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閱讀大學的六種方式

      2009-05-29 09:04陳平原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5期
      關鍵詞:西南聯(lián)大劍橋徐志摩

      進入正題之前,我先講一個小故事。普法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指著面前走過的學生告訴大家,我們能打贏這場戰(zhàn)爭,不是因為我們的士兵,而是因為我們的學生。一個國家之所以強盛,關鍵在學校而不是軍隊。這話,110年前被康有為拿來呈給光緒皇帝,借以呼吁朝廷廣開學堂,以養(yǎng)人才。假如你承認,中國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是從教育改革起步的,那么,這個意義上的教育,應該是“大教育”,而不是管理學或方法論等“雕蟲小技”。在我看來,所有關注現(xiàn)代中國命運、理解其過往的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期待未來能更上一層樓的讀書人,都應該關注中國大學的命運。今天想從六個不同的角度,同大家聊聊大學問題。

      一、作為“話題”的大學

      今日中國,關于大學的歷史、現(xiàn)狀、功用、精神等玄而又玄的話題,竟成為中國人茶余酒后的“談資”,這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觀。對此,我曾做出自己的解釋:第一,中國大學正面臨著痛苦的轉型;第二,正因為不穩(wěn)定,有發(fā)展空間,公眾發(fā)言有時還能起點作用。其實,還有一點同樣不能忽略——今天中國的大學,不再是自我封閉的象牙塔,而是用某種夸張的形式,折射著轉型期中國的所有“疑難雜癥”。在這個意義上,談“中國大學”,就是談“中國社會”,不可能不牽涉盤根錯節(jié)的問題。

      舉個例子,大家都很關心大學擴招的后遺癥,這事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教育問題。據(jù)教育部2007年3月7日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2006年全國普通、成人本??平逃舱猩?24萬余人,增長幅度有所回落,由2005年的17.1%降至2006年的11.3%,下降近6個百分點;2006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guī)模達到2 5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雖說招生規(guī)模在逐年控制,但慣性已經形成,中國大學生規(guī)模天下第一,乃不可逆轉的事實。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大大提升,這是個好消息;可高校擴招背后,蘊藏著風險。貸款擴招,擴招再貸款,如果財務危機沒能得到很好解決,最后的結局,很可能是財政埋單。還有看不見的隱患是,校園里熙熙攘攘一如百貨市場,再也不是原先那清高孤傲的象牙塔了。

      以前關于大學的新聞,主要出現(xiàn)在教育版、科技版、文化版上,偶爾也會在時政版露面,現(xiàn)在不一樣,不少大學教授或有關大學的新聞,竟然在娛樂版出現(xiàn),其風頭一點不讓影視明星。曝光率是大大提高了,可我覺得,這對大學形象是一種損害。現(xiàn)在傳媒熱炒的,有些是大學的失誤,但有的不是。舉個例子,中國人民大學在餐廳墻角裝了部電梯,被媒體劈頭蓋臉地批了一通,成了“奢侈浪費”的典型??蓪嶋H上,餐廳里裝電梯,方便行動困難的老教授,沒什么不對。除非是施工中出現(xiàn)貪污受賄或工程質量問題,那應該追究。在我看來,公眾并不太關心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借題發(fā)揮,這就有點冤枉了。

      二、作為“文本”的大學

      既然大學是個熱門話題,每個人介入這一話題,都有自己的“前視野”。我也不例外。我所關注的是有關大學的“傳說”、“神話”與“敘事”等。我認為,真正對大學傳統(tǒng)起延續(xù)乃至拓展作用的,是校園里廣泛流傳的大學故事。假如一所大學沒有故事可以流傳,光靠那些硬邦邦的規(guī)章制度,那是很可憐的。在這個意義上,關于大學的書籍、圖像和文字材料、口頭傳說等,乃校史教育的關鍵。

      我曾說過:“今天談論大學改革者,缺的不是‘國際視野,而是對‘傳統(tǒng)中國以及‘現(xiàn)代中國的理解與尊重?!痹谖铱磥?,大學需要國際視野,同樣需要本土情懷——作為整體的大學如此,作為個體的學者也不例外??梢赃@么說,“中國經驗”,尤其是百年中國大學史,是我理解“大學之道”的關鍵。

      為什么熱衷于談“大學史”,那是因為,我相信中國的大學不可能靠單純的橫向移植,是否理解并尊重百年來中國大學的風雨歷程,將是成敗關鍵。為什么傾向于從“傳說”、“敘事”、“神話”入手,那是因為,我將百年中國大學的“歷史”,作為文本來解讀,相信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的智慧。所謂文本,可以是正兒八經的校史,可以是豐富但蕪雜的文獻,也可以是五彩繽紛的故事傳說、人物傳記等。別有幽懷的論者,大都喜歡用人物或故事來陳述自家見解,那樣更可愛,更有親和力,更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就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曾任北大校長的胡適來說吧,他也喜歡講大學故事。查《胡適留學日記》,1911年2月,胡適開始關注“本校發(fā)達史”;4月,閱讀康乃爾大學創(chuàng)辦人的傳記資料;4月10日,開始撰寫《康南耳君傳》,8月25日文稿完成,9月3日修訂,9月22日在中國學生組織的中國語演說會上演講。此文1915年3月刊《留美學生季報》春季第一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胡適在臺重刊此文,還加了個“自記”,說明當初的寫作狀態(tài)。此傳就寫“康南耳君”平生兩件大事:創(chuàng)辦北美洲電報事業(yè)和康乃爾大學。文中稱:“當其初建學校時,常語白博士曰:吾欲令人人皆可于此中隨所欲而求學焉(此語今刊于大學印章之上)。及其病篤,猶語白博士曰:天不能假我二十年,再贏一百萬金,以供大學之用耶。嗟夫,此語滋可念也?!蔽暮竽》绿饭骸昂m曰:若康南耳君者,可謂豪杰之士矣?!边@種志向與趣味,與其日后問學從政時,均取“建設者的姿態(tài)”,大有關聯(lián)。在我看來,凡有志于教育事業(yè)的,都是理想主義者。因為,做教育事業(yè),需要長遠的眼光,而且堅信只要耕耘必有收獲。

      當然,所有的“文本”,因其開放性,容易導致闡釋的歧義。立場迥異的文化人或政治家,對同一個故事,有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不像邏輯嚴密的理論文章,關于大學的“故事”或“傳說”,因其如落英繽紛,大有自由馳騁的想像空間。這個時候,何為“正解”,何為“誤讀”,何為“借題發(fā)揮”,需要研究者認真辨析。

      三、作為“象征”的大學

      談論作為“象征”的大學,最理想的例子,是西南聯(lián)大。在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期間,竟然有那么多年輕的學生和飽學的教授,聚集在大后方昆明,潛心讀書著述,探索真理,追求民主與正義,確實了不起。

      抗戰(zhàn)中西南聯(lián)大的“笳吹弦誦”,實稱得上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這些年來,出版了不少校史資料以及研究著作,還有很多回憶錄、日記、散文、隨筆、小說等,這些讀物,給普通讀者很大的震撼,讓我們日漸進入西南聯(lián)大的歷史情境,包括其日常生活、政治激情、文學課堂以及學術環(huán)境等。這其中,一對師生,沈從文和汪曾祺,給我們提供了聯(lián)大文學教育的精彩場景。

      汪先生追憶西南聯(lián)大的三篇文章,第一篇《泡茶館》,第二篇《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第三篇《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都是妙文?!芭莶桊^”是當時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活的象征,在那個特定狀態(tài)下,泡茶館給了學生們閱讀、思考、討論、創(chuàng)作的自由。文章最后一段說,泡茶館對西南聯(lián)大的學生來說:第一,養(yǎng)其浩然之氣;第二,茶館出人才,不是窮泡,不是瞎聊,茶館里照樣讀書;第三,在茶館里可以接觸社會,讓你對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發(fā)生興趣?!渡驈奈南壬谖髂下?lián)大》是為北大80周年校慶而作。老北大和西南聯(lián)大一脈相承,汪曾祺寫文章時,特別強調聯(lián)大老師講課從來沒人干涉,想講什么就講什么,想怎么講就怎么講。

      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在當年的西南聯(lián)大,屬于不太被重視的“年輕教師”。我特別感慨的是,沈從文先生把他對小說的感覺,對文學的想象,帶到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中來。1940年8月3日,沈從文在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作了一個演講,題目叫《小說作者和讀者》,我關注的是下面這段話:“好作家固然稀少,好讀者也極為難得!這因為同樣都要生命有個深度,與平常動物不同一點。這個生命深度,跟通常所謂‘學問的積累無關,與通常所謂‘事業(yè)成就也無關?!蔽膶W博士或文學教授,不僅不見得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且未必能夠欣賞好的文學作品。大學里設有中文系、外文系,很多人專攻“文學”,但這不表示好作品的讀者增加,也不見得就有助于對作品理解的深入。這是一個文學教授的話,當然,他是一個另類,是一個有豐富生活體驗的作家。

      這個作家,除了講自己最拿手的小說,在西南聯(lián)大時期,他還教散文。那是一門叫《文學習作》的課程,第一次講徐志摩的散文,第二次講如何從魯迅、周作人的作品學習“抒情”。講魯迅沒問題,講周作人就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因為,1940年,周作人早已在北平投敵,當了漢奸,重慶的抗戰(zhàn)文藝界也已經嚴厲聲討過了。但在昆明,沈從文居然在西南聯(lián)大的課堂上大講周作人的散文如何如何好。記得十多年前,北京大學開設《大學語文》課,剛講了一個學期,就被人狠狠地告了一狀,罪名是“褒揚漢奸”,因教材里選了周作人的文章。

      汪曾祺說,西南聯(lián)大培養(yǎng)出來的作家不是很多,但沈從文先生那樣的教學,突然讓你悟出來,不是作家能不能培養(yǎng),也不是文學能不能教,而是怎樣“教文學”才有效。作家沈從文,以其獨特的教學方式,把“文學教育”的問題推到我們面前。

      四、作為“箭垛”的大學

      有這么個笑話:某同學到外地大學找朋友,朋友不在,隔壁的同學一聽說是北大博士生,立刻把他趕出來,還說:“你不說北大我還不生氣,你一說北大,非讓你馬上離開這里不可。”這故事弄得北大的學生很緊張,不知道出門該如何應對,是否需要喬裝打扮。我說,沒那么嚴重,這笑話背后,是很多人對北大愛恨交加,故喜歡拿北大“開涮”。

      這所在中國、在國際上都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學,今天備受各種“道德訴求”以及“流言蜚語”的困擾。在我看來,這些批評,有的切中要害,有的則未必。

      舉個例子,最近媒體在炒北大科技園區(qū)建五星級酒店的事,主要批評中有這么兩條:錢都用來建酒店,怎么支持“本科基礎教育、維系學術的正源與本色”?其實,建酒店的錢,是科技園區(qū)自己籌集來的,是一種企業(yè)投資行為,根本不可能轉而用來支持本科教學。有趣的是,在校園附近建酒店,好多大學都有類似的舉措,而且開業(yè)在先,未見紛爭。為何輪到北大,就引起這么大的風波?背后的原因是,公眾不滿中國大學近年來的表現(xiàn):學術水平沒有多少提升,而校園建筑卻越來越富麗堂皇。正是這一點,使得很多人對大學“有氣”,于是,只好拿北大“說事”。一些對北大的批評,也許不夠準確,但背后的問題意識,卻具普遍性。

      記得上世紀二十年代,針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北大聲譽如日中天,胡適說過:“暴得大名,不祥?!币恢钡浇裉?,還有很多人將北大視為“精神樂土”、“文化圣地”,絕不允許北大“墮落”。這種“決絕”的姿態(tài),讓北大人感動,也讓北大人為難。承受這么多的“關愛”,其實是很累、很累的。就好像李清照的詞:“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現(xiàn)實生活中,北大不可能如此“純粹”,也有很多“雜質”,那些激烈批評北大的人,很可能是“愛之深故責之切”。

      記得胡適在《〈三俠五義〉序》中,有關于母題演變的一段話:“傳說的生長,就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初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作個中心的‘母題(motif),你添一枝,他添一葉,便像個樣子了?!贝祟悺皞髡f生長史”,既落實為古人把一切罪惡都堆到桀、紂身上,而把一切美德賦予堯、舜;又體現(xiàn)在不同時代的讀者都喜歡為感興趣的故事添枝加葉。這“箭垛式人物”的建立,甚至牽涉到地點。廣東人就很不服氣,誰都知道“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有幾人曉得包公在肇慶任端州府尹三年,到底做了哪些事?

      談大學也一樣,喜歡拿“北大”當靶子,這一趨勢早就形成。對于諸多談論北大的文章,我的總體評價是:北大沒像表揚的人說的那么好,也沒像批評的人說的那么差。媒體上諸多“北大論”,你不妨將其作為理解中國大學困境及出路的思考。這樣想,不管你喜不喜歡北大,讀這些文章時,心態(tài)都會平和多了。

      五、作為“景觀”的大學

      將英國的劍橋大學作為“旅游景觀”來論述,不是蔑視其悠久傳統(tǒng)與輝煌學術,而是突出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這,與著名詩人徐志摩有直接的聯(lián)系。

      徐志摩寫康橋的詩文,主要是《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和《再別康橋》。假定你去劍橋大學,不管是念書還是旅游,你讀《再別康橋》,幾乎沒有任何信息量,因為你不知道劍橋有多少學院,圖書館在哪,課程設計如何,該怎樣利用或欣賞這所著名大學的學術資源。這些有用的信息,《我所知道的康橋》里有一點,但也遠遠不夠。請大家注意,徐志摩原本在美國念書,后轉倫敦大學。1921年開始寫詩,并進入劍橋皇家學院當特別生。什么叫“特別生”,就是只注冊,沒學籍,也不用考試。1922年回國,徐寫了一首新詩——《康橋,再會吧》。1925年歐游,徐志摩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重返校園,便有了那首聲名遠揚的《再別康橋》了?!拜p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比绱嗽娋?,不知迷倒了多少有浪漫情懷的讀書人??勺鳛椤奥眯兄改稀保恢v“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實在不合適。這樣讀書當然很愜意,但不一定非在劍橋不可。作為詩人,徐志摩敏感到康橋自然的美,但忽視了大學的主要功能是獲取知識。在劍橋呆了一年半,詩人偶爾也會上上圖書館,或去教室聽聽課;但因為是特別生,沒有考試等壓力,也未能真切體會這所大學嚴肅認真乃至刻苦古板的一面。

      因此,我請大家讀另一篇文章,那就是蕭乾寫的《負笈劍橋》。這文章是作者畢業(yè)四十年后,重回劍橋時寫的。文中抒情筆墨不多,夾敘夾議,在追憶自家留學生涯的同時,著意介紹這所大學的歷史、建制、風景、學術特點以及學生的課外活動等。沒有照抄旅游指南或大學簡史,而是在敘述自家經歷或表達感想時,不失時機地穿插相關資料。對于渴望了解劍橋大學風貌的讀者來說,《負笈劍橋》雖沒有徐文灑脫,卻比徐文更有用。畢竟是在圖書館里泡了整兩年,積極準備撰寫關于意識流小說的碩士論文,所以,蕭乾對劍橋大學教學及科研方面的了解,明顯在徐志摩之上。徐志摩給我們描摹的,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劍橋,那當然是劍橋,但不是劍橋的全部。蕭乾則告訴我們另外一個劍橋,即這所大學理智和冷靜的一面。剛說過在野外散步,很舒適,話鋒一轉,便是:劍橋還有另外一面,而且是它主要的一面,那就是對真理的刻苦追求。

      拜讀過不少關于劍橋的書,我得出一個結論: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最值得推薦的,還是徐志摩和蕭乾的詩文。因為,一個是充滿激情的少年情懷,一個則是回首往事的睿智長者,兩者不可偏廢。有了少年情懷還不夠,還必須有中年的滄桑與理性,才能真正理解古老的劍橋大學。

      六、作為“文物”的大學

      我關注大學里的“老房子”,主要立足于教育史,而不是建筑史。說白了,一半是因為好玩,一半是因為學問。借助此等文化遺存,思接千古,浮想聯(lián)翩,這樣的“文人習氣”,跟建筑學家的專業(yè)眼光,明顯不在一個層面上。

      大學校園里的老房子,本身就是刻在墻上的大學史。專家們在解釋為何將大學校園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往往強調其建筑風格如何兼容中西,教室禮堂等室內空間如何緊湊合理,還有園林布局如何與自然地貌配合默契,我則認為,首先是“重要史跡”,而后才是“代表性建筑”。校園里的老建筑,早就成為“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仍在使用的老房子,是活的文物,讓后來者體會到什么叫“歷史”,什么叫“文化”,什么叫“薪火相傳”。只是隨著大學擴招以及校園置換計劃的落實,新一代大學生大都已經或即將轉入整齊劃一、煥然一新的“大學城”,再也體會不到往日校園里那種新舊并置、異彩紛呈、浸潤著歷史感與書卷氣的特殊韻味。

      近年談大學精神,很多人標舉梅貽琦1931年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的《就職演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边@話是從孟子對齊宣王說的“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略加變化而來的。一定要在“大樓”與“大師”之間做選擇,我當然只能站在梅校長一邊??蛇@么說,不等于完全漠視作為物質形態(tài)的“大樓”。實際上,矗立于校園里的各式建筑,無論高低雅俗,均鐫刻著這所大學所曾經的風雨歷程,是導引我們進入歷史的最佳地圖。這倒讓我想起汪曾祺1986年寫的《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然而沒有喬木,是不成其故國的?!辽僭诿鞒臅r候,北京的大樹就有了名了。北京有大樹,北京才成其為北京?!闭堅试S我套用——沒有飽經滄桑的“老房子”,是不成其為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的。

      [演講者小傳]

      陳平原,1954年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近年關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xiàn)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研究等。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小說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中國大學十講》、《大學何為》等著作。?箏

      責任編輯 熊建輝

      猜你喜歡
      西南聯(lián)大劍橋徐志摩
      完全詩意的向往
      紀念西南聯(lián)大在昆復校(三)
      紀念西南聯(lián)大在昆復校(二)
      紀念西南聯(lián)大在昆復校
      西南聯(lián)大研究的現(xiàn)狀及反思
      歐洲·英國 中國人限游?
      坐著也很忙
      請打賞
      徐志摩自帶鋪蓋陪蔣百里坐牢
      劍橋歷史
      新宾| 鸡东县| 错那县| 龙游县| 泸州市| 元氏县| 和田县| 瑞昌市| 怀来县| 鲁山县| 元朗区| 永新县| 邻水| 达日县| 旅游| 河曲县| 珠海市| 车致| 紫阳县| 那坡县| 湖南省| 南陵县| 灌阳县| 丰顺县| 四子王旗| 奉节县| 景德镇市| 诸城市| 沂水县| 伊宁市| 鄯善县| 若羌县| 会东县| 临清市| 东阳市| 三江| 建水县| 青海省| 尉氏县| 大同市|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