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翠
摘 要: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教育學專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是其總綱,為了保證總綱的順利實施,《學記》繼而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制體系、管理制度、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并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秾W記》中的“教學為先”、“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善喻”等命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對于當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學記; 教學相長; 長善救失; 善喻
中圖分類號: G40-0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8381(2009)02-0075-07
《學記》是我國古代典籍《禮記》中的一篇,它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我國先秦儒家學派的教育經驗和基本理論,是我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學專著,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長久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命題,揭示了教育領域內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雖然時隔兩千多年,直到今天,其中的話語還經常被人們引用作為立論的依據。重溫這一經典,必會給予我們思想的啟迪和理論的引領。
一、《學記》的作者及其成書
(一)《學記》的作者
《學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抖Y記》是由漢儒戴圣編輯而成的一本論文集,所選取的文章,有的出自著名經學家和知名學者,有的是從“子、史”中雜抄得來的,因此這本書的內容和作者很是駁雜,各篇的作者是誰很難定論。至于《學記》出自何人之手,歷來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觀點是:
1.該篇為孔門弟子所作。唐代的孔穎達在《禮記正義序》中說:“《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闕,無復能明……至孔子歿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北宋程顥認為《禮記》雖出于漢儒,但《樂記》、《學記》、《大學》等,仍出于孔門弟子是毋庸置疑的?!秾W記》為孔門弟子所作,然而孔門弟子甚多,依《韓非子?顯學》篇說,孔子死后,儒家分為八派?!秾W記》究竟為哪一派的作品呢?宋代羅璧引梁沈約的話說:“《學記》出毛生?!泵疵O,屬子夏氏之儒一派,而子夏只傳《詩》,未曾傳《禮》,故此說不足信。馮友蘭認為《學記》中“強立而不反”,就是《荀子?不茍》篇中“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的意思,是“主張性惡之說”。依此為依據,論證《學記》為荀學。郭沫若則認為《學記》為孟學。他說《學記》對于教育與學習是主張自發(fā)的,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和《孟子?離婁下》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在精神上完全合拍。他還認為,《大學》以性善論為出發(fā)點,并斷定為孟子的高足樂正克所作,而《大學》與《學記》為表里,因此認定《學記》亦為樂正克所作[1]。
2.該篇由漢儒董仲舒所作。清代陸奎勛認為《學記》是繼《王制》而作,而《王制》是漢文帝時的作品,因此,《學記》也被定為漢時作品。后來的俞正燮也說《王制》、《學記》出自漢儒之手。
杜通明或許受清代陸奎勛等的影響,認為《學記》為子夏后學漢經師家董仲舒所作。他在《學記考釋》里指出,《學記》中的文字,與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對賢良策》中的文體、語句頗多相似之處。如《學記》中常引用古書而加以結論說,“此之謂也”,“其此之謂乎”,而《春秋繁露》中亦多采用同樣的語句。他還認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張,亦往往與《學記》所載有相互發(fā)明之處。如《學記》主張“化民成俗”,董仲舒在《對策(三)》中也有“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秾W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倍偈鎰t在《對策(二)》中說:“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薄秾W記》中特別強調“繼志”、“務本”,董仲舒也有“重志”、“重本”的主張,因之就認定《學記》為董仲舒所作[2]。
(二)學記的成書
至于《學記》的成書年代,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成于漢代,二是認為成于戰(zhàn)國。持前者的理由:其一,《禮記》乃“雜出于漢儒”,內容主要反映“秦漢之禮”,故《學記》也不例外。其二,戰(zhàn)國時期教育問題未受重視,《學記》的“大學之教”、“大學之法”,只能是反映漢代太學建立之后對學校教育與教學的要求。其三,《學記》與《中庸》為同時代作品,或作于《中庸》之后,而《中庸》卻是秦統(tǒng)一后儒家之作。其四,《學記》乃董仲舒所作。持后者的理由:一是《禮記》為思孟學派的作品,《學記》也為思孟學派的作品,按“思、孟、樂正氏皆出曾門”之論,即子思學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樂正克學于孟子。至樂正克時,已到戰(zhàn)國晚期。二是《學記》中的“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揭示了“君”與“師”的對等關系,從而對君臣間的尊卑關系作些修正。與此相反,漢代董仲舒以“君權神授”將尊君抑臣理論化,授予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故認為《學記》成于漢代,或認為為董仲舒所作,于理不通。三是《學記》中的“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先秦養(yǎng)馬,主要用以駕車。戰(zhàn)國后期,除趙國有單騎,馬用以駕車仍是普遍現象。后此關于騎馬的記載,則見于秦末漢初。秦漢之際,馴馬主要為便于騎,非便于駕。則“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只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特定語言[3]。
由上所述,我們清楚地看到,長期以來,學者們對于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的作者究竟是誰及成書年代,做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和研究。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至今仍沒有獲得一個為學術界所滿意的定論。本文認為對于《學記》作者的認定應采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由于《禮記》多數篇章源于思孟學派,因此,《學記》應是思孟學派的著作,也不排除樂正克所作的可能性。關于《學記》的成書,本文認為《學記》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在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百家爭鳴,各家在相互詰難的同時,也在相互滲透。因此,思孟學派在較長時間的傳習過程中,在繼承前輩和荀子的思想的同時,也吸取了同時代各家與之相適應的思想精髓,詳細總結有關教育理論,逐步系統(tǒng)化、完整化,是時已基本謀篇成書,定其格局。如《學記》中“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當取自《墨子》“君子如鐘,擊之則鳴,弗擊不鳴”。逮“秦火”之后,《學記》或有損失。繼而又經漢儒在傳經和編輯《禮記》過程中逐步充實,加入了漢代的思想內容,如三引《說命》之說作為某個問題的結論性的論說,就是最好的說明。逮《小戴禮記》定格后,《學記》也就定型成為我們今天所研究的這種面貌,并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從哲學分離出來,體系十分完整而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專著[4]。
二、《學記》中的教育建構
《學記》通篇以名言雋語構建而成,全文僅1 229個字,篇幅雖短,但簡約達練,字字珠璣,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秾W記》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為總綱,以一套相對完整的學制體系為組織基礎,以一套相互銜接的學年制度和嚴格的學生考核標準為制度保障,以“教學相長”等為代表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為方法論支持,以“善教”之師為人力支持,建構起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一)“建國”與“化民”:“教學為先”的雙重作用
《學記》前兩段以格言化的語言從必要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論證了教育的作用。它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16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這里的“教學”等同于教育?!秾W記》認為教育的作用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
1.“建國君民”:教育與社會建構。教育的社會功能,為歷代教育思想家所肯定?!秾W記》對先秦儒家的這一思想,做出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的理論概括,并開宗明義說:“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發(fā)慮憲,求善良”、“就賢體遠”與“學”是三種層次不同的教化政策,“諛聞”、“動眾”與“化民”是三種層次不同的教化效果。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學”是最好的教化政策,“化民”是最好的教化效果。因此,“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教育具有育人才、一道德、正人心、美風俗的功能,對于治國安民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段話明顯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國之本這一帶有本質性的理論問題。
2.“化民成俗”:教育與個人建構。教育是一項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社會功能的實現必須由所培養(yǎng)的人來完成?!秾W記》以“琢玉成器”為喻引申出“人不學,不知道”,揭示了經過“雕琢”人能“成器”的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只有通過教育人才能“知道”的教育的必要性?!叭瞬粚W,不知道。”教育具有使人明曉道理的作用,人必須通過接受教育,才能成人成才,這就論述了教育對于促進個人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二)學制與管理:實施“教學為先”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在確定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治國政策之后,要落實此既定政策,在考慮教什么、怎么教之前,首先要解決教育的空間,即機構問題。由此,《學記》設想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辦學的學制體系,為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組織保證。另外,《學記》還制定了一套相互銜接的學年制度和嚴格的學生考核標準,為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的教育目的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管理思想的發(fā)展開啟了端緒。
1.“塾-庠-序-學”:學制體系?!秾W記》本著儒家德治精神,強調“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诖?,設想了從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辦學,“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古代二十五戶為一家,五百戶為一黨,兩千五百戶為一術,是地方各級行政單位;塾、庠、序、學都是古代學校名稱?!秾W記》主張從“家”到諸侯國分別設立不同級別的學校,構成一個完整的學校系統(tǒng),實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職能。這個設想淵源于古代學校制度的傳說,也成為后代政府進行重大教育改革和規(guī)劃的藍圖。
2.“小成”-“大成”:學年制度?!秾W記》將學年設想為兩段、五級、九年?!氨饶耆雽W,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入學第一年為明確心意,立定志向,讀書能習字斷句,明章成篇。第三年要做到專心學業(yè),與人和睦相處。第五年要求知識面寬廣,同老師建立親密無間的關系。第七年要求具備獨立的見解和選賢能為友的能力。達到上述要求的,即達到“小成”。第二階段再學兩年,即“九年”高級階段,要求于所學必須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意志堅定,不失師悔,可謂“大成”。這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完整的九年制大學學制,由此可見古代年級制的萌芽?!秾W記》厘定的學年制度是我國教育史上之首創(chuàng),標志著教學從隨意的松散的狀態(tài)轉而為更有計劃地更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具有巨大的突破性和開創(chuàng)性。
3.“中年考?!保嚎己酥贫取=逃u價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導向功能,《學記》確立了一套古樸的、完整的考核標準,并使之形成了一種制度,這就使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助于其保持穩(wěn)定的學習心態(tài)。首先,考核時間固定?!秾W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鳖^年進校,第二年就要考核,以后隔年考核一次。其次,考核內容全面?!氨嬷尽?、“樂群”、“親師”、“取友”和“強立而不反”等屬于德育范疇,“離經”、“博習”、“論學”和“知類通達”等,則屬于智育范疇,體現了德智并重的思想。再次,考核程序合理??己藰藴适歉鶕驖u進、逐步加深、前后連貫、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規(guī)定的,對不同學年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三)教學原則與方法:實施“教學為先”的方法論支持
“人不學,不知道”,“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暗馈笔墙逃闹饕獌热?,教學是傳“道”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手段?;诖耍秾W記》又從教學的方法論上論述了如何傳“道”的問題,提出了“教學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等重要的教學原則和“喻”、“善問”等重要的教學方法,為落實“教學為先”提供了方法論的支持。事實上,《學記》歷來被認為是系統(tǒng)全面論述教學法的著作,古今學者多是從教學論的角度給予《學記》肯定性的評價。朱熹說:“此言古者學校教人傳道授業(yè)之序與其得失興廢之由”;清代學者陳澧說:“后世教士以此為法”,“若以此為法,學術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矣”[5]172。概括起來,《學記》論述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主要如下:
1.“教學相長”。教學相長是《學記》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的重要教學思想,可視為《學記》論教與學的總綱?!敖虒W相長”這一命題,揭示了教學過程的本質,即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構成的雙邊活動?!秾W記》中說:“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和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辯證統(tǒng)一體的兩個不同側面,教離不開學,學也離不開教,“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教與學的對立統(tǒng)一,形成教學的全過程。揭示這條規(guī)律,是《學記》對教育學史的重大貢獻。
2.“興”與“廢”。《學記》在論“大學之法”時,總結出了四項“教之所由興”的教學原則——“豫、時、孫、摩”。“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薄霸ァ保搭A防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施教之前,要及時采取措施,爭取將不良之事“禁于未發(fā)”之前。 “時”,即及時性原則,要求教師抓住適當的教育時機,及時施教?!皩O”,即不越級,要求教師以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依據,按照由淺入深的、由簡到繁的基本規(guī)律,進行施教。“摩”,即集體性原則,強調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霸?、時、孫、摩”,是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必須遵循的基本依據,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
《學記》不僅總結了成功的教學經驗,也總結了六條“教之所由廢”的教訓,以警示教育工作者?!秾W記》記曰:“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學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比绻辛瞬涣嫉男袨椴湃ソ梗筒蝗菀壮C正過往;如果錯過了求學時機,學習就不容易取得成就;如果教材雜亂無章,不注意循序漸進,教學就不容易收到效果;如果關起門來學習,缺乏同學輔助,知識就不容易得到增長;如果平時安于同表現不好的同學結伴為非,就會違背師教;如果安于同那些同學搞不正當的事,則會荒嬉學業(yè)。這六點都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因素。
3.“長善救失”。 《學記》概括總結了致使學生學習失敗的四種類型的原因:“人之學者也,或失之則多,或失之則寡,或失之則易,或失之則止?!?一是好高騖遠、貪多務得、急于求成;二是知識面窄,所學過于初褊狹;三是拈輕怕重、專揀容易,難有造詣;四是意志薄弱、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值得稱道的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就從心理學的角度認識到“教學四失”的原因,即“心之莫同也”?!秾W記》接著說:“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苯處熤挥袑γ恳粋€學生“知其心”,了解到學生的短處,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矯正這些缺點,做到“長善救失”。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
4.“藏息相輔”。《學記》并不提倡窮經皓首、懸梁刺股式的愚勤式的學習方法,而是主張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提出了“藏息相輔”的原則,謂曰:“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闭J為課外活動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和補充,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對于課外的“退息”,《學記》并沒有主張單一消極“休息”,而是提倡開展有益的游藝活動,進行積極“休息”,所以《學記》還說:“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痹谏险n時全神貫注,認真學習;在休息的時候則身心放松,盡情游樂?!秾W記》所提出的“時教”與“退息”、“藏修”與“息游”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雖然很簡單,但它卻抓住了人生理機制的緊張與疲倦和心理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等基本特點,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至今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5.“善喻”與“善問”?!秾W記》對一些教學方法也有精當的闡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有經驗有修養(yǎng)的教師,總是善于運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那就是:給學生指引一條正確的道路,啟發(fā)他們自己前進,而不是硬牽著他們走;激勵他們,但不強制使之順從;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但是不能和盤托出。“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道而弗牽”,學生才會樂于受教,教與學之間,師與生之間的關系才會和睦友善;“強而弗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很好發(fā)揮,即使有困難也易于克服;“開而弗達”,學生才能獨立思考,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做到了“和、易以思”,才叫做“善喻”。
此外,《學記》以“攻堅木”,“撞鐘”作喻,從善問與善答兩個方面來論述了問答教學法?!吧茊栒呷绻阅?,先其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鄙朴诎l(fā)問的教師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就像砍硬木一樣,先砍容易砍的地方,后砍有關節(jié)的地方。而善于解答學生問題的教師,則要抓住問題的要害所在,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給予深度適當的答案,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如同撞鐘一樣,敲得輕些聲音就小,敲得重些聲響就大,利用其悠揚不絕的音波,反復吟味,以盡其緒。教師如不遵守這些原則,就會導致“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的結果。這些提問和問答的原則仍是今天教學實踐中十分寶貴的參考。
(四)“博喻”之師:實施“教學為先”的人力支持
“建國君民”和“化民成俗”必須依靠教學去實施,而教學必須依靠教師去完成。事實上,對教師職業(yè)的論述貫穿了《學記》的始終,其對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及素質要求都做出了系統(tǒng)論述,提出了一系列的標準和要求,為實施“教學為先”的治國方略提供了堅實的人力支持。
1.慎于擇師。學校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擁有一支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學記》提出“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此處把為師、為長、為君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的過程,使為師實際成為為君的一種素質,這說明了,教師本身也在學習和教人如何統(tǒng)治人民、治理國家,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選拔教師時不能不格外鄭重其事。
2.師嚴道尊。教師是道的化身,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達到“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的目的,關鍵在于尊師。《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敝挥凶饚?,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國范圍內營造重視教育的社會風氣?!秾W記》不僅提出尊敬教師,還強調給教師以崇高的社會政治地位?!爱斊錇閹?,則弗臣也。大學之禮,則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奔词故堑弁鯇處熞惨鹬厝?,以賓主之禮待之。《學記》把尊重教師,重視教育視為“務本”?!肮胖畬W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痹谶@里,作者通過一系列類比形象地說明了教師對于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秾W記》中的“師嚴”和“道尊”的觀念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師道尊嚴”這一倫理概念的濫觴,體現了古代對教育的尊重,對教師的尊重,對知識的尊重。
3.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教育是治國之本,教師是治教之本。教師地位之高,與君并行;作用之大,關系到治國平天下。因此,《學記》對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在理論水平方面,要求教師懂得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guī)律。“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薄秾W記》還要求教師注意學者容易失誤的四個方面,即失之“多、寡、易、止”,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施教,做到真正的“長善救失”,從而實現“使人由誠”、“教人盡材”的教學目的。再次,在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方面,要求“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 教師既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掌握教學入道的難易,又要辨析學生資質品德的美惡,在各個不同的層次上去多方面地啟發(fā)學生,因材施教。只有做到這些,才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師在啟發(fā)誘導學生時,要講究語言藝術,“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具有淵博的知識是教師進行“博喻”的前提,因此,《學記》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又提出了要求,嚴正并直截了當地提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即要求教師有精深的學問和廣博的知識。
三、《學記》的現代啟示
(一)“教學為先”:確立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
重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命題。孔、孟、荀等儒家大師都反復論證了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都主張通過道德教化來整頓風俗,使社會秩序和諧,國家長治久安?!秾W記》開宗明義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這是對教育的社會功能的高度理論概括,揭示了教育是立國之本這一帶有本質性的理論問題,是《學記》的總綱?!秾W記》的最后一段“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再次提出要以教育為本,與開頭首尾呼應,確立了教育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地位,這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中的戰(zhàn)略地位,不無意義。
當前,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fā)展科學技術和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工程,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必須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因此,要高度重視教育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
(二)“善喻”:倡導啟發(fā)式教學,實施素質教育
《學記》主張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喻”的啟發(fā)式教學,這在教學中有著及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在我國,首先是孔子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十分明確地表述了啟發(fā)性教學的要點??鬃拥倪@種思想后來為孟軻所繼承和發(fā)展,如說“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他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得的興趣和能力?!秾W記》對啟發(fā)式教學作了最完善的發(fā)揮,主張教學中不僅要“喻”,還必須“善喻”,強調“弗牽”、“弗抑”、“弗達”,相信學生具有自覺主動的意志表現和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了教學過程合規(guī)律、合目的、合人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記》中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仍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要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人口素質的目標,必須深化教學改革,改變單純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實施啟發(fā)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自覺學習、自求自得,提高他們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反復強調要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他在視察北京師范大學時主張弘揚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思想,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式,避免灌輸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善于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6]141。
(三)“博喻”之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
《學記》歷來不僅被認為是系統(tǒng)全面論述教學法的著作,而且也是一部系統(tǒng)全面論述如何為人師、如何為良師的著作。梁啟超說:“《學記》一篇,乃專標誨人之術,以告天下之為人師者?!苯送鯓溟J為《學記》是“講求師范者必要之書也”[5]173?!秾W記》從日常的教育實踐經驗中把握了教師職業(yè)的各種特征和性質,其對教師職業(yè)的論述,對于當前的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實現“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zhàn)略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離不開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的有力支撐。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yè)又好又快地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首先,要堅持標準,“慎于擇師”。在選聘教師時,要依據教師專業(yè)標準,嚴格教師聘用條件,堅持德智并舉的考察制度,在第一時間把不合格的人選拒之門外,把那些學識淵博、品行端正、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人吸納到教師隊伍中來。其次,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升教師素養(yǎng)。一方面教師要向教學實踐學習,邊教邊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準;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行為,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再次,要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尊重教師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發(fā)揮教師工作熱情的前提。在我國,尊師重教已逐漸由政策、輿論發(fā)展為立法保障。隨著《教師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相繼頒布和實施,全社會尊師重教的風尚進一步得到強化,為教師隊伍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6]170。另外,教師自身也要自尊自勵、自警自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人師表,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樹立起威信,從而成為青少年效仿的榜樣和社會道德的楷模,贏得全社會的尊重。
《學記》薈萃了先秦時期教育實踐經驗之精華,閃耀著古代學者教育智慧之靈光。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回首這一經典論述,科學地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不僅能使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寶藏重放異彩,而且也能給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注入新鮮的思想營養(yǎng),從而更好地指導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實踐。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137-138.
[2] 顧樹森.學記今譯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6-7.
[3] 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8-20 .
[4] 王炳照,閆國華. 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1卷[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368.
[5] 毛禮銳. 中國教育史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6] 俞家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朱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