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山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課外閱讀,對學生的閱讀量還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作為語文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引導督促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讓課外閱讀成為源源不斷的“活水”,把孩子從教材這一方小得可憐的“水池”引到廣闊無垠的大海里。
根據我校近幾年開展的振興閱讀活動的情況,本人在安排好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有如下的體會。
1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由于孩子的年齡特征,課外閱讀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一旦離開教師或家長的監(jiān)督,很容易終止。要想使閱讀活動順利進行,就需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指導他們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諸如“故事激趣法”“課文引趣法”“榜樣激勵法”“交流展示法“評比促進法”等,操作時可靈活運用。
如:在學習某篇課文時,就有必要增加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學完《第一次抱母親》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兒子對母親的愛戴和崇敬后,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詩歌、歌曲、小說、散文等,舉行歌頌母愛朗誦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學生置身于濃厚的讀書環(huán)境中,才會激發(fā)讀書熱情,從而體會到讀書的快樂。
學校的宣傳欄,教室外的走廊里張貼著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古詩文配畫等?!皶刮液褪澜缃咏?,生活對我也變得更加光明和有意義?!?高爾基語)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學生可以隨時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勵。
學校將閱覽室、圖書室裝飾得富于兒童色彩,使學生樂于前往,班級也建立圖書角,讓學生課余時間有書可讀,同學們隨時將自己的好書捐給或借給圖書角與同學交流傳看。學校每學期搞一次“我讀書我快樂”的讀書節(jié)活動,吸引學生喜歡閱讀。
課外閱讀還必須得到廣大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要知道,一個喜歡閱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yǎng)出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利用家長會大力宣傳課外閱讀,印發(fā)《告家長一封信》,提倡親子讀書活動,使課外閱讀活動向家庭延伸,向社會延伸。
3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學習之母,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1)合理安排讀書時間。統(tǒng)一制定讀書計劃,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計劃的規(guī)定,并長期堅持下去。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成立學習小組,一到時間,就有專人組織、有專人監(jiān)督,有規(guī)律地性地開展,從不間斷,從不讓學生感覺到讀書的隨意和無常。長此以往,學生就逐漸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2)要培養(yǎng)學生愛護書報,注意用眼衛(wèi)生。要注意閱讀姿勢,不要躺著或歪頭讀書;不要在吃飯、走路、乘車、光線太強或太暗時看書。
4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4.1精心挑選讀物
葉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時”,二要“精選”。要選擇那些“內容比課本豐富些,寫法比課本生動些”,能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感到觸類旁通的樂趣”和“再讀同類的其他讀物的強烈愿望”的課外讀物。(1)課內外結合。挑選有助于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知識的讀物。(2)與興趣愛好相符。介紹那些能夠滿足少年兒童在文學、歷史、科技等某一方面興趣愛好的讀物。(3)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結合當前形勢、不同節(jié)日和周圍環(huán)境的特點介紹書籍。例如,在某一部有較大影響的影片、電視片放映時,介紹有關的文藝、歷史讀物;不同的季節(jié)介紹有關大自然科學知識的讀物;結合重大節(jié)日,介紹有關節(jié)日的來歷,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故事書籍,介紹愛國主義優(yōu)秀讀物等等。(4)與學生的認知能力起結合。充分了解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推薦能理解的書。對于閱讀寫作能力較好的,領悟能力較好的學生推薦一些名人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讀物。(5)豐富性和廣泛性相結合。有些學生喜歡看漫畫,就去找來經典漫畫書目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讀物時少一些盲目。
4.2掌握幾種最基本的讀書方法
(1)瀏覽性閱讀。主要針對一些名著:《水滸》、《三國演義》等。教材中節(jié)選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種章節(jié),在指導學生閱讀原著時,要求可放寬,只作走馬觀花的瀏覽。這種文藝作品故事性強,有很大的吸引力,閱讀速度自然加快,讀后合書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評的東西。(2)吸收性閱讀。針對知識性讀物既不能追求快速,又不能觀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個知識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3)細品型閱讀。針對語言精美的讀物,要求學生細細品味,感悟語言的優(yōu)美,并背誦、摘抄來幫助記憶積累,積淀語言,培養(yǎng)語感。
4.3學會做讀書筆記
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詞好句,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提綱型:把讀物的要點或基本內容提綱挈領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體會型: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續(xù)編故事,改寫故事,發(fā)展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我們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5開展活動,促進習慣的養(yǎng)成
(1)“讀書感悟”。安排每日5分鐘“讀書感悟”時間。內容主要是交流讀書活動中的收獲,或背一古詩,或得一好詞佳旬,或明一道理。在表達感悟的過程中,孩子們知識豐富了,語感增強了,表達能力提高了,一舉多得。
(2)“十分鐘”競賽。競賽的內容可以是“十分鐘朗讀”,“十分鐘背誦”,“十分鐘演講”等,學生最喜歡這種競賽。各位學生準備十分鐘,然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考考自己在十分鐘內的收獲。這樣的競賽考查的是孩子們的記憶、理解、思維、應變等多項能力。
(3)舉辦(摘)抄小報和剪報比賽??梢宰寣W生定期舉行班報比賽,從主題,選文,撰文到排版,評選出最佳小報,進行嘉獎。
葉圣陶先生說:“只要堅持不懈,成績是很可觀的”。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在書的海洋中暢游,為了他們在知識的滋潤下成長,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對課外閱讀的指導,讓孩子們徜徉在浩瀚的書海中,親近母語,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