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真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辛棄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對這首詞的表達方式,萬駿云先生是這樣認為的:“全詞用的是比興手法。周濟《宋四家詞選》說‘借水怨山就是說的比興手法。”“‘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二句用的是直書其事的賦筆?!保ā缎翖壖苍~鑒賞》,齊魯書社1986年版。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學(xué)參考書》選了此文)薛金星先生主編的《中學(xué)教材全解》也認為:“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手法,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之瑰寶”,“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意內(nèi)言外之極高境界?!逼鋵?,這首詞既沒有運用比興手法也沒有運用賦筆。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什么是賦比興。
賦比興是前人對《詩經(jīng)》藝術(shù)技巧的概括和總結(jié),它準確地揭示了我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基本特點。前人對賦比興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宋代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比較簡單明確。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薄氨日撸员宋锉却宋镆?。”“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賦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敘寫;比就是對事物加以形象的比況,類似現(xiàn)代的比喻;興就是興起或發(fā)端,詩人觸景生情,托物生感先用一兩句話描寫周圍景物,然后再敘述主要內(nèi)容。賦重在直接表現(xiàn)詩歌內(nèi)容,比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段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賦,比,興各有特點,又不可截然分割,三者往往交相使用,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當比中有興,興中有比,比興融為一體時合稱為比興。
我們看一下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首句“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意為“向北流去的贛江之水,江水中間夾雜著多少當年在金人逼迫下逃亡人的眼淚”。當年逃亡人確實流了很多淚,但他們不會把淚流到江水里,即使流到江水里現(xiàn)在也早沒有了。顯然,這里不是直書其事,而是用了夸張手法,所以不能算賦。這一句也不能算比興,因為它沒有應(yīng)用形象的比況,而且它沒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币鉃椤跋蛭鞅蓖识迹上П粺o數(shù)山峰阻隔了視線。”這一句不是比興,因為它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而且它處在上闋的結(jié)尾,顯然無法引起下文。
下闋的句子也沒有運用比興手法。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意為“青山遮不住一江清水,它終究要東流歸大海。”“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見“長安”,但是江水頑強地向東流去,畢竟是“青山”所遮不住的。這里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青山”比喻各種阻撓前進的勢力,“畢竟東流去”的“水”比喻當時愛國志士和廣大人民群眾恢復(fù)中原的愿望與決心。但這句沒有引起下文,所以只能算比,不能算興。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奔葲]有運用比喻也沒有引起下文,所以不是比興。
萬駿云先生等的錯誤在于把比興與比喻混為一談。由于萬先生的權(quán)威性以致以訛傳訛,比興之說廣為流傳,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