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柱 姜 川
(注:[收稿日期]2009-03-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教育學國家 重點課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AGA080340),是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院士、 劉獻君教授主持的“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項目的子課題。
[作者簡介]陳廷柱(1972-),男,河南新縣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教育學博士,2008-2009學年(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高 等教育組織與戰(zhàn)略規(guī)劃研究。)
(1.華中科技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4;ぃ玻美國波士頓學院 國 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波士頓 MA02167)
[摘 要] 阿特巴赫認為,中國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為此,中國政府需要 培育高校學術文化,鼓勵高校自主創(chuàng)新,加強高校人力資源建設,堅持對一流大學的投入和 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作為當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強國,美國高校奉行的學術自由、競爭 意識和服務精神對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而美國高等教育過于商業(yè)化與 市場化的負面教訓則是中國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對中國建設高等強國來說,最為重要的 是應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環(huán)境,不能簡單地照搬歐美的做法。
[關鍵詞]高等教育強國; 美國高等教育; 菲利普?阿特巴 赫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9)02-0005-04お
中國是一個高等教育大國,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含研究生)高達1 800多萬,高等教 育 毛入學率已經(jīng)超過了22%。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也越來越突 出,中國政府在總結前期實施“211”與“985”工程經(jīng)驗的基礎上,擬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作為今后政府指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總目標與大方向。為此,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以課題 招標的方式,匯聚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研究力量,針對中國當前建設高等教育強 國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這樣一項十分重大的研究 任務,不能只是自己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聽取外國專家的意見較為重要。本文就是基于 這樣一種認識而對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進行的專訪。
阿特巴赫教授是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編有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權威 期刊《高等教育評論》,其本人也著述甚豐,一生致力于國際比較高等教育研究,堪稱是當 代最著名的比較高等教育研究權威之一。阿特巴赫教授具有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斯坦 福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巴黎政治學院、印度孟買大學等多所高校學習、訪學與工作的經(jīng)歷 ,其研究足跡更是遍及全球,也與中國建立了深厚的學術感情。阿特巴赫教授分別于2000年 、2002年、2006年被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聘為相關學院或學科的客座教 授,并于2008年被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學院聘為該學院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主任。他的許 多著作已被譯成中文出版,并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國內著名學術期刊發(fā)表論 文10余篇。
筆者問(以下簡稱問):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正在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研究中國是否有必要、是否 有可能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問題,對此您有何感想與評價?
菲利普答(以下簡稱答):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研究的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個人認為,中國很有 必要也有可能建設 成為高等教育強國。我一直以來對于中國的“985工程”以及“211 計劃”感到驚奇和欣賞 ,如果政府在經(jīng)濟和人力資源方面有持續(xù)的投入,中國將會有若干所大學躋身于世界一流大 學的行列。我注意到在國際上很有影響的上海交通大學推出的大學排名,中國有不少大學的 排名位次還是不錯的。當然,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標準主要強調的是研究方面,而對教學與 學術自由一類的問題關注還具有一定的距離。我不是批判上海交通大學,而是強調中國 有可能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實際上任何國家大學排名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 中國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時間,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需要時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且,我不認為中國有充裕的資金將高等教育的各個部分均發(fā)展到讓世界矚目的水平。中 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在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水準的前提下,必須有所選擇,不能樣樣都抓,必 須要抓住重點發(fā)展的大學。中國的農業(yè)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農業(yè)經(jīng)濟的基礎性地位還未徹 底改變。盡管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有助于加快中國經(jīng)濟模式向工業(yè)經(jīng)濟、向高科技經(jīng)濟轉變的 進程,但高等教育強國也需要強大的工業(yè)經(jīng)濟、知識經(jīng)濟等基礎的支撐。
問:高等教育強國有一個具體的判斷標準嗎?如果讓您來建構一個判斷標準,您會從哪幾個 方面來考慮?
答:標準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實上我們很難說清楚什么是一個真正成功大學的標準, 也很難說清楚判斷高等教育強國的標準有哪些。我們也只是逐步地認識到成為一所優(yōu)秀學校 的宗旨和條件是什么?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授其責任和角色是什么?但高等教育強國的判斷標 準還是一個新事物。中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判斷標準問題,應該由中國的學者來研究,我想你 們比我更清楚中國高等教育的情況。
我要說的是,中國可以借鑒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但不能簡單地照搬歐美等國的標準、體制 與體系。鄧小平曾經(jīng)說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想這種主張同樣適用于中國的高等教育 強國建設。在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問題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高校的那一套做法,更不 能以為照搬西方的就夠了。中國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適應自己具體的高等教 育環(huán)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別是要建立起能夠為中國人所廣泛認同的“什么是 優(yōu)秀大學”的觀念,特別是要建立起能夠有效滿足中國各個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 教育強國的標準是處于變動之中的,中國高等教育只有不斷地發(fā)展自己才是理智的選擇,才 會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間。
問:美國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強國,您認同這個觀點嗎?美國高等教育的優(yōu)勢主 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大家對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美國確實是一個高等教育強國。首先, 美國擁有很好的學術研究系統(tǒng),擁有許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在各個領域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世 界知名學者,我們可以領導世界學術研究的潮流。
其次,英語作為學術界通用的語言對于美國繼續(xù)保持高等教育強國地位非常有幫助。眾所周 知,學術界最有影響的眾多刊物是以英文出版的,國際學術會議的通用語言是英語。我知道 在中國,學術評價也往往以在SCI、CSSCI發(fā)表的文章為準,召開的國際性會議主要是用英語 進行交流的。雖然中國可能會成為世界上若干個最有影響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但漢語很難 取代英語的地位而成為國際性的學術語言。
第三,美國高等教育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積累、分化、改革與創(chuàng)新,今天的美 國高等教育不僅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還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結構和高效率的運行體制 ,并已經(jīng)深深地植根在豐富的文化層面。
此外,美國的本科教育也做得很好。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我們擁有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課程安排,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也具有鮮明的特色。
當然,美國高等教育從總體上而言是比較卓越的,但美國高等教育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特別是美國也有許多大眾化教育機構,其質量同樣令人堪憂。而且,對于其他國家而言, 他們應該針對自己的情況來發(fā)展,美國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也許并不適合中國。
問:您認為在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問題上,中國可以從美國高等教育中學習哪些有益的 經(jīng)驗或有用的理念?
答:我還是要強調中國高等教育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問題,中國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從自己 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中學習。中國的高等教育歷史曾經(jīng)有很慘痛的一面,如“文化大革命”以 及教 育政策的頻繁改變等,給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創(chuàng)傷。通過回顧中國高等教育發(fā) 展的歷史,你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政策環(huán)境和良好的文化學術文化氛圍對中國高 等教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當然,借鑒其他國家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經(jīng)驗與理念也非常重要。對于 美國高等教育來說,我認為有這么幾點可供中國同行借鑒參考。
第一是學術的自由。學術自由是大學最寶貴的歷史傳統(tǒng),肇始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然而卻 是美國的大學使得學術自由有了組織與制度保障。美國高校的老師與學生擁有很多的自由, 如課堂上討論的自由、成果發(fā)表的自由,等等。而且,美國高校的教師具有很多參與管理的 機會,院系具有相當大的自主管理權限。
第二是競爭的意識。美國的大學之間有很多競爭,美國的高校教師之間也有很多競爭。我知 道中國的大學這些年也特別強調競爭,而我這里說的主要是公平競爭。中國的學術資源在形 式上也是通過競爭進行配置的,但是卻經(jīng)常受到各種“關系”的┳笥搖*
第三是服務的精神。在美國,人們常常會問到大學對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是什么。正是大 學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才使得美國的大學能夠保持持久的創(chuàng)新精神,才使得美 國的大學能夠源源不斷地從社會上獲得資金。美國的大學還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意 識,鼓勵學生到社會上去做義工,強調學生在畢業(yè)之前獲得充分的實踐鍛煉。中國的高校也 具有很強的社會服務精神,但中國的大學與美國的大學一樣也需要認真考慮如何為社會服務 的問題,服務社會并非只是為了賺錢,更不能為了賺錢而損害大學的學術發(fā)展,更不能為了 賺錢而忽視教育教學工作。此外,中國政府應該排除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增設社會服務類的課 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中國向美國高等教育學習借鑒的時候,一定要清楚美國高等教育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 現(xiàn)在的體系、體制與聲譽不是一天就建立起來的。上面說到的學術自由、競爭意識、服務精 神等也是逐步培育起來的,這一切均經(jīng)歷過各種各樣的曲折,這一切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 完美。
問: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方面,美國是否也有一些負面的教訓值得中國加以警惕和回避的?
答:高等教育一直以來被看作是公共產品,可以給社會提供有價值的貢獻,因 而值得資助。但是,在全球化和世界貿易組織奉行的高等教育貿易條款的驅使下,高等教育 日益被視為是有益于學習者或研究成果使用者的私人產品,其結果必然是高等教育的日益商 業(yè)化與市場化,并由此導致高等學校越來越嚴重地依賴于私有資金,越來越局限于應用研究 的范圍。在美國,教育國際貿易委員會、商業(yè)部服務業(yè)辦公室和以營利為主的高校正在努力 推動美國以及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走向商業(yè)化與市場化。學者們可能認為,美國應該是全球高 等教育市場上最大的贏家。但我認為美國高等教育也是受商業(yè)化與市場化沖擊最嚴重的國家 。大學作為一個知識機構如果要生存下來,就必須遵循知識的邏輯而專注于教學和科研這樣 一些核心職責,政府與其他公共權力部門則要為大學能夠服務于公共利益提供足夠的資金支 持。中國可以從美國高等教育中汲取的負面教訓,我認為最主要的便是中國的大學不應 該太專注于市場化和商業(yè)化。美國高等教育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也許是 中國過去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體制的原因,我注意到近年來中國花費了太多的投入強調高等 教育市場化,如允許社會力量辦學、放寬收費限制、按照市場的需求設置專業(yè)等。當然,市 場化并不完全是壞事,它需要慎重處理,應當注意平衡。中國的大學需要有公共資金穩(wěn)定而 持續(xù)的支持,需要有長遠的規(guī)劃,不能一味地追求商業(yè)化與市場化。
再說一個負面教訓便是高等教育的投入產出問題。相對于中國高等教育來說,美國高等 教育資金是較為充分的。但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衡量,中國高等教育以較少的投入支撐 起近2 000萬規(guī)模的在校生教育,而且有一批優(yōu)秀的大學正在崛起,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而 美國高校的產出我個人認為并不理想,美國政府給了大學很多錢,大學從社會上得到很多捐 贈,學生所交學費也不菲,而高等教育的質量仍然飽受爭議。我特別關心中國建設高等教育 強國的經(jīng)費從何而來的問題,在這里我也提醒中國政府注意,除了要給高等教育系統(tǒng)注入大 量的資金以外,也要強調高校投入產出的比率,不是投了錢就可以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 ,怎么投錢像投多少錢一樣重要。
問:對于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來說,您認為中國應著力于解決哪些問題?
答:中國學者常從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來談高等教育的建設問題,我很贊同。這些年 ,我去過中國的好幾所大學,看到中國大學擁有優(yōu)美的校園和眾多的新建筑,我感到很羨慕 和吃驚。但是,我并不認為中國大學的硬件已經(jīng)很好了。我的中國同行告訴我,這些年高校 從銀行貸款的問題非常嚴重,而且錢主要投入到建筑上去了,高校的實驗儀器設備并沒有太 大的改觀。此外,教師的工資收入也應算是硬件。我知道,中國高校教師的工資收入是比較 低的。高校教師工資收入較低,就可能意味著在世界學術勞動力市場上缺少競爭力,就可能 意味著高校教師對教學和真正的學術失去興趣。
相對于硬件來說,中國高校的軟件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哪些軟件呢?我認為首先是需要建 立一個良好而有效的學術文化氛圍。教師對教學與學術研究要有一顆赤誠之心,學術上的短 期行為與失范現(xiàn)象是要設法避免的;學校對教師要有一顆寬容之心,不能被各種各樣的排名 所困擾,能夠用科學的教學與學術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其次是要鼓勵創(chuàng)新。作為高等教育的強國,就要扮演高校治理與學術研究引路人的角色,單 純地模仿或輸入其他國家的體制是承擔不起這種角色的。我知道,中國的學者不僅對美國的 高等教育體制很感興趣,而且也很關注美國的同行在研究什么。應該說,這對解決中國高等 教育的體制問題和提升中國的學術水平是很好的一種思路,但中國要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 就必須依賴中國高校與中國學者的自我創(chuàng)新。
其三,中國政府要大力加強高校的人力資源建設。一流的高等教育國家要有一流的高等學校 ,一流的高等學校取決于是否擁有一流的人力資源。美國優(yōu)秀高校的老師絕大多數(shù)具有博士 學位,具有海外的教育或工作背景。我對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每年派出一些學者與學生到海 外進行短期學習和交流新知識感到欽佩,當然人才流失是一個問題,但我也聽說這些年中國 留學歸國者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也是一種趨勢。
第四,中國應該繼續(xù)堅持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建設。美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影響很大,主要是 因為世界上所公認的許多一流大學在美國。如果有穩(wěn)定的基金支持,如果不回避學術自由方 面的問題,我對中國排名前列的一流大學非常看好。中國對于排名前列的大學投入了許多, 今后還要多投入一些來幫助一流大學的運行,而非停止。但對于基層的大學教育系統(tǒng)來說 ,我并不樂觀,因為這牽涉資源與資金的問題。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對教育的投入比較少 。好在中國明白她需要不同的教育體系與脈絡,許多國家并不明白這一點。當然,我強調中 國對一流大學的投入,我說我對底層的大學教育與系統(tǒng)不夠樂觀,但這不是說中國不需要扶 持普通大學了。事實上,中國要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就要對整個高等教育系統(tǒng)有一個全 面的考慮。
最后一點是中國亦應關注和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作為高等教育強國,應對國際高等 教育有所貢獻,對國際高等教育應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制定了有關大學國際化的政策,目 前看來比較成功。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jīng)走上了良好的發(fā)展軌道,吸引了許多來自于東 亞、東南亞和非洲的學生。當然,中國應該加大力度去招收來自于歐洲以及北美的學生,并 要設法克服語言上的障礙。
(備注:由于訪談者英文理解水平有限和編輯成文的需要,本文的疏漏、偏頗與錯 誤之處,概由訪談者負責,請讀者批評指正。)(責任編輯 黃建新)
Professor Philip G. Altbach's Talk on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HEN Ting-zhu1,JIANG Chuan2
(School of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430074, China)Abstract: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Boston MA02167, USAAbstract: Professor Philip G. Altbach considers that China is able to and will,out of necessity, become a powerful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us, the Chines 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ive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academic culture, to e ncourage self-creativity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 to emphasize highereducatio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to enhance investment in to p universities, and accelerat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s a l eading and powerful n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s spirit of academic fre edom, competition, and service can be a blueprint for Chinese colleges/universit ies.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should be aware of America's over-emphasis on comm ercialization and market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ave had some negativ e impact on overall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the US. If China is going to improvei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must create a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ppropr iate to its own national culture and context, and not merely duplicate Western t raditions.
Key words:the powerful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merican hig her education; Philip G. Alt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