yī)療保險及大病統(tǒng)籌制度,形成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guī)范化和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惟有如此,才能減少農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的開支,增加農民的即期消費,縮小城鄉(xiāng)消費的差異。
對農村而言,教育也是當前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教育水平落后,居民素質低下,不僅阻礙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農村居民難以產生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在當前教育改革進程中,更應該考慮到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避免由于收入水平差異造成事實上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進一步拉大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
(三)加強宏觀消費政策引導,促進消費升級
切實加強市場管理,積極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真正發(fā)揮市場的輻射功能,在活躍城鄉(xiāng)流通市場、促進農村消費升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要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地從投資轉向消費,調整不合理的消費政策,將巨大的消費需求轉換為現實的購買力,及時取消限制消費的各項不合理的政策和行為,鼓勵發(fā)展新的消費方式。要盡快建立和規(guī)范信用體系,大力拓寬個人消費信貸市場,加快居民消費快速升級。對農村居民中的低收入者應增收減負,從而增加即期消費;對于高收入層的農民,應鼓勵消費,促進其邊際消費趨向提高。
(四)優(yōu)化消費環(huán)境,提高消費質量
改善消費環(huán)境是擴大消費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對農村消費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更是縮小城鄉(xiāng)消費差異的重要手段。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生態(tài)平衡,治理環(huán)境污染。要在政府加大投資的同時,動員社會力量擴大民間投資,改善農村消費環(huán)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村電網、廣播電視網和郵電通信及信息網的建設、農村公路網改造和建設、農村醫(yī)療網點建設等等,積極為農民提高消費水平、消費質量和消費層次創(chuàng)造條件。要加快農村消費品市場建設,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去改造傳統(tǒng)的商業(yè)網點和建設新的網點,加強城鎮(zhèn)市場與鄉(xiāng)村市場的銜接,大力挖掘農村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Α?/p>
[1]尹光霞,?,|.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分析與對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4):439-441.
[2]康彥彥.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的Thell指標分析[J].勝利油田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4):12-13.
[3]周曙東,劉惠英.我國東中西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異的實證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2(5):26-30.
[4]江丕寅,余鵬冀.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異的現狀及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2002(4):39-40.
[5]程永宏.二元經濟中城鄉(xiāng)混合基尼系數的計算與分解[J].經濟研究,2006(1):109.
[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2.
[7]李子奈.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An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nesianism
ZHOU Fenga,WAN Weib
(a.Teaching&Research Office of World Economy&Politics; b.Teaching&Research Office of Economics,Jiangsu Administration College,Nanjing 210004,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improved greatly.However,the consumption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which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macro economy.Based on the statistics revealing per capita income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respectivel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07 and in light of Keynes’consumption function,this paper makes some economic explanations about the related finding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olicy-making by employing EVIEWS software to make a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and a test on the econometric model.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disparity;Keynes’consumption function
F126.1
A
1008-2794(2009)03-0042-04
2009-01-07
周鋒(1982—),男,江蘇蘇州人,江蘇省行政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部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
萬偉(1981—),男,江蘇淮安人,江蘇省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