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研究室
1 生育期調查
(1)播種期。播種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2)出苗期。全小區(qū)預定密度出苗達75%的日期。
(3)開花期。全小區(qū)60%以上的植株開花的日期。
(4)終花期。全小區(qū)75%的植株終止開花的日期。
(5)成熟期。指主莖葉片大部分脫落、中下部蒴果和種子已呈現該品種固有色澤的植株達75%的日期。
(6)收獲期。實際收割的日期。
(7)全生育日數。播種至成熟的天數(播種后遇旱,使出苗期延長,需注明情況)。
2 生長狀況調查
(1)生長勢。于苗期記載(一般為播后15~20d),以“強”(+++)、“中”(++)、“弱”(+)表示。凡生長清秀、挺拔、健壯者為“強”,次之為“中”,再次之為“弱”。
(2)整齊度。于成熟期記其成熟一致性,凡95%以上的植株達到成熟標準者為“一致”(+++),85%~95%為“中”(++),84%以下為“不一致”(+)。
3 抗逆性、抗病性調查
(1)耐漬性。遇漬時,記錄其受漬時間,在久雨初晴或暴雨轉晴后,于下午13~15時調查其植株(中下部葉片)萎蔫的百分比,以及晴穩(wěn)后(3~5d內)死株的百分比。并按植株萎蔫程度分“強”、“中”、“弱”記載。
(2)耐旱性。在久旱不雨,又無灌溉條件時,記錄當時干旱延續(xù)時間。于下午13~15時調查植株萎蔫的百分比和解除旱象后植株恢復的百分比,并按植株萎蔫程度分“強”、“中”、“弱”記載。
(3)病毒病。于盛花期調查1次。各小區(qū)隨機取樣調查50株。分等級逐株調查記載,統(tǒng)計發(fā)病的百分比和病情指數,其分級標準和計算方法如下。
0級:全株無癥狀。
1級:少數葉片出現輕微花葉,葉色變淡,植株矮化現象不明顯,尚能正常結蒴。
2級:明顯或普遍發(fā)生花葉或斑駁,葉片有輕微增厚或皺縮,全株少于1/3不結蒴。
3級:葉片皺縮,扭曲明顯,植株明顯矮化,全株有1/3~2/3不結蒴 。
4級:葉片嚴重皺縮或停止生長,除基部有個別蒴果外,基本上無正常蒴果。
分株調查后,按下列公式計算病情指數。
式中S1,S2,…,Si為各級病株數。
(4)枯萎病。終花時調查1次,取樣和計算方法同病毒病,其分級標準如下。
0級:全株無癥狀。
1級:半邊葉片輕微枯萎,對蒴果造成的損失不到1/3。
2級:半邊葉片枯萎至莖,對蒴果造成的損失達1/3~2/3。
3級:因枯萎致死,對蒴果造成的損失大于2/3,乃至無蒴果。
(5)莖點枯病。成熟期前1~2d調查1次,全小區(qū)逐株調查,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同病毒病,其病害等級如下。
0級:全株無癥狀。
1級:植株莖、果、葉局部有褐色斑點。
2級:植株莖、果、葉的癥狀不到1/2。
3級:植株莖、果、葉的癥狀在1/2以上。
4級:全株均有癥狀以致枯死。
4 考種項目調查(每小區(qū)取樣10株)
(1)株高(cm)。自子葉節(jié)至主莖頂端的高度。
(2)始蒴部位(cm)。自子葉節(jié)至主莖下部第1個有效果節(jié)的高度。
(3)空梢尖長(cm)。指終花后,主莖梢尖蒴果不能正常發(fā)育部分的長度。
(4)主莖果軸長(cm)。主莖果軸長等于株高減始蒴部位、再減空梢尖長。
(5)分枝數。指分枝型品種植株上第1次有效分枝數。
(6)全株蒴果數。指主莖和分枝蒴果數之和。
(7)每蒴粒數。從單株主莖中段取有代表性的10個蒴果,數每蒴粒數求平均值。
(8)千粒重(g)。取正常飽滿粒,數千粒稱重,重復3次(誤差小于0.05g),求其平均值。
(9)單株產量(g)。考種的單株脫粒,求其平均值。
(10)含油量。取純凈種子,核磁法或浸提法測定。
(11)小區(qū)產量(g)。小區(qū)實收株數的產量,保留2位小數,折成每公頃時以千克為單位,保留1位小數。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