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坤
消費者維權誤區(qū):求退不求賠
作為一名消費者,當您遇到缺斤少兩,或者買了一件假貨時,除了退貨之外,您是否會索要一倍賠款?您的回答多半是否定的。據各地消協機構提供的資料表明,期望通過“退一賠一”途徑解決問題的微乎其微?!巴艘毁r一”是我國首次在民事損害賠償范圍中實行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消費者對《消法》的具體條款知之甚少以及消費者的輕易棄權,“退一賠一”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實施。國家工商局曾發(fā)文列舉了欺詐消費者行為的12種情形,但在具體操作中,由于經營者和消費者常在“是否故意”這一問題上產生分歧,欺詐行為仍難以認定。
什么情況下經營者應當負加倍賠償的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p>
什么是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故意采取欺騙手段,造成消費者認識上的錯誤的行為。認定在買賣關系或者服務中的欺詐行為,應當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
(1)經營者對重要事實做虛假陳述。所謂重要事實包括商品的質量、性能、用途、價格、數量等或者服務的質量、內容、價格等。
(2)使消費者不明真相而信賴,即造成消費者上當受騙的事實。如果經營者的花言巧語并未能使消費者相信,則該事實未能實現。
(3)經營者必須具有主觀故意的動機,其所做的虛假陳述目的是為了使消費者相信,從而得到推銷商品、侵害消費者利益的目的。
欺詐行為的表現通常為:明知是假冒劣質產品而以合格產品向消費者出售;明知是不足銷售的數量而冒充充足數量;故意在商品中摻雜、摻假;對商品或者服務故意做虛假宣傳使消費者上當;故意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故意偽造他人的名優(yōu)標志、認證標志等。
經營者不僅要賠償消費者實際受到的損失,而且應當加倍賠償。加倍賠償的數額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誰來承擔賠償責任
為了保障消費者獲得賠償權的實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在不同情況下,消費者應向誰要求賠償作了具體規(guī)定: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這里規(guī)定的是商業(yè)先行賠償的原則。
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于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原企業(yè)分立、合并的,可以向變更后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yè)要求賠償。
使用他人營業(yè)執(zhí)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yè)執(zhí)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發(fā)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姓名、地址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柜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柜臺租賃期滿后,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經營者提供不合格的商品應承擔什么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依法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退貨。”消費者對于不合格的產品有權要求經營者退貨,并可以要求經營者賠償損失。實行“三包”的產品出現問題后,經營者對其進行兩次修理后,如仍達不到國家標準或者行業(yè)標準的,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如果消費者與經營者未約定實行“三包”,該產品也不是國家規(guī)定要實行“三包”的產品,消費者可以直接提出退貨要求,經營者必須予以退貨。例如:食品、藥品、化妝品及其他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商品,如果不合格,經營者都應當負責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