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飲食療法作為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已為眾多糖尿病病友所接受。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病友在認識觀念和具體操作中依然存在著種種誤區(qū),并在很大程度上對病情控制以及生活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筆者將臨床常見的飲食誤區(qū)歸納為六個方面,并結合實例逐一加以剖析,希望能對廣大糖尿病病友有所幫助。
誤區(qū)一:飲食療法等于饑餓療法
臨床實例:隔壁的張大爺最近口渴、消瘦,去醫(yī)院一查,果然是糖尿病。醫(yī)生告訴他,糖尿病屬于“富貴病”,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張大爺覺得醫(yī)生的話在理,可不是嗎?在過去那連肚子都填不飽的貧困年代里,壓根兒就沒聽說過“糖尿病”這個詞,看來很有必要“回到解放前”。從此以后,他寧可忍饑挨餓也不多吃一口,經(jīng)常餓得心慌出汗、眼花手抖,直到有一天夜里出現(xiàn)了嚴重低血糖昏迷,如果不是發(fā)現(xiàn)救搶及時,很可能連命都搭上了。
醫(yī)生點評:飲食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礎,合理的飲食治療有助于降低血糖。但是,飲食治療不等于饑餓療法。如果病人進食量太少,不僅容易出現(xiàn)低血糖及饑餓性酮癥,而且還會出現(xiàn)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導致血糖大幅波動,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僅如此,由于熱量攝入不足,還會造成體內自身脂肪及蛋白質過量分解,導致身體消瘦、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下降。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人每頓主食應不超過100克,不低于50克;主張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勻出一小部分作為加餐食用;可以多吃些低熱量、高容積、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如各種綠葉蔬菜。
誤區(qū)二:主食少吃,副食不限
臨床實例:張阿姨自從查出糖尿病以后。每頓飯主食比過去吃得確實少多了,但雞、鴨、肉、蛋等副食品的攝入量卻明顯增加,而且平時每當肚子餓了,就用堅果類零食來充饑。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張阿姨發(fā)現(xiàn)自己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她有些納悶,自己吃得并不多呀?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醫(yī)生點評:糖尿病飲食療法的首要原則是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這表明不僅主食的量要控制,副食的量同樣也需要控制,不能因為副食含糖少,就隨意多吃。主食(米、面等)固然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有些糖尿病病友經(jīng)?;ㄉ⒐献硬浑x口,認為這樣可以減輕饑餓感。殊不知,堅果屬于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
誤區(qū)三:為求限食,不吃早餐
臨床實例:李女士是一位新診的糖尿病病人,為了控制飲食,她經(jīng)常不吃早餐,或早餐只喝袋牛奶而不吃主食,以為少吃一頓可以更好地限制熱量。
醫(yī)生點評:這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它違背了糖尿病飲食管理當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任何減少餐次、饑飽不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吃早餐,很容易使血糖偏低或者引起低血糖,如此一來,病人午餐的進食量勢必增加,從而使餐后血糖明顯升高。造成一日內血糖大起大落,不利于病人血糖的平穩(wěn)控制。
誤區(qū)四:多吃點沒關系,加大藥量便可
臨床實例:老劉是一家企業(yè)的辦公室主任,每天應酬不斷,頓頓不是喝高了,就是吃多了,飲食控制簡直難上加難。沒有辦法,老劉只好加大降糖藥的用量。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而不必再擔心血糖升高了。
醫(yī)生點評:不少糖尿病病友認為,只要用上降糖藥(或胰島素)之后,就可以隨心所欲,不必再嚴格控制飲食了。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飲暴食會增加胰島β細胞的負擔,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藥的療效逐漸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終即使用上胰島素,血糖依舊控制不好,導致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接踵而至;二是藥物過量應用,會增加其對肝腎的毒副作用,嚴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飯后多吃藥的做法并不可取。
事實上,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不管糖尿病的輕重如何,也不管病人是否已接受藥物治療,都不能放松對飲食的控制,因為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只有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輔以藥物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否則,即便藥物再好,療效也要大打折扣。
誤區(qū)五:水果含糖多,絕對不能吃
臨床實例:李大媽愛吃甜,尤其是各種時令水果,更是她的最愛。不過,自從查出糖尿病之后,李大媽對一切水果都“敬而遠之”,再也不敢問津了。
醫(yī)生點評: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這些對糖尿病病人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此外還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謝時不需要胰島素參與,所以,糖尿病病人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可以少量進食水果。大可不必一概排斥。
各種水果的糖分是有區(qū)別的,西瓜含糖量最低,(約為4%),棗、甘蔗、山楂較高(約為20%),在嚴格限制總熱量的前提下,適當進食一些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如草莓、櫻桃、西瓜等)是允許的。但要放在兩餐之間或睡前吃,并將水果的熱量計算在總熱量之內,從主食中扣除這部分熱量。當然,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時暫不宜進食水果,應等病情平穩(wěn)后再吃。
誤區(qū)六:該喝不喝,過度限水
臨床實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彭先生除了正常服藥和控制飲食以外,甚至連水也不敢多喝一口,在他看來,多尿等糖尿病癥狀與喝水多有很大關系,少喝水可以減少小便次數(shù)及尿量,因此,他平時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水,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為“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住進了醫(yī)院,才明白這都是過度限水惹的禍。
醫(yī)生點評:彭先生的這種做法顯然不妥。糖尿病人多尿是因為大量的葡萄糖從尿中排出,發(fā)生了滲透性利尿的結果。而口渴、多飲正是人體對高血糖及體內缺水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如果糖尿病病人嚴重失水而又得不到及時補充,將會進一步加重高血糖及體內高滲狀態(tài),造成機體內環(huán)境紊亂,嚴重者會發(fā)生高血糖非酮癥昏迷而危及生命。故糖尿病患者只要沒有心、腎疾患,就不要盲目限制飲水,每天進水量至少應達到1500~2000毫升。越是尿量多,越是需要多補充水分,盲目限水會導致身體脫水、電解質紊亂、血黏度及血糖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