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林
中國文化里的玉,內(nèi)涵較寬,并不止其在礦物學上的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zhì)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軟玉,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琢制而成。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古人琢玉的技巧高超,而其時的治玉工具卻相當簡陋。直到金代,我國的玉工使用的仍然是傳統(tǒng)工具,如線鋸和熟鐵制成的圓盤、圓輪、鉆床、半圓盤、木制的車床等。在鐵器發(fā)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器、竹器、骨器和砂巖配制而成。古人以如此原始的工具,竟能琢磨出如此晶瑩剔透、精彩絕倫的玉器,真是令人嘆服。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fā)現(xiàn)并開始使用玉石了。專家們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fā)現(xiàn)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于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于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又因玉的數(shù)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所以只有族里少數(shù)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戴并使用它,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具有特別性質(zhì)的石頭轉(zhuǎn)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
我們?nèi)缃袼吹降氖非霸缙诘墓庞瘢蠖酁橛窬呷缬竦丁⒂窀?、玉針。其后就出現(xiàn)禮玉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zhì)的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qū)域內(nèi)已再難見到玉具了,代之而來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佩飾,如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玉鳳、玉鶴。而此時已廣泛采用軟玉來制作器物了。
歷夏、商、周經(jīng)秦漢到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由于手工業(yè)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xiàn)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明清時玉器制作及賞玩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慶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子、玉船。王公貴族家還經(jīng)常用玉石來制作日用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說來玉質(zhì)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chǎn)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
古人云:“玉雖有美質(zhì),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薄白聊ヨ庇瘢烙癯鲅?;琢磨君子,圣賢出焉?!庇裎幕木枋浅姓J美玉在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來自人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是人創(chuàng)造了美玉,玉只有經(jīng)過人們鬼斧神工的雕琢,才成為了包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這樣精美的玉器才有無限的魅力和無比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
鑒賞小常識
羊脂白玉不一定越“白”越好
古玉,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藝、優(yōu)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聞名于世。其中,羊脂白玉則以其非常潔白、質(zhì)地細膩、光澤滋潤、狀如凝脂等特點,被稱為軟玉中的上品,極其珍貴。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羊脂白玉的價格一路飆升。近年來,單是籽料的價格就高得驚人,動輒三五十萬元一公斤,多則要花上一二百萬元。對于廣大藏家來講,一味跟風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多些深入的了解,做到理智收藏。
“羊脂白玉不一定越白越好?!敝袊庞衿餮芯繒貢L鐘林元對于當下玉器收藏中一味追“白”的趨勢提出了質(zhì)疑,“所謂羊脂白玉,就是人們對和田玉中極品的比喻。和田玉每塊的顏色溫潤程度都不完全一樣,故所謂的羊脂白玉就永遠不可能用一個公式化的固定標準來測定”。
我們都知道,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的寶石級材料,是白玉中質(zhì)純色白的極品,具備最佳光澤和質(zhì)地,表現(xiàn)為溫潤堅密、瑩透純凈、潔白無瑕、如同凝脂,故得此名。我國已故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先生也曾在文章中稱:“漢代玉器材料……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笨衫舷壬囊馑疾⒎墙o羊脂玉定了白色的性,更沒有表示出此玉越白,價格越高。
業(yè)界許多人士認為羊脂白不是純白,而是帶有油脂光澤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黃色,質(zhì)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淺灰色調(diào)。而現(xiàn)如今人們一味向“白色”看齊的做法,顯然是對羊脂白玉的誤解。
鐘林元提到,其實羊脂白玉只是現(xiàn)在人們的叫法,以前只叫羊脂玉。這個“白”字是人們后加上的,帶有了太多主觀的色彩。因此過分看重顏色,也大大誤導了人們的收藏觀。他打了個比方:“假如以我們吃的羊油的油脂和白度為標準的話,那么天下可能就只有一塊羊脂白玉了。因為羊油只有一個白度和一個油性,所以我們不能強求。應該嚴肅否定羊脂白玉‘越白越好這種當前社會上流行的說法和取舍標準?!?/p>
同時,鐘先生還表示,由于人們對于顏色的判定標準不同,因此到底是不是夠“白”也沒有標準。他曾經(jīng)在故宮博物院看到顏色很白的和田玉,可是專家把其歸為青玉。而有一塊看著是青色的古玉則被列入了白玉。由此,他建議廣大藏家切莫把羊脂白玉“越白越好”的說法看成是真理。如果只強調(diào)白,而忽略了質(zhì)地,那么像大理石、石英石等很多相當白的石頭就成為玉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