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回安曼的第一件事,是去瞻仰前國王侯賽因的陵墓。
幾乎所有的人都用最虔誠的語言在懷念他。我們隊伍里有一位小姐,在一家禮品商店買了一枚他的像章別在胸前,只想當(dāng)做一個小小的紀念,沒想到被一位保護我們的警察看見。這位高個子的年輕人感動得不知怎么才好,立即從帽子上取下警徽送給小姐,一是感謝中國小姐尊重他們的偉人,二是要用自己的警徽來保衛(wèi)國王的像章。他知道,國王的像章將要做跨國旅行。
人們尊敬他是有道理的。約旦區(qū)區(qū)小國,在復(fù)雜多變的中東地面,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誰的臉色都要看,誰的嗓音都要聽,要硬沒有資本,要軟何以立身,真是千難萬難。侯賽因國王明白這一點,多年來運用柔性的政治手腕,不固執(zhí)、不偏窄、不極端、不抱團、不膠黏,反應(yīng)靈敏,處世圓熟,把四周的關(guān)系調(diào)理得十分勻當(dāng)??梢哉f他“長袖善舞”,但他甩動的長袖后面還是有主體、有心靈的,人們漸漸看清,他多彩多姿的動作真誠地指向和平的進程和人民的安康,因此已成為這個地區(qū)的一種理性平衡器。
這種角色可以做小也可以做大,他憑著自己的教育背景和交際能力,使這種角色一次次走到國際舞臺中央。結(jié)果,世界各國對這一地區(qū)深深皺眉,他與約旦,反而成了一條渡橋。這使他由弱小而變得重要,因重要而獲得援助,因重要而變得安全。而侯賽因國王,則是方士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果要評選20世紀以來小國家的大政治家,他一定可以名列前茅。
很早以前我們還不知道約旦在哪里,卻已經(jīng)在國際新聞廣播中聽熟了“約旦國王侯賽因”。這個專用名詞幾乎成為一個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的術(shù)語。這,正是我非要去拜謁陵墓不可的原因。
陵墓在王宮,王宮不是古跡而是真實的元首辦公地,因而要通過層層警衛(wèi)。終于到了一堵院墻前,進門見一所白屋,不大,又樸素。一問,是侯賽因祖父老國王的陵寢。躡手躡腳地走出,詢問侯賽因自己的陵墓在哪里,我是做好了以最虔誠的步履攀援百級臺階、以最恭敬的目光面對肅穆儀仗的準(zhǔn)備的,但不敢相信的事情發(fā)生了——就在他祖父陵寢的門外空地上,有一方僅僅兩平方米的沙土,圍了一小圈白石,上支一個布篷,也沒有任何人看管。領(lǐng)路人說,這就是侯賽因國王的陵寢。
我和陳魯豫都呆住了,長時間地盯著領(lǐng)路人的眼睛,等待他說剛才是開玩笑。當(dāng)確知不是玩笑后,又問是不是臨時的,回答又是否定,我們只得輕步向前。
沙土僅是沙土,一根草也沒有,面積只是一人躺下的尺寸。代替警衛(wèi)的,是幾根細木條上拉著的一條細繩。最驚人的是沒有墓碑和墓志銘,整個陵墓不著一字,如同不著一色,不設(shè)一階,不筑一亭,不守一兵。
我想這件事不能用“艱苦樸素”來解釋。侯賽因國王生前并不拒絕豪華,卻讓生命的終點歸于素凈和清真。我一直認為,如何處理自己的墓葬,體現(xiàn)一代雄主的最后智慧。侯賽因國王沒有放棄這種智慧,用一種清晰而幽默、無虞又無聲的方式,對自己的信仰作了一個總結(jié)。
(選自《千年一嘆》,有刪改)
美文點讀
讀罷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本文,讓我們在領(lǐng)略約旦國王侯塞因偉大的政治藝術(shù)、人格和智慧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作者匠心獨運的構(gòu)思。文章從警察受感動到約旦的地理環(huán)境,最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陵墓,作者的情緒從一路的意外到結(jié)尾的感嘆,在牢牢抓住讀者的心的同時,水到渠成地揭示主旨。
閱讀思考
1.“人生最后的智慧”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鋪墊是本文主要的藝術(shù)手法,試結(jié)合全文具體分析使用這種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