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組“五一”期間從北京出發(fā)探訪南疆邊陲重鎮(zhèn)塔什庫爾干。飛機轉(zhuǎn)飛機,再換乘越野車,緊趕慢趕行進14個小時,這是普通中國人從首都到達這個西部著名邊城的最快速度。塔什庫爾干一縣連三國,其西北、正西以及西南方向分別是動蕩不安的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界”幾乎是塔縣所有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生活的關鍵詞。外界很容易想象,這是個不斷受外來因素干擾并有諸多不確定性的地方。然而,持這種想法的人錯了。
本報記者幾天采訪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這段“最敏感”國境線的嚴整與有效。周邊的動蕩和混亂被完全擋在了國境線之外,境內(nèi)境外堪稱兩重天。在“9·11”之后備受關注的瓦罕走廊里,幾支中國邊防部隊梯次分布,扼守住通往阿、巴、塔三國的十余個山口。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哨所,士兵著裝整潔,訓練有素,飯前高唱雄壯的軍歌。行車于走廊中,不時可見塔吉克族人的土房和悠然的牧群,很難想象幾十公里外、有時就是一道山背后,就是令全球驚恐不安的另一個世界。在紅其拉甫,平坦的中巴公路盡頭屹立著中國邊防軍整齊的哨所。象征“國門”的新建筑正在加緊修筑。數(shù)十名游客在界碑前爭相留影,他們只能停留15分鐘,因為還有源源不斷的車隊在等待放行———海拔4800米的紅其拉甫口岸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刂穆糜尉包c。而對面巴基斯坦一側(cè),皚皚的雪地上空無一人,甚至看不到執(zhí)勤士兵。在卡拉蘇口岸,中方拉起長長的鐵絲網(wǎng),在兩國交界處的山脊上延伸,而對面的邊界設施同樣簡陋。與中國嚴整的邊防相比,相鄰三國更像是“有邊無防”。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三國對中國這個“大塊頭鄰國”的放心。(詳見《環(huán)球時報》今日第8版)
作為陸權(quán)大國,中國自古就極為重視陸地邊界和領土主權(quán)。從大一統(tǒng)中央政權(quán)成形前就出現(xiàn)的長城,到設卡倫哨所固邊的康熙大帝;從雁門關、嘉峪關等顯赫雄關,到霍去病、戚繼光等戍邊大將,固邊一直是歷代政權(quán)的重要使命,也曾是統(tǒng)治者孜孜不倦操作的“頭等國務”。但今天顯然是中國邊界最牢固、最嚴整的時期,中國政府對已確定邊界的每一寸國土都實施了有效管轄,這無疑是十分昂貴的,必須有強盛的國力做支撐。因此,本報記者在塔什庫爾干看到的一切是中國國富兵強的一個縮影,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
然而邊防是由軍人來實施的,他們都是與我們常人一樣的活生生的中國公民,盡管他們都穿著軍裝。中國邊疆的第一特點是“遠”,第二特點是與內(nèi)地特別是沿海相比相對貧窮,自然條件惡劣。戍邊軍人注定要與艱苦和寂寞為伴。我們此行也看到中國邊防軍人的生活依然枯燥清苦,他們無法經(jīng)常與家人團聚,寂寞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事實上,每個邊防哨站都是男人的世界,每個邊防軍人都在為國家無條件地犧牲、奉獻。對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我們認為,現(xiàn)在的中國應該有力量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些。與此同時,整個中國社會也應對邊防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關注。像中國這樣的大國,邊防、海防永遠是不輕松的任務,必須有同樣強大的邊防文化與之相匹配。對每個國民來說,關注邊防就是關注國家的安全與命運,這樣的關注越多,愛國主義就越能在民間扎根,邊防軍人就越有榮耀感,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其中。中國人民今天享受著和平與繁榮,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邊界,是它在時刻呵護、保衛(wèi)著我們。請記住,它的陸地長度是2.2萬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