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挪威人喜歡吃新鮮沙丁魚,而漁民們每次捕魚歸來,大部分魚都在中途死了,只有極少數(shù)船能帶回活魚。其中有個奧秘,原來聰明的船主為了能帶回活魚賣個好價錢,就在船艙里放了幾條鲇魚。鲇魚四處亂竄,不斷挑起摩擦與沖撞,大量的沙丁魚因有鲇魚這個“異己分子”而格外緊張,加快游動,從而避免了因窒息而死亡,這才保證了它們鮮活的生命。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鲇魚效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生活需要適度的緊張。
常常聽一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年人說,回到家中,總有兩種感覺:一是輕松感,因為不再受八小時工作制的限制;二是失落感,在擁有許多空閑時間的同時,又覺得心里空蕩蕩的。退休后待在家中,沏一壺茶,養(yǎng)幾盆花草,帶帶孫兒,雖然也樂滋滋,可其中總讓人有一種失落了什么的感覺。日子一長,便逐漸和藥瓶子成了“伴侶”。
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之道多強調(diào)休息和寧靜。不可否認,過度的緊張會使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于過度的緊張狀態(tài),常常誘發(fā)神經(jīng)衰弱、潰瘍、高血壓等多種身心疾病,對身體十分有害。但凡事總有一定的度,超過了一定的度,事物的性質(zhì)就會起變化,就會走向反面。老年人的生活如果過分松弛、散漫,也同樣不利于身心健康。
有這么一句名言:“閑散猶如酸醋,會軟化精神的鈣質(zhì)?!苯菘俗骷颐滋m·昆德拉曾說:“一切重壓與負擔,人都可以承受,它會使人坦蕩而充實地活著,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輕松?!边@是因為,良好的情緒是維護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壓力,松松垮垮,無所事事,就會在閑散中慢慢磨去銳氣,鈍化志趣,莫名的空虛、寂寞、孤獨、憂愁就會不時襲來。
生活的經(jīng)驗告訴人們,緊張的工作可以排除人們的孤獨感與憂愁感,能增添生活情趣,給人帶來歡樂和充實,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緒,不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國心血管病專家懷特說,生活本身就是緊張,你最好以緊張為樂。
所謂的緊張,是適度緊張,不是說越緊張越好,在勞逸結(jié)合的前提下,要保持適度的緊張,勤奮工作,多做一些事情。這樣盡管忙碌一些,但思想充實,精神愉快,從而有益于健康長壽。這一點可從許多中外名人身上得到驗證。杰出的經(jīng)濟學家和人口學家馬寅初年逾百歲而終,他70歲還在學習俄語,90歲時還在揮毫論戰(zhàn);革命老人何香凝95歲所作的梅花,依然不同凡響。這些人的健康長壽,顯然同他們勤奮工作是分不開的。
離退休以后每個人應該重新確定一下自己人生的位置,找一個新的生活目標。能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的,可以應聘到一些合適部門繼續(xù)工作;有愛好的,養(yǎng)養(yǎng)花,唱唱戲,也可各得其樂。平時沒有什么愛好的,也不妨從頭學起,試試培養(yǎng)一些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之類的愛好,既充實生活又陶冶情操。有能力的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歷程,著書立說,也未嘗不可。
總之,保持精神世界的充實,不忘人生的信念和追求,生活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和緊張感,就不至于到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感到失落、空虛和孤獨,不會感到自己是一個多余的人,反而會使自己的老年生活變得充實起來,活得有滋有味,使生命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