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華
老子說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背墒轮顺R浴叭崛酢弊蕴?,大智若愚,則成就一番事業(yè)。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偶爾故意“犯傻”“裝糊涂”,也能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和熱情,促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一、為構建平等互動而“糊涂”
課堂上,師生交往是一種平等的交往,所以教師面對學生,就更有必要注意自我表露的對等原則。這離不開教師以足夠的耐心“裝糊涂”來引領學生主動參與,為學生構建平等互動的時空。
如一位教師教學“左右”一課,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創(chuàng)設情境:兩個學生在上樓梯,一個學生剛從轉角處走出來要下樓梯。
師(故作疑惑):他應該走哪邊?
生1:他應該走右邊,上下樓梯靠右走。
師:上樓梯的同學走這邊(右邊),(裝糊涂)下樓梯的同學也要走這邊嗎?
生2:不是,是另一邊。
師(還裝糊涂):為什么是男一邊,不是都要靠右走嗎?
生2:上樓梯,這邊是右;下樓梯,另一邊才是右。
師(繼續(xù)裝糊涂):你們聽明白這位同學的話了嗎?他說的是什么意思。誰來再說一次?
接下來。教師請一學生站到講臺上,面向同學和其他同學一起聽口令做動作。師生一起分析:為什么同時舉起左手或同時舉起右手,站在臺上的同學每次都舉起了與我們相反的手?
在這個片斷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一味“犯傻”“裝糊涂”引領學生在情緒高漲的平等互動中,深刻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為激勵自主探究而“糊涂”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一反常態(tài)“裝糊涂”讓學生來教老師,那么學生的探究熱情就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許多靈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了。
如一位教師教學“比較大小”一課時,課始教師說:“我們班要評選出一名‘優(yōu)秀星。張祺得了37顆星,王芳得了34顆星,他倆誰得的星多,誰就可以評為‘優(yōu)秀星。那么,應該評誰呢?”話音剛落,學生們就大喊道:“張祺!”“為什么是張祺呢?”教師故作疑惑地問。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學生們都在試著想出辦法來教老師,一個個小臉漲得通紅。有的在努力地想,有的拿出一支筆在一個勁兒地畫,有的和同桌小聲地討論。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高高地舉起來了?!袄蠋?,我可以畫給你看!”“老師,這樣畫太慢了,我有好方法。”“老師,我來教你!”……最后教師真誠地說:“謝謝大家教會了老師,你們真了不起!”至此,這節(jié)“比較大小”的課,教師沒教一點兒理論知識,學生們都已掌握了。
三、為促進臺作交流而“糊涂”
培養(yǎng)學生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要為培植學生的合作愿望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境。教師的難得“糊涂”,可以在這里發(fā)揮出其不意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估算”一課中,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教學情境:
教師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后,出示六次稱石頭得到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師:你能估計出這頭大象有多重嗎?用你的經(jīng)驗來估算一下,并說一說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把這些數(shù)看成整十數(shù)來估計的,即330+350+310+380+400+350=2120(千克)。
生2:我把這些數(shù)看成整百數(shù)來估計的,即300+300+300+400+400+400=2100(千克)。
生3:我估成350×6=2100(千克),我是取中間數(shù)來估的。
生4:300x6=1800(千克),我把數(shù)都往小的看,估成整300(千克)。
生5:400×6=2400(千克),我把數(shù)都往大的看,估成整400。
生6:我是這樣估的,即300+350+300+400+400+350=2100(千克)。這樣不僅快,而且比較接近準確值。
師:這么多種估算方法把老師都弄糊涂了,到底哪一種方法好呢?我要選哪一種來估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頓時像砸開了鍋。學生個個都認為自己的方法好。至此,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個人既然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群策群力篩選出最佳方案。于是,小組合作交流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學習的形式,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合作討論中。其實,估算方法多種多樣,合作交流是為了讓學生探討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明白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四、為提升生成價值而“糊涂”
學生是充滿靈性的,課堂應是靈動的,課堂教學要為生成價值而追求。教師偶爾的“真糊涂”,也能使學生的生成演繹出不曾預約的精彩。
如一位教師教學“買鉛筆”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斷:師出示幾道計算題,如15-8、12-6、13-9、15-7、14-5等,讓學生進行一分鐘計算練習,學生很快算出了結果。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匯報自己的算法。對于學生的算法,教師都給予肯定。這時,教師問:“還有沒有不一樣的算法嗎?”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是這樣算的,不知道行不行。比如15-8這道題,15=10+5,我先算8-5=3,再算10-3=7。”話剛說完,學生就嚷嚷開了:“老師,肯定不行的!不能倒過來減!”這時,教師也愣住了,這個問題顯然不在教學預設中,這種算法有沒有根據(jù),教師還真沒研究過。但這樣算的結果也是正確的,到底對不對呢?這回教師可是真糊涂了。教師并沒有急于肯定或否定,相反他又把問題拋給了學生:“這種算法到底對不對呢?大家不想自己弄明白嗎?”學生們都說想?!澳呛?,我們用他的方法驗證一下其他題目就知道了。”接下來進行驗證、探究,全班學生達成了其識,明白這種方法也是對的。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學生的意外回答竟使教師真糊涂了,但教師并沒有為遮蓋自己的愚鈍。扼殺學生的“生成”,而是大膽地引領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思辨的過程,提升了生成的價值。
課堂教學靠智慧,機智敏銳是一種智慧,而“難得糊涂”是一種別樣的智慧。數(shù)學課堂上,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而適時“糊涂”,同樣可以讓教師的智慧像花兒一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