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燕
一節(jié)成功的生物課的重要標志,在于課堂的有效性,在于學生能成功地發(fā)現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課堂上提問的運用,不僅能活躍氣氛,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利用生物學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誘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梢哉f,課堂提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教學運用提問的有效性
1.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教材內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如果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而采用講授法教學,忽略教材中大量的“問題探討”和“思考與討論”,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應對新教材,以不變應萬變,一是違背了教材改革的方向,二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新鮮感會很快消失,教師自己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神情激動,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自制力差的學生很快就會開小差,導致課堂效果不佳。而上課時采用提問方法,問題設計新穎有趣,學生參與度高,就會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其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大腦興奮,思維活躍,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強化知識應用
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之一就是學生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知識表達出來,能用相關的生物學原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課堂提問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觀點闡述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讓教師了解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答題方向及能否運用規(guī)范的生物學術語,比如高溫對酶活性的影響應為“失活”而不能說“死亡”。教師通過提問可以檢驗本節(jié)教學目的是否達到,學生通過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學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和嚴密性,有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
3.實現師生互動,增進師生感情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你問我答過程中存在著大量信息的交流。教師微笑的表情,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很好的安撫作用,使學生可以放松心情,整理好語言回答問題。答錯時同學善意的哄笑,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梢哉f,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詼諧而邏輯性強的提問和周密的回答會使師生雙方都心情舒暢,是增進師生情感的橋梁。
二、課堂教學運用提問的不同方式
1.新課提問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
(1)做好鋪墊,拋磚引玉。在講授新知識前,教師應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本節(jié)課教學目的,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提問,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目標,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例如,我在講《植物的克隆》時不斷設問,層層遞進:植物克隆的理論基礎是什么?什么是細胞的全能性?為什么體細胞具有全能性?所有體細胞的全能性都能表達嗎?體細胞全能性不能表達的原因是什么?怎樣能使細胞的全能性得以順利表達?通過復習細胞全能性的知識,得出植物克隆的理論基礎是細胞全能性,全能性是指細胞具有發(fā)育的潛能,每個體細胞都來自受精卵的有絲分裂而帶有物種發(fā)育的全套基因,但是在個體內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使全能性受到限制,人工條件下實現體細胞全能性的表達就是克隆。這種提問的設計,是在借助學生已有舊知識的前提下來完成新知識的導入,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體現探究,尋尋覓覓。例如,在做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我先讓學生看書中方法步驟再提問:濾紙不剪去兩角結果會怎樣?畫濾液細線時不等干了就畫結果會怎樣?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會怎樣?帶著疑問進行對照實驗,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深究細追,不死記硬背,會使學生牢記所學知識,并把學生的認知逐步引向深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探究精神。
(3)講究趣味,引人入勝。例如在講恩格爾曼實驗時,用一個Flash展示,鼠標會使極細光線移動。為什么光線移動,小白點代表的好氧細菌會跟著移動?這種有趣的展示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從而使他們在主動、輕松的心態(tài)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境界。
(4)利用資料,旁征博引。生物教科書上有大量的圖表、小資料、活動,這些資料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獲得知識的極好素材。例如,活動“培養(yǎng)酵母菌”中,在分析材料用具時我這樣提問:提供蔗糖說明酵母菌的代謝類型是什么?為什么要使用40℃~50℃的溫水?不用水行嗎?水溫改變會怎樣?學生討論后總結道:酵母菌是異養(yǎng)的,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水,40 ℃~50℃是酵母菌生活的最適溫度。在分析步驟時,我提問:4號瓶中加入425ml的溫水,其他瓶中加入450ml的溫水,為什么加入的量不一樣?哪些瓶可以進行對照?學生仔細閱讀后發(fā)現4號瓶加入30ml糖水其他瓶加入5ml糖水,加入的總量相等,遵循了對照實驗的等量原則。通過對資料的刨根問底,學生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復習課提問注重溫習舊知識發(fā)展新能力
(1)提問注意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復習課要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但不能簡單地重復,提問可以強化已有知識,使前后知識建立聯系,構建知識網絡以獲得新的能力。例如,復習細胞的分子組成時,可以總結水的知識: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結合水,吸收方式是自由擴散,產生的部位有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高爾基體和細胞質基質,產生過程有DNA、RNA、糖原、ATP的合成,大分子物質水解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要消耗水。將這些知識畫成概念圖,將書本上散落在各章節(jié)的相關知識以直觀方式顯現出來,進行學科內知識的綜合。
(2)提問注意思維的發(fā)散。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所學知識,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大有好處。例如,在講細胞分裂時,有絲分裂中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體位置,一般都講排列在赤道板上,畫的圖從赤道板一側看,都是很整齊地排在一條“線”上,但是從細胞一極看會怎樣呢?染色體很亂亂排在一個“面”上。而且2n=12的細胞有絲分裂中期能看到12條,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一極看能看到幾條呢?借助數學模型,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后一極只能看到6條這樣的現象。
(3)提問注意不能太多太濫。復習提問不能滿堂問,如從頭到尾都是問題,問得學生暈頭轉向。簡單的識記可以設計學案讓學生填寫,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要精煉,要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3.面對不同學生合理設置問題的梯度
不同學生有不同個性不同思想,教師提問不能只顧少數學生,要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相同的回答機會和滿足感,提高全體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充分實現師生互動。在設計提問時,注意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提問時適當降低難度并及時加以肯定,以保持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設計難度稍高的問題擴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既能使問題體現梯度,又能面向全體學生。提問時應避免專業(yè)知識全面的學生回答得多或教師自問自答的現象,也不能先確定某位學生再提出問題,而讓其他學生覺得事不關己不去思考??傊覀儜搹膶W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知識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合理設置問題的坡度,才能使學生完成知識的鞏固和提升。
4.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提問中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內容可以作為生物老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例如,在講生物性污染時,舉例汶川地震對疫區(qū)動物的撲殺,由此提問:為什么要對疫區(qū)動物撲殺?應該在多大范圍內撲殺?在面對失去家庭最后僅有的一點財產時,你會怎么做?災區(qū)人民是怎么做的?通過這樣的討論,無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啟迪,一次靈魂的洗禮,為人性的光輝、人間的溫暖而感動。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運用適度對執(zhí)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把握、目標的設置、問題的設計、學情的了解、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預設與由此產生的沖突等問題都需要教學者能更全面地考慮。有效運用課堂提問,可以鞏固知識,深化概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極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