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瑋
晨曦/責任編輯
editor by chenxi
余瑋/圖片
photocome by yuwei
柳斌杰,中國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擎旗手、中國新聞出版改革的代名詞。
2007年,他被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選為“中國最有智慧的官員”和年度“最有影響的人物”;2008年,他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60名改革人物”之一,且入選人民網(wǎng)“‘強國論壇最受歡迎的十大嘉賓”之一。
這位1000萬新聞出版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掌舵人,其人生履歷十分豐富:從工廠到機關,從中央到地方,再從地方到中央。當過工人,下過礦井,進過機關,辦過企業(yè),是學者型高官。盡管職務不斷升遷,但是不變的是求真務實的本色和勇于改革、勇于探索的膽識。他說,人生的舞臺有大有小,戲是否唱得好,靠的是自己的本事,與舞臺的大小沒有太大的關系。
站在舉世矚目的中國新聞舞臺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正在中南海開會的柳斌杰在第一時間得知這一噩耗后十分震驚,思緒立即回到6年前在四川工作的日日夜夜。
1995年8月,柳斌杰自北京空降到“天府之國”四川,先后擔任省長助理、省政府秘書長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等。盡管位置有變化,但是他永遠保持著為政樂于奉獻,工作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風格。期間,他曾協(xié)助省長推動宏觀經(jīng)濟改革工作,主持了大批重大建設工程,為四川省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體制改革作出了貢獻;在任四川省委宣傳部長任上,他對四川省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改革思路,幾家大型出版?zhèn)髅郊瘓F相繼成立,走在了全國前列……
如今,自己一直深深掛念的這塊土地發(fā)生如此大的災難,讓已是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的柳斌杰震撼。他立即親自起草通知,部署新聞出版戰(zhàn)線的抗震救災,大批記者開赴第一線,急需書報信息送往災區(qū)……從此,他天天關注抗震救災的進度,關注那里的報道工作。
柳斌杰曾一次次親自打電話給部分奔赴災區(qū)的記者,了解他們在一線的情況,并叮囑他們要注意自身安全。細心的柳斌杰還特別指出,要給奮斗在一線的記者送去消毒洗手液,治療感冒、拉肚子的常用藥品,方便換洗的衣物以及手電筒、睡袋等在災區(qū)露宿時用得上的物品。
讓柳斌杰十分驕傲的是,抗震救災一線上的數(shù)千名記者為全國乃至世界架起了通往災區(qū)的信息橋梁,溝通了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與災區(qū)人民的聯(lián)系,向全世界傳送了中國地震災區(qū)所發(fā)生的一切,拉近了世界與中國的距離。
事實上,這場大地震,不僅僅改變了四川人平靜的生活,也改變了中國新聞的形象,改變了世界看待中國的眼光。西方媒體第一次驚嘆中國媒體的開放性:“中國完全變成了透明的!這是中國人民的自信!”
對此,柳斌杰并不感到驚訝:“我國媒體及時、客觀、開放、透明的報道,在第一時間傳達了災區(qū)的信息,不僅保持了社會安定,消除了各種謠言、驚恐慌亂的現(xiàn)象,也大大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
曾有人問柳斌杰對于有關汶川大地震的報道如此透明有沒有擔心,他笑了笑,毫不猶豫地說:“完全沒有!在這次大地震中,大量前線記者的辛苦工作,讓人們在第一時間了解了災區(qū)發(fā)生的情況,他們的行為也贏得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心?!?/p>
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新聞媒體的開放、透明程度。北京奧運期間,中國對境外媒體采訪采用“零拒絕”標準,即境外記者只需經(jīng)被采訪單位和個人同意就可以進行采訪,受到海外媒體的歡迎。柳斌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對境外媒體的開放不是“一陣風”的短期政策,而是長期趨勢。這是一個莊嚴的承諾!
2008年,從雨雪冰凍災害到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三鹿奶粉”事件,新聞界經(jīng)受住了很多考驗,表現(xiàn)出了改革時代的職業(yè)精神風貌,用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報道架起了新聞事件與全國、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個更加制度化的開放、透明的新聞傳播體系下,中國必將贏得越來越多的尊重!
柳斌杰十分重視新聞隊伍建設,注重全面提高新聞隊伍素質,改革新聞人才評價機制,逐步建立規(guī)范的新聞從業(yè)人員職業(yè)資格制度,實行職業(yè)準入和崗位準入。他認為,目前的“四假”(假報刊、假記者站、假記者、假新聞)問題關鍵是假記者,正是有了假記者,才產生了假報刊、假記者站和假新聞。他提出建立“黑名單”制度,即向社會公布被新聞單位解聘、除名的不合格記者名單,以禁止他們再次“混”進新聞采編隊伍,杜絕不合格記者或者假記者通過“跳槽”手段繼續(xù)招搖撞騙。柳斌杰說,一些規(guī)范新聞采訪秩序的辦法正在陸續(xù)出臺,一定要辦人民滿意、社會放心的新聞事業(yè)。
特別的履歷詮釋權力哲學
“當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007年,柳斌杰在就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時宣示,他今后將“多用智慧,少用權力”,全面提高中國新聞出版物的管理水平和執(zhí)法水平。
柳斌杰很清楚,權力就似一柄雙刃劍,用好了就是一個舞臺,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就是一座墳墓,貽害無窮。正因為真正讀懂、“看透”了權力,柳斌杰鄙視“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市儈哲學,他一直認為:一個只靠權力工作的人,遲早要垮臺。
事實上, 柳斌杰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的“權利哲學”。作為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他樂于接受黨內外各種形式的監(jiān)督,扎實推進新聞出版系統(tǒng)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作為新聞出版總署署長,他重視改進領導作風,注重解決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問題,致力于新聞出版領域的體制改革,系統(tǒng)提出了文化產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的理論和思路;作為國家版權局局長,他認真實施國家推動版權創(chuàng)造工程,打造版權貿易大平臺,不斷完善版權公共服務體系。
柳斌杰從小失去父母,6歲那年便成了孤兒。早年他從照顧自己的地方政府與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那里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人世間的關愛。他深知:能成長為一位共和國的部長,不完全是自己的努力,而是靠養(yǎng)育自己的黨和人民。
只要脊柱不彎,就沒有扛不住的山!柳斌杰從小就相信,自強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經(jīng)歷生活的磨練,他比同齡的孩子相對更加成熟、堅強。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他都沒有中斷過學業(yè)。為了省錢上學,他寧愿一天少吃一頓飯;為了掙錢買書,他很小就開始勤工儉學,曾為學校養(yǎng)過兔、喂過豬、放過牛。
柳斌杰努力學習,夢想以知識來改變的現(xiàn)狀。然而,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了。那年的6月,中央發(fā)出了廢除高考的決定。聽到這一消息,一直夢想進入大學學習的柳斌杰內心十分惆悵,心想這下自己的大學夢就此終止了。
一切都成為泡影,柳斌杰只得把課本和學習筆記捆好,藏在箱底,也把大學夢塵封在心底。隨后,他躲進學校圖書館,沒有參與任何“革命造反”活動,讀了當時能讀到的所有馬列方面的書,因為其他書都被封了。
1969年8月,柳斌杰放棄當時相對較為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成為支援西北建設的一員,來到位于甘肅境內的冶金部白銀有色金屬工程公司工作。這是前蘇聯(lián)援建的156項工程之一,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
在這個“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茫茫大戈壁灘上,柳斌杰憑借常人難有的感恩之心、奮進之力很快脫穎而出,被調任第三冶煉廠政治處宣傳組長,其后歷任輝銅山礦團委書記、組織科長、辦公室主任,以及輝銅山礦政治處主任、企業(yè)整頓辦公室主任兼采礦場黨委書記。
越是有權力,越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越需要深入群眾,這是政治社會學的一般通則。柳斌杰深深體會,且切實踐行。盡管他被提任為領導干部,但是他的親民本色沒變,仍然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打成一片,和工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自己滿腔的愛國熱情都拋灑在這里,激情歲月在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燃燒了整整10個年頭。
失而復得的大學夢奠定理論底蘊
“文化大革命”期間,柳斌杰對政治運動沒有興趣,與外界的“熱鬧”保持著距離。當別人到處搞串聯(lián)、參與各式各樣的運動的時候,他卻躲在一邊讀馬列經(jīng)典著作,想從中尋找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這期間,他寫了30多本筆記,其中不乏對社會的深刻思考。
可以說,看書學習成了柳斌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不看書,他就覺得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沒有做完,“做完這件事了,心里才覺得踏實”。他認為報刊、網(wǎng)上的東西也要看,了解信息動態(tài),但真正的學問還在書里,人必須讀書。
記者在很多場合聽過柳斌杰的講話,很多時候他都不是念稿子,往往是自己思考,自己列個提綱,或就是打個腹稿,上臺就能講上兩個小時,每次講話都有思想、有亮點,確實讓人頓生敬意。由此可以想像,早期讀書多給他打下了深厚的底子。
1966年起,中國經(jīng)歷了11個漫長的冬天。1977年,鄧小平拍板決定恢復高考。這個長了翅膀的消息觸動了柳斌杰“知識改變命運”的情弦,重又燃起自己的大學夢。那一夜,時任輝銅山礦副礦長的柳斌杰失眠了……他拂去依舊整齊擺放在箱底那些沉睡了多年的書籍上的塵土,仿佛在一瞬間也拂去了心頭的痛楚,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希望。他開始迎戰(zhàn)高考。
這一年冬,柳斌杰和和年齡不等的數(shù)百萬青年懷揣著一個共同的夢想,涌進了考場。30多年后的今天,柳斌杰還清晰地記得那一刻,他形容自己“心在燃燒”。
考試過后,是苦苦的等待。信心十足的柳斌杰,這次沒有與大學夢失之交臂,被蘭州的一所重點大學錄取。
不久,柳斌杰得知國家又要恢復研究生教育,十分高興,他不顧眾多親朋好友的勸說,自動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了碩士研究生的考試。當時,不少人認為他的這種做法太冒險了,萬一沒有考上研究生,大學不也上不成了嗎?當家人和許多同事都為他惋惜與擔心時,他卻充滿自信。
1978年初夏的一天,柳斌杰收到了一封掛號信———夢寐以求的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來了!緊攥著薄薄的錄取通知書,柳斌杰的手沉得似乎抬不起來,他太激動了———沒有大學文憑的他以大學同等學力考上了研究生?;貞浧鹪缒甑纳詈蛯W習經(jīng)歷,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柳斌杰說,是黨和人民養(yǎng)育了他,他是喝著勞動人民的乳汁長大的。
2003年10月,當柳斌杰再次來到母校北京師范大學時,他的身份不再是學生,而是客座教授。他走上講臺,十分激動:“25年前,在結束動亂后第一屆研究生招生,我有幸考入北京師范大學。25年后,看到我們年輕的校友在這么漂亮的學術報告廳里聽演講,一個強烈的信號就是我們的社會進步了、發(fā)展了……”
“一場動亂理想滅,十年自修讀馬列;惟求濟世有真理,但愿舉國紫氣來。”這是柳斌杰當年所寫的一首詩。全詩既記述了他“文革”的自修學習生活,更表現(xiàn)了他志存高遠的理想與知識報國的豪情。
如今,回憶起當時同學們之間互相學習、自由爭辯的學習情景,柳斌杰仍然回味無窮。研究生院的3年學習,不僅使他增長了知識,更奠定了他此后職業(yè)生涯的理論底蘊?!霸谘芯可旱?年,學到了終生受用的東西,打下了牢固的知識基礎,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了科學的方法論,這是最寶貴的財富?!?/p>
打響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攻堅戰(zhàn)
2002年3月,柳斌杰出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走馬上任后,他開始了馬不停蹄的調研,在很短的時間內跑了200多家新聞出版單位。通過調研分析,他感到肩上的壓力很重,新聞出版界亟待強勁的改革舉措,才能推動發(fā)展。
很快,他提出了一系列轉變發(fā)展戰(zhàn)略,給新聞出版行業(yè)帶來一股改革新風。新聞出版領域的體制改革高度敏感、難度很大,社會期望也高。盡管困難很多,但是曾領導過國企改革的柳斌杰十分自信,此前在四川的試點改革成功也給他莫大的信心,只等相機全面出擊……
2007年底,在新聞出版總署學習中共十七大精神的會議上,他直言要敢于觸及舊有的體制和既得利益,并警告說不少單位對于改革還處于等待、觀望的狀態(tài);進入2008年,他強調要“通過等級評估、年檢、誠信記錄和兩個效益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新聞出版企事業(yè)單位,做到生死由業(yè)績和市場決定??梢哉f,他早就在多種場合釋放改革信號。
柳斌杰認為,新聞出版產品具有某些意識形態(tài)屬性,但進入市場它就是商品,在流通中實現(xiàn)兩個效益。因此,分清公益性與經(jīng)營性兩種不同的屬性,將經(jīng)營性的新聞出版單位由事業(yè)單位改為企業(yè)單位,這是將新聞出版單位推向市場的第一步,是進入國際文化競爭的必由之路?!?/p>
2008年6月26日,中央在京出版單位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培訓班上,柳斌杰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出版領域體制改革的線路圖和時間表?!?年內,要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7家地方出版集團的改革,并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手段最終要培養(yǎng)形成3至5家大型骨干出版集團?!?/p>
柳斌杰在大型企業(yè)做過一把手,他坦言:“我以前曾長期做經(jīng)濟工作,比較重視從經(jīng)濟規(guī)律看問題?!彼诔霭姘l(fā)行單位轉企改制過程中,一再強調要全面清產核資,合理界定產權歸屬,提出進入企業(yè)軌道的單位企業(y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資本運行機制。同時他還支持符合條件的出版發(fā)行企業(yè),通過上市融資或其他方式跨行業(yè)融資,整體提高出版?zhèn)髅綐I(yè)的跨國競爭能力。今年4月17日,柳斌杰做客央視經(jīng)濟頻道《對話》欄目時透露,今后,新聞出版行業(yè)在融資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通過上市和吸收國有企業(yè)資本兩條渠道,還有望開辟民營資本新通道。
在對全國24家出版集團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柳斌杰看到,17家完成轉企改制的出版集團公司平均總資產增長66.2%,而7家未改制的出版集團平均負增長43%。這更讓他看到了改制的曙光,堅定了改制的信心。他希望,幾年后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幾家強勢的出版企業(yè)集團,在市場的份額中能占到70%到80%,在國際市場能代表中國出版業(yè)形象。
當前國際金融風暴席卷全球,許多國家個人的財富大幅縮水,柳斌杰分析說,盡管本輪金融風暴的消極影響無法估計,但純粹地依賴知識創(chuàng)新和智力成本為支撐的新型產業(yè)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而文化產業(yè)將迎來大的發(fā)展機遇。
破解“讀書難”與網(wǎng)絡侵權難題
閱讀是傳承文明、更新知識、提高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柳斌杰指出,一個不尚閱讀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為了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讀書難”的問題,從2003年開始,柳斌杰開始探索為“三農”(農民、農村、農業(yè)、)服務的辦法。在總結這些年來送圖書下鄉(xiāng)、農民文化服務各方面的經(jīng)驗基礎上,提出了建設“農家書屋”工程的設想,先后在甘肅、貴州等西部省市做了兩三年試點,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柳斌杰說,農民窮關鍵在于他缺少文化、缺少知識、缺少致富門路?!耙淮?,我到江蘇去調研,一個書屋管理員跟我說,過去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說現(xiàn)在農民說‘書中自有致富路,一下子就說出了農民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
柳斌杰說,在出版環(huán)節(jié)上,給農民看的書質量要有保證,本子不要太厚,價錢也要比較便宜,使他們用有限的資金讀到更多的書。“將來農村網(wǎng)絡發(fā)達了,可以借助信息共享平臺,讀到最好的、最新的書,到時你只要持有一個卡就可以讀到所有的書?!边@是柳斌杰的愿望。
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新興傳播媒介正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北京奧運會進行期間,取得授權的網(wǎng)站首次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平臺對奧運進行直播,讓更多的網(wǎng)民用戶實時參與、分享、體味奧運的精彩。
期間,柳斌杰主持設立了“打擊網(wǎng)絡侵權盜版專項行動辦公室”,打響保護互聯(lián)網(wǎng)奧運版權的戰(zhàn)役,依法從快、從嚴處理。讓柳斌杰欣慰的是,“我們查處的力度比較大,最快速度是20分鐘就查處了一起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傳播奧運賽事的案件。國際奧委會高度贊揚,專門約請我并當面致謝,對中國政府反盜版的能力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眹H奧委會的官員曾半開玩笑地對柳斌杰說,下一屆奧運阻擊網(wǎng)絡侵權還請你們去支持、參與。
言及網(wǎng)絡侵權,柳斌杰說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難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種現(xiàn)代傳播工具散布謠言,誹謗他人,制造混亂。更嚴重的問題是大量的淫穢色情信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播,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畳唿S打非的難點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快、接點多,落點也多,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發(fā)現(xiàn)、取證、查處都有一定難度,就給管理上帶來了新的問題?!弊屗吲d的是,國家在這方面非常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綜合治理,凈化網(wǎng)絡文化環(huán)境。“中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管理法規(guī)是比較完備的,和美國在同一水平上”,他這樣對美國官員說。
大家喊了很久的狼來了就要變成現(xiàn)實!作為中國新聞出版改革工作的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柳斌杰的夢想就是將新聞出版作為一種產業(yè)來經(jīng)營,做大做強,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也是所有新聞出版人孜孜以求的夢想。
回首來時路,盡管前進的征程兩旁不乏荊棘,然而更多的是清香四溢的鮮花。對此,柳斌杰只是笑言“尚堪回首”,“我只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黨和人民給我們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也給了我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機會”。他不問收獲,只是埋頭耕耘,因為他知道前面一定有個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