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電影門外漢做起.到如今躍居臺灣影壇制片“一姐”,葉如芬是如何締造奇跡的?
去年臺灣最熱門的電影《海角七號》異軍突起,締造了臺灣本土電影票房的百年奇跡。而在《海角七號》之外,《流浪神狗人》、《囧男孩》、《九降風》和《赤壁》也炒熱了本土影壇,讓許多長久以來只看好萊塢電影的觀眾,愿意掏錢進戲院看一部“講國語”的電影。
這些讓去年臺灣本土電影市場最得熱鬧滾滾的電影,雖然類型、成本、風格各異,但在幕后的制作過程中,都曾找上葉如芬——這個被圈內(nèi)人奉為最有實力的中生代制片人。畢業(yè)于景文高工電子科,葉如芬由MTV店負責找片、寫二手介紹的小店員,變身成為從小成本片到7000萬美元的跨國巨作都想拉攏的制片人,她靠的是什么?
兩個月成就一生
1993年,李安的《喜宴》拿下柏林影展金熊獎,“新聞局”馬上宣布當年為臺灣的電影年。那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開設密集的電影訓練班,讓許多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相關經(jīng)驗的年輕人,有機會學學拍電影是怎么回事。
當年,懷著忐忑心情報名的葉如芬如愿錄取,短短兩個多月的制片課程,就是這位電影界當紅女強人最重要的職前訓練?!捌鋵嵣险n前,我在公館一家MTV電影館工作,”她回憶,“那時影碟還沒有出現(xiàn),只有錄像帶,選片也沒有電腦管理,我的工作就是找?guī)ё印!?/p>
“有些老客人胃口很大,院線片看完了就想試點新鮮片子,于是我就得到處找片,從法國新浪潮到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有時也得下筆寫介紹?!睘榱舜蚬ぃ~如芬一頭栽進電影世界整整兩年,讀了許多電影書,看了幾百部電影,“我對于全世界電影的認識就是這樣來的?!?/p>
外省人的臺語片
她的第一次正式拍片經(jīng)驗,是電視劇《人生一大事》。跟所有剛踏進影視圈的新人一樣,掛名執(zhí)行制作的葉如芬做的其實是全方位的總務兼打雜?;貞浧疬@段持續(xù)整整三個月的拍片經(jīng)驗,她在博客寫下了最清楚的描述:
“在那份工作里,我是從早到晚忙碌不堪,期間制作助理、道具師一度都離開,我每天身兼數(shù)職,盯劇本,管預算,發(fā)通告,管演員工作人員,找景,調臺北的演員南下,借道具,買三餐……我還要打掃,處理生活雜項,倒垃圾,管洗澡的冷熱水……那時我還不太會開9人巴士,所以只有趁著半夜要去倒垃圾,在街上練習開巴士車。”
林正盛第一部長片《春花夢露》開拍,找上葉如芬,她毫不猶豫就放棄逐漸穩(wěn)定的電視圈工作和薪水,跟著林正盛轉人大銀幕。
接下來的12年,葉如芬合作的對象包括林正盛、蔡明亮等國際級名導,也包括徐立功、張家振等大咖投資人和制作人,制作了《美麗在唱歌》、《放浪》、《夜奔》、《你那邊幾點》、《成豆?jié){》、《天邊一朵云》、《詭絲》、《天堂口》等等佳片;至于在電視劇上,則有《人間四月天》、《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等代表性作品。
新導演推手
2004年,葉如芬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威像電影”,此后她的重心從“替大牌制作”,逐漸轉為幫助新人、和新銳導演合作。短短幾年,已為曾文珍、陳芯宜、林書宇、王也民等人,推出他們各自的首部長片作品,包括現(xiàn)在正在拍攝的臺灣與瑞典合制電影《霓虹心》,導演劉漢威也是第一次拍攝長片。
葉如芬早期合作的導演,許多都屬于個人風格強烈的“作者論”導演,像蔡明亮、林正盛等,對他們來說,制片只是幫手,完全談不上主導片子的走向;然而,正因為看到了以導演為中心、重藝術不重市場的臺灣電影致命傷,也了解到上片營銷后輸贏立判的殘酷現(xiàn)實,讓葉如芬在電影制作的導向上有了大轉變。
“這么多年訓練下來,我現(xiàn)在一看到劇本,腦袋直覺想的就是‘這部片子有沒有市場?’這個市場不只是臺灣,還有國際。”換句話說,“我都是把流程反過來看,從市場反推回來,特別是跟新導演合作的時候,我總是告訴他們,千萬別做‘一片導演’,要想持續(xù)拍片,就得思考市場問題。”
用理性成就感性
搞定了導演和劇本,重頭戲才要上場;為了說服出資者,葉如芬還必須了解市場和銷售渠道,同時對預算進行精密的掌控。
談到這點,“我覺得她是臺灣年輕一代制片中,最能夠掌握市場趨勢的人。”這是《赤壁》制片張家振對葉如芬的評語。
2006年,離開華人電影圈多年的吳宇森宣布《赤壁》開拍,擔綱制片的是他長達20幾年的合作伙伴張家振。由于張家振先前曾與葉如芬合作,深知葉如芬控管預算的功力,所以也將葉如芬納入《赤壁》制片組,掛名統(tǒng)籌監(jiān)制,控管全片7000多萬美元的預算?,F(xiàn)場工作人員超過700人、拍攝期間動用的馬匹超過400匹,就連固定調度的車輛也有120輛(外加120名司機),全部交由葉如芬負責控管。
習慣拍大片的吳宇森,每場戲幾乎都固定出動5部攝影機。“為了節(jié)省預算,每次我都得想理由,像是建議他‘導演,明天這場戲都在室內(nèi),可以少用一臺機器嗎?’或是借口攝影師生病,反正能省一點就省一點?!比~如芬笑著說。
“像《赤壁》這樣的大片,通常都是毀譽參半,但每次想到臺灣、香港和大陸的電影人都因為一個人的夢想而全心投入,就覺得很感動?!比~如芬希望借著這類珍貴經(jīng)驗的分享,幫助新導演們有更多元化的拍片想象,觀眾才會有更多好電影可看。
摘自《臺灣光華雜志》
責任編輯 胡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