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良
【摘要】 目的 探討膽囊癌誤診的原因,提高膽囊癌的確診率。方法 對本院1995-2006年膽囊癌誤診13例分析。結果 13例均為術中及術后病檢確診為膽囊癌,術前診斷膽囊結石9例,膽囊息肉4例。結論 膽囊癌臨床癥狀不典型,輔助檢查特異性差,造成誤診。
【關鍵詞】 膽囊癌;誤診
膽囊癌是膽囊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呈上升趨向,但其發(fā)生率低,臨床癥狀、體征不典型,輔助檢查特異性低,多數(shù)膽囊癌病例為術中及術后病檢確診,多屬于中晚期,且治療效果差。在此,就我院1995-2006年術中及術后病檢確診膽囊癌13例進行分析,以提高膽囊癌確診率,減少誤診。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例,男5例,女8例,年齡56~79歲,平均71.3歲。病程5~20年,均以反復右中上腹疼痛為主要癥狀就診,其中輕度黃疸1例。B超提示膽囊結石9例,膽囊息肉4例;CT檢查9例,未發(fā)現(xiàn)其他異常,未行CT檢查4例;化驗血HGB 80~100 g/L 3例,100~110 g/L 2例,正常8例;肝功能異常5例。
1.2 結果 本組13例均擬行剖腹探查,膽囊切除手術治療。術中所見:膽囊癌并多處轉移11例,未見明顯轉移病灶2例。13例均行姑息性膽囊切除,術后病檢腺癌11例,鱗癌2例。術后隨訪,1年生存率7例,2年生存率4例,2年以上生存率2例。
2 討論
2.1 膽囊癌是膽囊常見的惡性腫瘤,缺乏臨床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大多數(shù)膽囊癌,早期除反復右中上腹疼痛外,無其他特殊癥狀,與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等無明顯區(qū)別,確診時已屬于晚期。有作者認為因早期膽囊癌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故早期膽囊癌作檢查的病例較少,部分早期膽囊癌病變多局限于粘膜層,術前僅診斷為膽囊炎、膽囊結石,術后病理檢查才意外發(fā)現(xiàn)膽囊癌,而術前診斷為膽囊癌的病例在就診時病變往往已屬于中晚期[1]。目前國內(nèi)膽囊癌的發(fā)病率尚難于確定,在因膽囊疾病而行膽囊切除術者,膽囊癌的發(fā)病率占0.3%~10%[2]。其次,臨床醫(yī)生往往局限于對膽囊常見病的診斷,而忽視或未意識到膽囊癌可能。另外部分患者對手術有顧慮,對膽石癥或膽囊息肉病變采取保守治療,膽囊癌變在其掩蓋下發(fā)展,使臨床難以發(fā)現(xiàn)。本組6例患者,很少到醫(yī)院就診,多年來把膽囊病變所致腹痛誤認為“胃病”,自服“胃藥”治療,在術中發(fā)現(xiàn)膽囊癌變時,已屬于晚期。
2.2 輔助檢查缺乏特異性,本組13例術前B超提示膽囊結石9例,膽囊息肉4例,CT檢查9例,未發(fā)現(xiàn)其它異常,未行CT檢查4例。早期膽囊癌B超檢查只能作出膽囊息肉樣病變或隆起病變的影像學描述,且易受腸氣等因素影響,而真正作出膽囊癌的明確診斷并不容易,但B超對膽囊小結節(jié)及小隆起病變的靈敏度高于CT,而CT對膽囊癌的確診率優(yōu)于B超;MRI膽道造影檢查可獲得清晰的肝內(nèi)外膽道圖像與多層面造影,但受一定條件限制。有作者測量統(tǒng)計,膽囊炎的膽囊壁厚度相對均勻,最厚處與最薄處膽囊壁厚度之比多小于2 :1,而膽囊癌的膽囊壁厚度常不一致,最厚處與最薄處膽囊壁厚度之比多大于2 :1[3]。故B超、CT檢查雖有助于膽囊癌的診斷,但其診斷準確率不盡人意,并可因膽石癥、炎性水腫、腫瘤病灶小而誤診、漏診。
因此,膽囊癌早期癥狀、體征不典型,B超、CT及化驗檢查缺乏特異性,部分患者早期不愿進行相關檢查及追蹤隨訪,且膽囊癌少見,而部分臨床醫(yī)師對早期膽囊癌認識不足等,致早期膽囊癌確診率低,一旦確診已屬于晚期,治療效果差。故膽囊癌手術切除后5年生存率仍然是2%~3%的低水平[2]。對此,膽囊癌最有效的預防是膽囊切除,在美國膽囊切除術者多,近年來的統(tǒng)計膽囊癌患者有下降的趨向[2]。對此,需要加強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病變患者對其相關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同時促進臨床醫(yī)師對膽囊癌知識的重視與學習,特別對50歲以上長期反復右中上腹疼痛的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病變患者,近期癥狀加重,并伴有納差、消瘦、黃疸等癥狀,要重視從病史、體征、輔助檢查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分析,減少膽囊癌誤診,同時根據(jù)病情作出準確、合理的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沈玉英,李昌彪.膽囊癌的CT診斷.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1994,3(4):226-228.
[2] 黃志強.黃志強膽道外科.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80-785.
[3] 吳仁民,包宏偉,陳強.膽囊炎與厚壁型膽囊癌CT鑒別診斷.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5,1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