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鯤
味精和雞精是“兄弟”
味精的化學名字叫谷氨酸鈉,它是以糧食為原料,經過發(fā)酵后提純的結晶產品,吃適量味精的好處除了增加鮮味,促進胃酸分泌,提高食欲外,在胃酸的作用下還會分解為谷氨酸,而谷氨酸是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之一。
雞精是一種具有雞肉風味的復合鮮味劑,它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鈉(味精),再加上肌苷酸二鈉、烏苷酸二鈉和雞肉粉(雞精中的雞肉粉是用酵母等采取特殊的發(fā)酵工藝,從雞肉、雞骨、雞蛋中提取的汁液,再將這種汁液經濃縮加工而成,其最大的特點是能溶入水,而營養(yǎng)成分與真正的雞肉相比差多了),復配后的雞精鮮味大大增加,其鮮度可以是普通味精的20—30倍。
味精、雞精都是增鮮味的調料,但如果不注意科學使用方法,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味精的使用要點
1味精經不起高溫處理,當烹調溫度超過130℃時,谷氨酸鈉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它沒有鮮味,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使用味精應待菜肴烹飪完成后,把火關掉,在起鍋前再加入,切勿在燒煮、燜炒時放入,更不要在油煎、油氽時加入;
2不宜在糖醋魚、糖醋排骨等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因谷氨酸鈉呈堿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肴走味;
3注意咸淡適度,適量的鹽有增鮮作用,但如果太咸,就可能吃不出味精的鮮味了。若將食鹽與味精的比例控制在3:1或4:1范圍內,可達到鮮美的口味;
4做涼拌菜時宜先將味精用開水溶解后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于此溫度,味精難以溶解;
5兒童勿食。為了安全,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1歲以下的兒童食品禁用味精,我國則規(guī)定12歲以下的兒童食品不得加味精,以免影響孩子的神經正常發(fā)育,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多吃天然的鮮味食品;
6日本研究人員認為,長期過量食用味精可能導致視網(wǎng)膜變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所以味精不應該用得太多。
◆雞精的使用要點
因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所以除了應遵守上述注意點外,同時還需做到;
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在加雞精前就要控制食物中鹽的加入量;
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是尿酸,所以患有痛風的患者應慎用;
3雞精溶解性比味精差,如在涼菜中使用時,更應先經溶解后再加入,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蕾更好地感知;
4雞精中含有較多的鹽,其吸濕性強,更適合細菌繁殖,其保質期短于味精,所以用后應蓋緊容器,防止受潮。
◆常見的錯誤做法
1在任何食品中加味精或雞精。有的人在烹制任何菜肴時都要加味精或雞精,并認為加得越多越鮮。其實若對加了較多味精、雞精的菜肴仔細品嘗,就會感到有一種似澀非澀的怪味。我們中國菜的特點之一是原汁原味,尤其是雞、鴨、魚、肉等本身有特有的鮮味和芳香味,經過烹飪后的紅燒肉、清蒸魚、白斬雞、老鴨湯、炒蘑菇等多種菜肴本身的鮮味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加了味精、雞精反而影響了純正的風味,只有對于那些本身不具有鮮味的海參、魚翅、豆腐、青菜、蘿卜等葷素食品,在烹飪時加適量才是需要的。
2加得太多。味精和雞精都含谷氨酸鈉,而谷氨酸鈉和食鹽一樣含鈉,現(xiàn)在知道,攝入鈉太多會促使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人報道,如果現(xiàn)在的人減少三分之二的鈉攝入量,死于腦卒中及心臟病的人數(shù)可分別降低40%及30%。因此,從預防心血管疾病出發(fā),味精、雞精都不宜多吃。每道菜加的味精或雞精不要超過0.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