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龍
所謂“立意”,就是確定寫作意向?!耙狻本褪俏恼碌闹髦?、文章的靈魂。主旨在文章中是核心的、本質的東西,是由文章中所有的思想、材料概括集中而形成的。清代王夫之亦認為文章“以意為主”“寓意則靈”。那么在立意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立意要正確。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的正確,即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并能給人以積極健康的啟發(fā)。
2.立意要專一?!白魑闹?貴于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币黄恼轮荒苡幸粋€中心,即使是通過多件事來表現(xiàn)中心,也要做到圍繞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于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能夠有力地佐證中心。
3.立意要新穎。要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思維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文題中所蘊涵的深層內容,避開他人常寫的內容,寫別人未發(fā)現(xiàn)的內容。即使同一寫作對象,也是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只要打破思維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lián)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就能發(fā)現(xiàn)新的切入角度,從而使立意新穎。
4.立意要深刻。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們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5.立意要巧妙。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表現(xiàn)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從生活中的一枝一葉去再現(xiàn)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xiàn)象入手,對社會和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然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在寫作立意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思路:
1.盡量避開第一立意。古人云:“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這三番發(fā)意即代表了認識逐漸深入、立意逐漸深刻的過程。一看到文題就立意,絕不是最好的立意,一般來說只是“陳言”。這種立意,很多同學都會想到,又如何能夠脫穎而出?第二番冒出來的立意,是“正語”,這比“陳言”好多了,但不要急著落筆;第三番想出來的立意,才是“精意”。這里的三番發(fā)意,只是虛指,并不是真的要思考三步,而是要掌握“立意不可倉促,要多想一步”的原則,也就是避免和別人雷同。這里一定要牢記三個概念:陳言、正語、精意。求“精意”棄“陳言”才是立意的追求。
比如寫“傳遞”這一話題作文,也許頭腦中首先冒出來的可能只是“父母傳遞愛心”“我們傳遞經(jīng)驗”之類的立意,很多同學想到馬上就動筆寫,所以文章內容平淡,立意淺。應該再多想想,有沒有更好的立意,比如可不可以寫傳遞儒家文化中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寫傳遞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精神等等;或者在第一立意中,有沒有更好一點的角度,如“父母傳遞愛心”,不是寫兩三件事來表現(xiàn)父母的愛心,有這種寫法的人很多,很難得到老師的青睞。那寫什么呢?能不能將重點移到“傳遞”方式的不同上來?這樣多想想,立意也就新穎別致了。
2.學會“化大為小”。一個內涵豐富的文題,它潛藏的寫作角度非常多,寫作空間非常廣闊。這樣的文題很容易讓人浮想聯(lián)翩,但也很容易讓人思維混亂,無從下手。因此,要學會利用平時寫作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jīng)驗,對紛繁的信息迅速篩選,選取一個自己最有感觸、最有話說的方向進行縱向思考,在思考中逐漸縮小、提煉寫作的角度,直至最終完成全文的構思。這其實也就是平時常說的“切口要小、挖掘要深”的意思。在這里要提醒各位學生的是,應注意避免敘事造成的內容空泛和情感虛假,也要避免因自己無力駕馭龐大敘事結構卻硬要支撐而造成捉襟見肘或虎頭蛇尾。然而面對大題目,再小的切口,也要求必須有較為深厚的積淀和較為深刻的認識才能寫得飽滿。
3.盡可能在“規(guī)定”中求得“靈活”。所謂“在‘規(guī)定中求得‘靈活”,就是對文題所提供的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用自己的知識,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反復分析研究,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最大可能地挖掘出材料的深層意義,從而提煉出深刻的立意。例如: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老農(nóng)挑著一根扁擔,扁擔上掛著一個盛滿豆湯的壺。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壺被摔得粉碎,這位老農(nóng)爬起來若無其事地繼續(xù)前行。這時,有一個人急忙跑過來對他說:“你不知道你的壺摔碎了嗎?”“是的,”老農(nóng)不慌不忙地答道,“知道,我聽到它摔碎的聲音了?!薄澳悄阒浪鼮槭裁磿に槟?你怎么不轉身看看該怎么辦呢?”“它已經(jīng)破碎了,豆湯也流光了,你說我還能怎么辦?”老農(nóng)頭也不回地繼續(xù)往前行。
請以這則故事的寓意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對于這道作文題,我們該如何立意呢?
這則材料,從老農(nóng)不小心摔碎了壺,繼續(xù)前行的情形以及一個熱情的人讓老農(nóng)回頭看看的對話描寫中,很快發(fā)現(xiàn)它所蘊涵的“如何面對失誤”這樣的問題(這是立意的范圍)。但如果抓住材料中“若無其事”“不慌不忙”這兩個表示老農(nóng)“灑脫”的詞將立意定在“人生難免有坎坷,應該瀟灑地走一回”,或再增補“它已經(jīng)碎了,我能怎么辦”“老農(nóng)爬起來繼續(xù)前行”等相關信息,而得出“在失誤面前,要學會放棄,要向前看”的觀點,那這樣的立意就偏了。因為你沒有抓住本質,材料中還有“他不慎失足”和“那你知道它為什么會摔碎呢?你怎么不轉身看看”這兩句關鍵的話,它們隱含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老農(nóng)的失足不是由于他人原因,更不是由于自然因素(非人力可抗衡的),完全是自己的“不慎”造成的,而這樣的失誤如果不善于“回頭看看”,不善于認真總結、吸取教訓,那他的前行一定會重蹈覆轍。因此,“善于正視失誤,方能穩(wěn)步前行”才是這則故事的真正寓意。抓住了這一寓意,將文章的主旨定在“如何面對失誤?——既要‘回望又要‘前行(總論點):首先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善鑒往者,穩(wěn)追來者(分論點一);其次要有明智的做法——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分論點二)”上,立意才算基本成功了——既符合材料的實際內容,又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有人生的啟迪意義,且不乏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哲理意味。
可見,立意要想深刻,除了“功夫在詩外”,注重生活積累豐富思想底蘊外,更要在“符合題意”——“死”規(guī)定的前提下,善于透過現(xiàn)象挖掘出本質性的東西,善于在常人的觀點或說法上再上一個層次,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