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一、追求教學過程的真實,拒絕“作秀”
我們的公開課上,常常是“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小臉通紅,小眼放光”的爭先恐后的場面,而我們常態(tài)下的課堂卻只剩下教師與少數學生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對話,究其原因是“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等現象層出不窮,看似穿新鞋邁大步,其實是做著秀兒走老路,我們應該拒絕“作假”!應該回歸真實自然的“常態(tài)化”的教學情境,還教學過程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們倡導“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必須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這個真實體現在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模糊到清晰,從錯誤到正確的過程之中;體現在教師的循循善誘、真誠幫助的方法之中。當然這份“真實”,顯示的是教師的知識與修養(yǎng)的底蘊,凸顯的是教師對課堂人性與生命的追求,教師必須準備著應對能打贏任何一節(jié)“課堂挑戰(zhàn)”,重在練好自己的“內功”。不管什么課堂、什么情況,教師都能胸有成竹,執(zhí)教時在平淡處制造神奇,在迷惑處引導感悟,在疑難處引導探究,在分歧處引導爭鳴,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呈現天然無飾的功夫、大道無痕的魅力。
二、追求教學方法的扎實,拒絕“花哨”
現在的語文課堂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師生活動多(小組合作),學生收獲的少”;“篇的剖析多,字詞句的斟酌少”。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因此,語文課堂應該拒絕形式的“花哨”,學生要學得扎實。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要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學生的認知領域、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為出發(fā)點,從小處落實,不放棄一字一詞,一言一語,扎扎實實地落實聽、說、讀、寫,真正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地統(tǒng)一。正本清源,沒有旁枝斜蔓,課堂上我們決不能肥了別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園。
三、追求教學評價的厚實,拒絕“空洞”
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評價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一味的遷就、一味的肯定、“有口無心”的表揚、模棱兩可的點評……久而用之,學生還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達不到預定的評價效果。一位高素質的教師,會及時挖掘出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評價因素,恰如其分并具體實在地進行評價,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導向、反饋、診斷等功能。每一次評價不僅是對一段活動的總結,更是下一段活動的起點、導向和動力,做到充滿愛心、智慧的牽引和評價。
總之,語文教師要以“實”為先,并以自己的課堂踐行著“簡簡單單教課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底氣,才能讓課堂真正煥發(fā)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