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李軍華 李永軍 李紹偉
摘要 介紹了河南省花生主要病害的癥狀及發(fā)病條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花生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花生;主要病害;癥狀;危害;發(fā)病條件;防治措施;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S435.6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5-0117-01
花生病害種類很多,河南省以花生葉斑病、病毒病、莖腐病危害較重,致使產量降低,品質變劣。此外,花生根結線蟲病、銹病、網斑病、根腐病、青枯病也在部分地區(qū)發(fā)生?,F將河南省花生主要病害的發(fā)生及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1 花生葉斑病
1.1 癥狀及危害
花生葉斑病是花生最普遍且危害相當嚴重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葉柄,托葉和莖次之。發(fā)病多從葉部較老葉片開始,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形成鐵銹色很小的病斑,以后逐漸變大,葉片正面形成黃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10mm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邊緣有明顯的黃色暈圈,病斑上帶有暗灰色霉層,老病斑表面常生有黑色小粒。每葉一般有病斑10個左右,嚴重時可達60多個,常相融合成不規(guī)則形,導致葉片卷縮而脫落。
花生葉斑病的發(fā)生,使葉綠素受到破壞,影響了葉片的光合作用,發(fā)生嚴重常造成葉片提前脫落,甚至整株枯死。導致花生單株結果數減少,飽滿度差,產量下降,嚴重時減產可達20%~50%。
1.2 發(fā)病條件
花生葉斑病發(fā)病適宜溫度為25~28℃,80%以上的相對濕度有利于病害的發(fā)展,據河南省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所1985~1992年對花生葉斑病病菌孢子空中動態(tài)、氣候因素與病情消長規(guī)律的研究結果(見表1),空中孢子量、氣候因素與花生葉斑病病情指數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在陰雨連綿、濕度大的年份,只要溫度適宜,病害就會迅速蔓延。
1.3 防治措施
1.3.1 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抓好深耕細耙,氮、磷、鉀三要素合理施足,并補充鈣素。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適時中耕,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輪作倒茬,秋后深耕銷毀病株,減少來年病源。
1.3.2 化學防治??捎?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噴第1次藥,間隔10d左右,再噴第2次,一般年份噴藥2~3次基本上可以抑制該病的流行。
2 花生病毒病
2.1 癥狀及危害
花生病毒存在于種子的胚與子葉中,種子帶毒是初侵染來源。田間是蚜蟲帶毒傳播,同時病毒也可通過枝葉磨擦來傳播。侵染花生后,病株開始在頂端嫩葉上出現褪綠斑,隨后發(fā)展為淺綠色和綠色相間的輕斑駁,或黃綠相間的黃花葉,或出現伴有壞死的褪綠黃斑,甚至頂端枯死?;ㄉl(fā)生病毒病后,桿株營養(yǎng)生長受阻,植株矮小,單株結果數減少,莢果變小,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和品質。
2.2 發(fā)病條件
據河南省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所1986~1994年田間系統(tǒng)調查結果(見表2),花生病毒病的年度流行程度取決于花生苗期降雨量和蚜量,三者呈顯著的相關關系。苗期降雨量少,蚜量大時,病毒病發(fā)病重;反之,則輕。
2.3 防治措施
2.3.1 使用無毒種子,進行種子檢疫,嚴禁帶毒種子進入無病地區(qū)。留種時應選擇無病田塊,剔除小秕種子,降低種傳率?;ㄉ缙诎纬N傳染病苗,可減少傳播源,有效防止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
2.3.2 防治蚜蟲。滅蚜要適時,在蚜蟲遷入前噴藥效果最好。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g/hm2,或20%速滅殺丁450 mL/hm2,對水750~900kg噴霧。
3 花生莖腐病
3.1 癥狀及危害
花生莖腐病在河南省分布較廣,自花生出苗至收獲期均可發(fā)生。大多在主莖著生第1對側枝處或根莖的中上部發(fā)生。發(fā)病初期病部呈現不規(guī)則褐色斑塊,并向縱深發(fā)展,繞著莖部一圈形成環(huán)狀病斑,逐漸擴大腐爛,導致皮層剝離碎裂,輸導組織被破壞,維管束呈黑褐色,露出白色的木質部,葉片陸續(xù)萎蔫,植株枯死;造成田間缺苗斷壟,減產嚴重。
3.2 發(fā)病條件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附于種子表面越冬,是第2年發(fā)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溫度在20.6~27.7℃,雨水較少或大雨后猛晴,均有利于該病發(fā)生。
3.3 防治措施
3.3.1 加強種子保管和選種工作。收獲季節(jié)防止種子“捂種”霉變。種子要曬干(含水10%以下)入倉。
3.3.2 合理輪作。秋后深耕,銷毀病株,實行2年以上輪作倒茬。
3.3.3 藥劑防治。播種前因種子重量的0.5%的50%多菌靈拌種或浸種。發(fā)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雙500~800倍液噴施,可控制病害發(fā)展。
4 花生根結線蟲病
4.1 癥狀及危害
花生根結線蟲病是花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在河南省分布廣,危害大。此病主要侵染花生根系,從根部侵入,受害部位膨大形成紡錘狀,即蟲癭,上生出很多不定毛根。線蟲再次侵入,又形成蟲癭。經多次重復侵染,使花生整個根系形成亂頭發(fā)狀的“須根團”。造成根的輸導組織被破壞,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的正常吸收和運轉,導致植株發(fā)育不良,葉片發(fā)黃,結果減少,甚至植株枯黃死亡,一般減產15%~30%,嚴重時幾乎絕收。
4.2 發(fā)病條件
連作花生,該病發(fā)生重,土壤干旱、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田塊發(fā)生重。幼蟲侵染根系的適宜溫度為15~20℃,最適合的土壤濕度為60%~80%。溫度偏高,濕度適中,有利于根結線蟲的發(fā)生。
4.3 防治措施
4.3.1 嚴格檢疫?;ㄉY線蟲是一種檢疫對象。異地調種時,一定要做好種子檢疫。
4.3.2 合理輪作。與禾谷類作物或棉花輪作,連續(xù)3~5年能顯著減少土壤內的蟲口密度,水旱輪作效果更好。
4.3.3 藥劑防治。用3%呋喃丹顆粒劑30~60kg/hm2,或15%混涕滅威顆粒劑15~20kg/hm2,混適量的沙土,于播種時施用,施藥深度以20cm為宜,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