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小提琴家中,謝楠是一位佼佼者。這不僅因為她超群的演奏才華,更因為她為了音樂執(zhí)著進取,對待生活充滿愛心的品格魅力。記得多年以前,筆者曾在音樂會上親耳聆聽她演奏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后來又聽了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四季》。站在臺上的謝楠就像一團熱情的火焰,用她的琴音溫暖著現(xiàn)場的每位觀眾?;顫姟⑺?、熱情、真誠是謝楠的個性,也是她的音樂集中體現(xiàn)的風格特征。經過多年的演奏學習和實踐,謝楠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但她從未因此自滿而停步不前。在她看來,不斷學習才是個人藝術發(fā)展的原動力。2005年,就在她以優(yōu)異成績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后不過兩年,謝楠決定赴美國深造,再次踏上了新的學習征程。
去年年初的一天,當我偶然經過音樂學院的琴房樓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住我。回頭一看,正是謝楠。兩年不見,一次偶遇讓人倍感親切。“我剛剛回國,現(xiàn)在音樂學院管弦系任教。等回來開音樂會,一定請你來聽?!苯衲隁q末,謝楠終于以一場獨奏音樂會“琴弦上的弗利亞”在中山音樂堂正式亮相。11月20日傍晚,我應邀聆賞,心中帶著期待與疑問?!傲魧W歸來,她的演奏會有怎樣的變化呢?”剛剛步入音樂堂前廳,手中接過的節(jié)目單令人眼前一亮。原來,舉辦這次獨奏會還有著極為特殊的原因。謝楠在節(jié)目單的致詞中寫道,“我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到中國貧困地區(qū)文化促進會和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的‘為了校園與心靈的重建捐助計劃,我為能有這樣一個機會,用我的琴聲,用我對音樂的熱忱,為汶川地震災區(qū)的學校捐助一個‘音樂教室而感到驕傲?!边@一次,謝楠不僅作為一位演奏家,而且是作為一位音樂大使登臺獻藝,為災區(qū)的孩子們奉獻自己的愛心。根據(jù)約定,音樂會的門票收入將全部捐贈“音樂教室”項目,讓更多經歷苦痛的兒童投入音樂的懷抱。
音樂會在當晚7點30分準時開始。伴隨著觀眾熱情的掌聲,謝楠一襲素雅的長裙款步走上臺來,臉上顯露出自信而優(yōu)雅的笑容。音樂會的第一首樂曲是意大利作曲家阿爾坎杰羅?科萊利根據(jù)葡萄牙“弗利亞”(La Follia)舞曲創(chuàng)作的《第十二奏鳴曲》。當那支著名的弗利亞主題從謝楠的小提琴中脫穎而出時,我的精神一下被這略帶傷感的旋律吸引住,凝神靜氣地聆聽后面的12段變奏。隨著各段一一展開,謝楠的演奏可以用“典雅”二字形容。這一感受直接來自她對音質、音色的控制上。特別是裝飾音和快速跑動走句,謝楠巧妙地把握住巴羅克器樂抒情與雕飾并舉的審美特質,將音樂處理得輕盈、靈秀、富有想象力。由于當時的器樂曲與民間舞蹈聯(lián)系緊密,她在演奏中特別注重樂曲的3/4拍律動,通過不易察覺的伸縮處理,呈現(xiàn)出地道的藝術風味。僅僅一曲,謝楠留學的成果已經初露端倪。
薩拉薩蒂《引子與塔蘭泰拉》的主題一經出現(xiàn),立刻帶給人舒展、自如的愉悅之感。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西班牙小提琴家雖然身處浪漫主義時代,但無論作曲和拉琴都崇尚自然流露、至純至美的古典風范。謝楠在演奏中充分抓住這一風格特點,自始至終以精確、靈活的演奏技藝對待引子和塔蘭泰拉這兩段互為映照的音樂部分,就像兩人就共同的話題展開對話,盡管表達方式截然相反,卻又潛藏著相同的睿智與幽默。歡快的跳弓將音樂的激情推向極致,讓人們驚嘆的目光定格于琴弓離弦的一瞬。那是何等的暢快淋漓,似乎只有謝楠一人才能理解這“輕松”背后的艱辛與挑戰(zhàn)。
塔爾蒂尼的《魔鬼的顫音》將觀眾重新帶回巴羅克藝術從屬的時代。這是一部關于左手顫音技術的登峰造極之作,充分表現(xiàn)小提琴家對樂器的駕馭能力。盡管對這首作品早已耳熟能詳,我卻依然從謝楠的現(xiàn)場演奏中聽出屬于她個人的新意來。首先,她把樂曲中的多聲部段落處理得極為細膩,對旋律之間的對比關系和音色平衡做了獨到的分析和嘗試。其二,便是對華彩部分顫音的合理把握。謝楠認為,顫音并非單純的炫技和裝飾,而是全曲的靈魂所在。因此,她對支聲部顫音的演奏精益求精,對于各種技術難點都能從容應對。在她的心中,情感與韻味是音樂表現(xiàn)的核心目的,技巧僅是為了有效地實現(xiàn)它們,而非孤立地加以展示。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而作的《帕薩卡利亞》是挪威作曲家約翰?哈爾沃森的“復古”之作。它不僅向觀眾展示了定旋律變奏技術逐層深入的審美情趣,同時還使演奏者回復到巴羅克時代競奏、角逐的生動情境之中。謝楠與蘇貞兩位演奏家的精彩演繹讓我們充分體會到器樂重奏的古典之美,樂音中彰顯結構,結構中誘發(fā)詩韻。這種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只有在對樂曲風格的合理把握中才能實現(xiàn)。有時,我只覺得她們正游戲于絕壁之上,失之毫厘則謬之千里。然而,完美的詮釋就是對它的勇敢超越。謝楠用她的小提琴做到了這些,呈現(xiàn)給觀眾一個生動、和諧的音響世界。
如果說音樂會的上半場讓人置身于古典主義的審美情景之中,那么下半場的曲目則把觀眾引向浪漫主義的時代。馬斯涅的《沉思》是小提琴獨奏曲中的經典之作。動人的旋律曾讓初嘗小提琴演奏的人們?yōu)橹畠A倒。謝楠將這首膾炙人口的通俗作品拿來演奏,著實體現(xiàn)出她音樂普及、藝術奉獻的使命與情懷?!拔已葑嗨褪菫榱四切┏惺芸嚯y的孩子們的。希望通過這音樂表達我對他們的同情和顧念?!敝x楠事后對我如此說,其中交織的愛與痛的情感自然清晰可辨。用一首小曲詮釋愛的內涵,謝楠通過溫婉而純真的琴音表達著自己的心愿。
勃拉姆斯的《A大調第二奏鳴曲》無疑是下半場演奏的重頭戲。謝楠將這首散發(fā)著家園般溫暖的作品作為演奏曲目,帶有著深刻的意味?!拔覀兩钪囆g,特別是音樂,具有無可比擬的感召力量。它具有修復心靈的神奇作用,會幫助遭受心理創(chuàng)傷的孩子擺脫陰影,敞開心扉,接受人性光輝的灑落?!币苍S正是出于這個目的,謝楠特意將這首樂曲奉獻給在場的觀眾,讓大家共同沐浴在風雨過后的晨光中。在第一樂章里,謝楠充分發(fā)揮她所擅長的抒情性演奏,將兩個主題演奏得流暢、灑脫,充滿愛意。第二樂章中的兩個主題段像回旋的舞者般輪番亮相,將音樂的情緒從平靜引向活躍。盡管如此,謝楠自始至終保持著樂章沉靜、和諧的情感底色,典雅之中孕育歡躍。在接近末尾的快板段里,謝楠與鋼琴家黃亞蒙的合作達到近乎完美的境地。盡管飛快的速度已經令觀眾目不暇給,但是兩人的配合卻出奇地細膩、精確。樂曲的第三樂章以深沉而寬廣的長線條旋律貫穿始終,引人陷入回憶和思索。與其他終曲樂章不同的是,這里沒有輝煌的尾聲,而只有意味深長的結論,仿佛生命的延續(xù)沒有終點,只有段段堅毅的里程。謝楠的演奏中表現(xiàn)出一種傷痛,卻又在最后的尾聲中給人希望?;蛟S,這也正是我們面臨災難的情感寫照。
經過一番深沉的回顧,維尼亞夫斯基的《音樂會波蘭舞曲》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光彩奪目的景觀世界。早在16歲時,謝楠就曾在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一舉獲得過“維尼亞夫斯基作品最佳演奏獎”。由于多年的積累,謝楠對波蘭舞曲遒勁、昂揚的節(jié)拍韻律早已駕輕就熟。三聲中部略帶傷感的旋律更為她豐富的情感表現(xiàn)開辟了廣闊空間。樂曲在琴弓的一路飛奔中直沖頂峰,其中彰顯了演奏家的灑脫個性,令人暢快淋漓。緊接演奏的巴齊尼的《精靈群舞》延續(xù)了火熱的音樂氛圍。這首無窮動式的歡快舞曲展現(xiàn)了演奏家近乎完美的跳弓技術,使觀眾對她磨礪多年的技術成果嘆為觀止。浪漫主義的獨奏音樂本就是技巧與情感的高度融合。謝楠對此早已有了深刻的領悟,如今又增添了一層睿智與幽默。演出最后,謝楠邀自己的專業(yè)學生一同登臺,共同演奏了精彩的返場曲。師生的同臺競奏引起觀眾的歡呼與掌聲,也再次點明了音樂會的舉辦主旨。為了災區(qū)“音樂教室”的重建,謝楠和學生們將會共同努力,圓孩子們的一個音樂夢想。
整場音樂會上,謝楠用手中的小提琴詮釋著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音樂精粹,同時也用音樂書寫了一個大大的“愛”字。愛音樂、愛生活、愛友人、愛生命,這正是謝楠通過音樂會努力傳達的人生理想和藝術精神。蘇聯(lián)鋼琴家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說過“我們如何衡量一位優(yōu)秀的演奏家呢?除了超群的演技,就是看他(她)的音樂中是否融入一種執(zhí)著的愛”。謝楠正是這樣做的。她希望將一份愛心傳遞給每一個觀眾,每一個需要精神撫慰的兒童。“沒有愛的音樂是干枯而乏味的,那樣的音樂稱不上是藝術品?!敝x楠的話讓我猛然意識到面前這位演奏家的藝術道路將會多么廣闊。因為有愛,謝楠必將朝著更加輝煌的音樂之巔努力攀登,成就一番多姿多彩的藝術人生。
劉小龍 博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