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峰 王麗華
關鍵詞:定州;開元寺塔;歷代維修;碑刻資料
摘要:定州開元寺塔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最高的磚塔,始建于宋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至今已歷千年,歷朝歷代均對其進行過維修。本文依據(jù)碑刻、題記等相關資料,介紹了元、明、清三代及建國后的維修情況,而1988~2002年所進行的全面維修,徹底改變了開元寺塔殘破不堪的歷史。
定州開元寺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落成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因建于原開元寺中而得名。北宋時定州地處宋遼邊境,為軍事要地,登此塔可望遼國軍情,料敵致勝,所以該塔也叫料敵塔。塔高83.7米,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磚塔,有“中華第一塔”的美稱。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11級,從下至上按比例逐層收分。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筑,結構為外塔體環(huán)抱內塔體,中間以回廊相連,樓梯從內塔體穿心盤旋至塔身頂部。塔剎高8.56米,由磚雕蓮花瓣底座、束腰仰覆蓮紋鐵缽、兩個銅制寶珠、一個銅制寶頂組成。
開元寺塔所在的開元寺,其前身是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興建的七帝寺,唐開元年間改名開元寺,直至明代,一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大寺院。作為開元寺中的主要建筑,開元寺塔的維修歷朝歷代均曾給予高度重視,下面以時代為序對其做簡要介紹。
一、元代
目前所見對開元寺塔進行維修的最早資料來自元代?,F(xiàn)立于開元寺塔內一層的“大元中山府大開元寺重修佛塔記”碑,在回顧了開元寺塔的修建情況后,記錄了元代的一次維修:“夫我大元蒙古皇帝歲次丙辰,國師那摩大師圣旨賜白銀重修是塔級有(又)佛像。風雨歲寒,漸見凋落,自成平四年至天侔尼皇帝歲次丁酉改大德元年,有三百年矣,有中義大夫、宣差中山府達魯花赤麥達達作都功德主重修佛像?!?/p>
“歲次丙辰”,即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當時的北方已為蒙古所有,碑文中的“蒙古皇帝”系指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1208~1259年)。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孫,托雷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哥哥,1251~1259年在位。那摩,據(jù)《元史》記載,在元憲宗時被尊為國師,總管天下釋教。1256年,那摩奉旨重修開元寺塔塔級,可見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對開元寺及開元寺塔的重視。“天侔尼皇帝”應為元成宗鐵穆耳,丁酉年(1297年)改元大德。此時距開元寺塔修建完成已近300年,又有中義大夫、宣差中山府達魯花赤麥達達主持重修了塔內的佛像。在這次對塔內佛像的維修中,也有個人積極資助維修的:“大夫爰祖別石,八里人也,日因休假,登是浮圖,每念佛像,存誠修飾,方以期年,煥然一新,所須金碧工匠價值皆誠心出備。”由此碑文可知,元代曾分別維修了塔級和塔內的佛像,既有官方出資,也有個人資助。
二、明代
有關明代對開元寺塔的維修,見于記載的共有四次。
1、成化十四年(1478年)。這次維修內容主要是塔級,是由官、民、僧共同資助完成的。見定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重修塔級功德主”碑的記載:“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梁芳,御馬監(jiān)典簿羅欽,定州知州韓文……募緣善士吳聚、妻田氏……僧錄司右覺義從齡……成化十四年歲次戊戌三月吉日立……?!?/p>
2、嘉靖十三年至十五年(1534~1536年)。相關的資料有4條:(1)塔內六層東南面回廊頂部的一塊平綦支條上刻有“嘉靖十三年七月十五日重修,泥水匠田虎、李堂、顧辰”;(2)《定縣開元寶塔的藝術》一文記有:“嘉靖十四年重修一次,尚有嘉靖十四年重修浮屠記碑,存古物保存所?!笨上Т吮F(xiàn)已不知去向;(3)2001年開元寺塔全面維修加固工程中,在塔剎須彌座內靠近塔剎中心的剎桿位置發(fā)現(xiàn)一塊銘文磚,上刻“修塔匠田虎、李堂、馬江、丁虎、任堂、李玉、李釵,□□□五年三月初十日”。據(jù)施工人員講,當時銘文磚左上角清楚地刻有“嘉靖十”字樣,只是由于取磚時不慎碰掉了,故推斷田虎、李堂等修塔人員于嘉靖十三年維修至塔的六層,兩年后(嘉靖十五年)修至塔剎部位;(4)2001年在塔剎銅制寶珠下的鐵制底托處發(fā)現(xiàn)銘文:“大明嘉靖十五年三月造,定州衛(wèi)致指揮施鐸”。由以上資料可知,這次維修從明嘉靖十三年持續(xù)到十五年,既維修了塔身,也修復了塔剎。
3、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塔內四層現(xiàn)嵌有一塊“大明國直隸真定府定州開元寺修補建新寶塔”碑,碑文列舉了全部功德主姓名,落款為“萬歷三十三年十月吉日功德主張松仝立”,未注明具體的修塔內容??赏茢噙@是一次民間自發(fā)組織的維修,由張松仝主持。
4、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定州市博物館現(xiàn)存一碑,碑文如下:“定州善人龐自文重修開元寺寶塔于后。中山古郡開元大寺中建靈塔一座,歲久崩頹,前后殿閣毀壞,自文捐資力修三年,煥然一新。寶塔內外五彩妝飾,金貼佛像,塔頂寶瓶重金妝固,遠望祥光環(huán)繞,諸佛有圣,金體重鮮。萬歷四十五年六月吉日立,善人龐自文,室人楊氏,住持僧人戒寶、妙林?!边@次由龐自文捐資完成的維修歷時三年,規(guī)模較大,不僅維修了前后殿閣,彩繪了寶塔內外,并且貼金裝飾佛像,對塔頂寶瓶也以“重金妝固”。
三、清代
共有三次維修記載。
1、順治十三年(1656年)。據(jù)雍正十一年《定州志》記載:“本朝順治十三年巡道劉興漢倡修?!贝舜涡匏H見這寥寥數(shù)字記載,但從劉興漢的“巡道”身份和“倡修”二字來推測,應是由官府號召、組織民間人士捐資完成的
維修。劉興漢,史料未見記載。
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據(jù)定州市博物館館藏碑刻記載:“中山塔肇于宋咸平年,迄今六七百祀,風雨催壞,起而修葺者代不乏人。自天道示異,一震于己未年之七月,再震于癸亥年之十月,搖動崩裂,幾不能植。弟子王云,本州柴離里佛殿村人也,見今寄居東街,矢念重修。除眾商信已修外,仍有八層,凡一切灰瓦工料悉捐己資。于殘破者粘補之,污玷者妝彩之,遂煥然如初,爰鐫諸石以著不朽云。室人張氏,男王弘邦、劉氏,孫男王三才,王三聘、趙氏。康熙二十四年八月谷旦立,住持心魁。”碑文提到的兩次地震在雍正十一年的《定州志》中也有記載,不過《定州志》中記為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和天啟三年(1623年),而碑刻記第一次地震為“己未”年(萬歷四十七年),兩個記載相差一年,且立碑時間距地震發(fā)生時間更近,故應以碑刻為準。這兩次地震對塔的破壞很大,“幾不能植”,佛弟子王云及眾商信捐資維修,尤以王云獨資修好了剩余的八層。這次維修完全是由個人自愿捐資進行的。
3、康熙末年至雍正七年。據(jù)立于開元寺塔內一層、時任直隸定州牧王大年撰于雍正七年的“重修寶塔佛像碑記”碑文記載:“中山之有浮屠也……歷金元及明重修者代不乏人。至康熙庚子歲六月初八日地震,其周圍四面自上而下裂二寸許,寶瓶搖落。適三韓何
公治定,會同闔郡紳士公議修葺,維時三十六約,士民歡呼踴躍,樂捐資財,計有千金,鳩工修理。惟南面六門尚未告竣,而何公去定,工遂寢,以致佛像四十有五俱未妝嚴。歲戊申,余位茲土,……及州城之西堡子疃村善女耿氏,目睹佛像之剝落,拮據(jù)從事,約費百有余金,半出募化,半出己囊?!薄翱滴醺託q”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關于這一次對開元寺塔造成巨大傷害的地震,王大年在《定州志》中也有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地震,料敵塔頂搖墜?!焙喂?,即何瑞瀾,康熙四十六年任定州知州。料敵塔的維修工作在何瑞瀾的倡議和士民的支持下開始,到雍正二年(1724年)何瑞瀾離任時,尚有南面六門和45尊佛像未及修繕。雍正六年(1728年)王大年任直隸定州牧時,又有善女耿氏自愿捐資維修了塔內佛像。王大年,字拙山,廬陵人,康熙乙未(1715年)進士,雍正五年(1727年)任直隸定州牧,曾于雍正十一年重修《定州志》,因政績顯著,于道光己酉年(二十九年,1849年)入祀定州文廟內的名宦祠。
此碑雖未提及塔剎的維修,但在2001年維修塔剎時,于塔頂寶珠和寶頂內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百枚銅錢,其中年代最晚的是雍正通寶。另有一方金剛經(jīng)函的函蓋正面有墨書題記“金剛經(jīng),弟子王會敬函”,右側面墨書“大清雍正元年”,左側面墨書“七月十五日”。而且兩個寶珠和一個寶頂完好無損,顯然年代不是很久遠??梢娺@次維修規(guī)模比較大,修繕全面,既有塔體、佛像,又有塔剎,是由官府倡議組織民間出資來完成的。
四、現(xiàn)代
以上歷朝所做的均是局部維修,對塔的結構和主體從未改動過,也未能徹底改變因年久失修而造成的險情。清光緒十年(1884年)六月,塔的東北角從上至下全部塌落,面積約占外塔體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塔內各層出現(xiàn)的險情,塔體已是岌岌可危,但由于當時政治腐敗,經(jīng)濟凋敝,修塔所需無法籌集,這種殘破不堪的狀況一直延續(xù)下來。1973年,由定縣政府出資,定縣博物館維修了塔內階梯和塔身頂部的塔脊,使塔身頂部漏雨問題得到了解決,并在塌落的東北角增設了鐵制欄桿,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規(guī)模最大、維修最徹底、技術難度最高的一次維修是在1988~2003年。這是由國家文物局直接撥款,在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定州市政府高度重視下進行的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一次維修。工程嚴格遵循文物古建“修舊如舊”的原則,分兩部分來進行。首先是對塔體各層搶險加固,之后復原加固了塌落的東北角和塔剎部分。這次維修從根本上解決了由于年代久遠、地震、風雨侵蝕等等所造成的破壞問題,開啟了開元寺塔重現(xiàn)生機的新紀元。
如果說元、明、清等朝代對開元寺塔進行的維修主要是源于民眾對宗教的信仰,那么,這次對開元寺塔的維修則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高度負責的精神。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