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在品德教學的過程中,實效性缺失主要有以下幾種現(xiàn)象:
一、變相照搬教材——還是那張舊船票
由于品德與生活課教材編寫豐富靈活,教學時沒有固定的套路,變相地把書中的圖片通過計算機演示。例如:教學《皮諾曹的鼻子》一課時,計算機通過視頻演示故事,美其名曰“小小故事會”,學生沉浸于美輪美奐的畫面中。這時教師提問:你們喜歡他嗎?愿意和他交朋友嗎?難道煞費苦心地制作課件,就是為了這一問嗎?而對皮諾曹的鼻子變長變短的真正原因不加分析、引導,學生茫然,一頭霧水,教材未能顯示出提高或增強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構的功能。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一根拐棍,這就意味著不能簡單地照搬教材,復制教材,不能簡單地教教材、備教材。
二、活動表面化——水果大拼盤外加精美包裝
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我不膽小》一課,課堂上場面的熱鬧、過程的流暢、設計的精美,老師、學生之間的配合可以說無懈可擊,課堂成了表演的舞臺,學生只是用來布置的道具,對于如何克服膽小,讓自己變得膽大,涉及未深。一節(jié)課就在不停的“活動”中匆匆結束了。這樣學生情感認識、行為的發(fā)展和提高則成了紙上談兵。由此可見,思品教學不能絕對化,設計與組織活動時必須思考以下問題:活動是否有意義?活動是否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活動使學生在哪些方面得到體驗與發(fā)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是收效甚微。
三、以下課鈴聲為終止,忽略落實——學生無動于衷
《從一滴水說起》《塑料與我們的生活》《衣食的來源》等類似的課題頻繁地出現(xiàn)在公開課上。課前,執(zhí)教老師悉心指導學生收集資料,調查取證,甚至拍攝成影像資料。課中,學生匯報數(shù)據,完成表格、形成結論,個人侃侃而談、慷慨激昂,可下課鈴聲響了,一切便悄然結束了:學生高高興興地走出課堂,執(zhí)教老師一臉輕松地走下講臺,聽課教師也說說笑笑地離去了,一切似乎又恢復到了從前。課后沒人過問落實情況,課堂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成了空言談。
作為“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主要課程——思想品德課,我們是否更要引起注意,在我們追求開放、合作的同時,能否在課堂上關注每一個教育細微,讓品德教學更有實效呢?
一、預測反應 尋找契機
對于教師來講,教學是一種工作,但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敖虒W預設”是教師備課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要預測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和心理反應,希望能夠充分考慮到課堂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事件。所以在考慮這些時不但要考慮上課前學生不同的認知基礎、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也要預測學生在課堂上面臨這些問題時的表情和心理反應。
比如《生活中的你我他》反映的是社會中的各種職業(yè),人們對這些職業(yè)都抱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學生對每一種工作的認知態(tài)度,有欣賞的、崇拜的、向往的,也有輕視的、討厭的、不理解的。所以教師在引導中應該正視學生的態(tài)度與想法,把看職業(yè)的態(tài)度和選擇職業(yè)的喜好區(qū)分開來。
所以我們要注意備課預設的思路,在預設中就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思考,學生的發(fā)展,以及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批評。
二、尋找資源 探求生活
思品學科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教師要開發(fā)好教材資源。《品德與生活(社會)》是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綜合課程。圍繞“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的課程目標,新編的教材注重以兒童身心特征的主題活動和游戲貫穿始終,突出了圖畫、圖片在呈現(xiàn)教材內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強調圖文并茂,以圖為主。面對新教材內,有的老師感覺到好看不好教。
《生活中的你我他》是要讓學生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各行各業(yè),同時也是要學生體會到各行各業(yè)的辛苦,我們不可能讓學生去參與到各行各業(yè)中,去真實地體會,但是我們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讓學生手舉“泥水匠”的“鐵板擦”,讓他們感受到,建筑工人一天到晚舉著自己的工具多么累;可以找一些老玉米,讓學生試著刨玉米粒,從而體會到農民的辛苦……很多的活動來自生活,源自生活,用生活教育學生。
三、重視反思 提升教育
觀察不到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記憶中不存儲教育是缺少真愛的教育。我們要記錄、交流教學,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親親熱熱一家人》教學反思:
今天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雖然處理不夠得當,但是卻又讓我有了新的感悟。
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xiàn)真不錯,想看動畫片嗎?
生:“看動畫片嘍?!?學生頓時興奮起來,在座位上竊竊私語。)
師:今天我們看的片子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師:你和家里人有這樣高興的故事嗎?在四人小組中先說一說。
問題就出在這里,因為學生對動畫片興趣太濃了,而老師又沒有很好地引導,所以討論時學生一直討論的話題是動畫片中的內容,結果課堂上用了很長時間來組織這個環(huán)節(jié),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兒童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有趣的動畫畫面和音樂的旋律,這些具體生動的形象無不感染著學生。本來預想的是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應:“這樣的生活場景,我也有呀?!薄拔伊鶜q時,爸爸帶我去上海玩,那里可好玩了,還給我照了相?!薄M秘S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體驗,給學生思維提供“能源”,聯(lián)想、想象活動隨之展開。,在無意識中,進行有意識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