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終于又回到了耶路撒冷。
謝天謝地,沒有一塊車牌的車隊行駛了大半個軍警重重的以色列,竟然沒有遇到任何阻攔。
在近代交通方式出現(xiàn)之前,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來一次耶路撒冷,真是難于上青天。他們中的極小部分終于抵達了,當(dāng)時那些衣衫襤褸的萬里苦行者心情如何,已是我們難于想象。那么我們,進城時至少也要把胸襟收拾干凈。
一腳踏進舊城,濃濃的一個中世紀(jì)。
陰暗恐怖的城門,開啟出無數(shù)巷道,狹小擁擠、小鋪如麻。所有的人都被警告要密切注意安全,使我們對每一個彎曲、每一扇小門都心存疑懼。
腳下的路石經(jīng)過千年磨礪,溜滑而不平,四周彌漫的氣味,仿佛來自悠遠(yuǎn)的洞窟。
不知走了多久,突然一片敞亮,眼前一個廣場,廣場那端便是著名的哭墻,猶太教的最高圣地。
這堵墻曾是猶太王國第二圣殿圍墻的一部分,羅馬人在毀城之時為了保存自己勝利的證據(jù),故意留下。以后千年流落的猶太人一想到這堵墻,就悲憤難言。直到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猶太士兵抵達這堵墻時仍然是號啕一片,我見過那些感人的照片。
靠近哭墻,男女分于兩端,中間有柵欄隔開。男士靠近時必須戴帽,女士離開時不能轉(zhuǎn)身,而應(yīng)面墻后退。
在墻跟前,無數(shù)的猶太人以頭抵著墻石,左手握經(jīng)書,右手捫胸口,誦經(jīng)祈禱,身子微微擺動。念完一段。便用嘴親吻墻石,然后向石縫里塞進一張早就寫好的小紙條。紙條上寫什么,別人不會知道,猶太人說這是寄給上帝的密信,墑是郵電局。于是我也學(xué)著他們,在祈禱之后寄了一封。
背后有歌聲,扭頭一看,是猶太人在給剛滿十三歲的男孩子做“成人禮”,調(diào)子已經(jīng)比較歡悅。于是,哭聲、歌聲、誦經(jīng)聲全都匯于墻下。一個民族在這里完成一種壓抑千年的傾訴。
哭墻的右側(cè)有一條上坡路,剛攀登幾步就見到了金光閃閃的巨大圓頂,這是伊斯蘭教的圣地,叫金頂巖石清真寺,也簡稱為巖石圓頂;它的對面,還有一座銀頂清真寺,兩寺均建于公元七世紀(jì)阿拉伯軍隊征服耶路撒冷之后。
我們在金頂巖石清真寺門口脫下鞋子,恭恭敬敬地赤腳進入。只見巨大的頂穹華美精致、金碧輝煌,地上鋪著厚厚的毛毯。
中間一個深褐色的圍欄很高,踮腳一看,圍的是一塊灰白色的巨石。相傳,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由此升天。
巨石下有一個洞窟,有樓梯可下,虔誠的穆斯林在里邊禮拜。
伊斯蘭教對耶路撒冷十分重視,有一個時期這是他們每天禮拜的方向。直到現(xiàn)在,這里仍是除麥加和麥地那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圣地。走出金頂巖石清真寺我環(huán)顧四周,發(fā)覺伊斯蘭教的這個圣地開闊、高爽、明朗,在全城之中得天獨厚,猶太教的哭墻只在它腳下。
兩大宗教圣地交纏,第三個宗教——基督教的圣地也盤旋出來了。盤旋的方式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相傳耶穌被叛徒出賣、被當(dāng)局處死之前,曾背著十字架在這條路上游街示眾。
目前正在特拉維夫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的中國留學(xué)生荊杰先生熟悉這條路,熱情地帶我們走了一遍。
先是耶穌被鞭打、被戴上荊冠的地方,然后是他背負(fù)十字架游街時跌倒的處所,每處都有紀(jì)念標(biāo)記。在他游街遇到母親瑪麗亞的小街口上有一個浮雕,兩人的眼神坦然而悲愴,凝然直視,讓人感動。
最后,到了一個山坡,當(dāng)年的刑場,從公元四世紀(jì)開始建造了一個圣墓教堂。教堂入口處有一方耶穌的停尸石,赭白相間。被后人撫摸得如同檀木。兩位年老的婦女跪在那里飲泣,別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也都跪在兩旁。
基督教把這條長長的小路稱作悲哀之路,也簡稱苦路,不加現(xiàn)代修飾,讓人走一走,想一想:無罪的耶穌被有罪的人們宣判有罪,他就背起十字架,反替人們贖罪。
路,那么真切又那么具體,幾乎成了《圣經(jīng)》的易讀文本。
三個宗教都以各自感人至深的方式,把一層層悲情疊加給這座城市。任何像樣的宗教在創(chuàng)始之時總有一種清澈的悲劇意識,而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因民族問題緊緊相連而歷盡艱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
結(jié)果,原始的悲劇意識中又加入了歷史的悲劇體驗,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聲。
這種宗教的悲劇感有多種走向。取其上者,在人類的意義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狹窄的意氣中陷于爭斗。因此,耶路撒冷的路途也有多種方向。
從哭墻攀登到清真寺的坡路上,我看到一群阿拉伯女學(xué)生,聚集在高處的一個豁口上,俯看著哭墻前的猶太人。她們的眼神中沒有任何仇恨和鄙視,只是一派清純,在想著什么。她們發(fā)覺背后有人,驚恐地回頭,怕受到長輩的指責(zé),或受到猶太人的阻止,但看到的是一群中國人,她們放心地笑了。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耶路撒冷夜宿Renaissance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