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
彭小明是我國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研究專家。20世紀80年代初,彭小明大學畢業(yè),先后在浙江省云和伏布農林中學、云和中學、麗水學院和溫州大學任教,并長期從事《語文》和《語文教學法》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對語文教學傾注了大量心血,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撰寫了80余篇教育研究論文,先后在《教育研究》《社會科學戰(zhàn)線》《中學語文教學》《現(xiàn)代語文》等刊物上發(fā)表。其中15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中小學教育》《中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他主編參編教材14部,獨立完成著作3部,總計100余萬字。2002年出版的《語文板書設計及評釋》,被評為浙江省社科青年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深入分析、探討彭小明語文教育思想,綜述其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從語文素養(yǎng)觀、語文意識觀、語文活動觀、語文原則觀、語文教法觀以及語文教師觀六個方面來概括。
一、語文素養(yǎng)觀
2001年7月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睆拇恕罢Z文素養(yǎng)”成為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概念?!罢Z文素養(yǎng)”到底是什么呢?通過分析、比較楊再隋、趙福祺、倪文錦、王尚文等語文教育家的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彭小明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給語文素養(yǎng)下了定義。從狹義上看,它應該是指語文本學科的“基本素質和修養(yǎng)”,它是“人文素養(yǎng)”,但區(qū)別于其他人文學科(如歷史、哲學、藝術)素養(yǎng),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個性修養(yǎng)”,應該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包括語感能力)、語文思維、語文情感、語文習慣和方法、語文態(tài)度、語文審美等等;從廣義上看,語文素養(yǎng)包括狹義上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與其有關聯(lián)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智力水平、人格個性、審美情趣、知識視野等方面。
在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彭小明歸納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育的四條路徑。第一,從語言材料積累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第二,從言語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第三,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第四,從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創(chuàng)設良好語文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1]
二、語文意識觀
“語文意識”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語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的《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一文中。彭小明認為王尚文先生之所以提出“語文意識”概念,是因為王尚文先生提倡“語感論”。語感屬“語言無意識”(無意注意),難以用語言表達、傳授,要培養(yǎng)語感,就得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語文意識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有意關注,是人們“有意注意”的心理活動。只要強化“有意注意”,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就會成為“無意注意”,成為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知覺,即語感。因此,語文意識是語感培養(yǎng)的“橋梁”,是語文素養(yǎng)培育的“抓手”,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呢?彭小明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拓展,提出從語文課堂教學和社會語文實踐兩種途徑來培養(yǎng)語文意識。第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語文意識。(1)構建有效的語文知識體系,為今后學習及能力培養(yǎng)打好基礎。(2)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非認知因素”(如情感、習慣、態(tài)度、動機、興趣、意志等)。(3)語文教師做語言文字使用的“示范者”。第二,樹立“大語文”觀念,在日常語文生活中、社會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2]
三、語文活動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迸硇∶髡J為,語文活動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學生學好語文不可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方式,要積極倡導。
彭小明認為語文活動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實踐性、主動性。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彭小明將語文活動的類型歸納為三方面:(1)基于閱讀文本的活動。(2)基于學習資源開發(fā)的活動。(3)基于社會實踐的活動。語文活動可依其內容及其他具體情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大組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等組織形式。通過語文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教學課程資源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實施語文活動過程中,彭小明認為要做到五點:(1)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統(tǒng)一。(2)全面帶動與重點提高相統(tǒng)一。(3)適合年齡與因地制宜相統(tǒng)一。(4)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統(tǒng)一。(5)學校組織與社區(qū)支持相統(tǒng)一。[3]
四、語文原則觀
教育原則是教學工作者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建國后,我國許多語文教育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教學原則,如文道合一原則、重視雙基原則、精講多練原則等,這些原則雖然對我國的語文教育起到規(guī)范和指導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和社會歷史的局限,有些觀念已落后于形勢,如若不與時俱進,將會給當前的中學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基于這點認識,彭小明認為,新時期中學語文教學應遵循以下六大原則:(1)習得性原則。(2)開放性原則。(3)創(chuàng)新性原則。(4)審美性原則。(5)個性化原則。(6)民主性原則。[4]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先后的頒布,教育思想在我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課標”的視野下,彭小明再次對語文教學原則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以下七條語文教學原則:(1)重視理性工具與強調人文素養(yǎng)相結合原則;(2)強調教師主導與強調學生主體相結合原則;(3)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遵循語文學習規(guī)律相結合原則;(4)強調智力開發(fā)與強調非智力開發(fā)相結合原則;(5)強調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強調學生個性發(fā)展相結合原則;(6)注重課堂語文學習與注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原則;(7)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強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相結合原則。[5]如果說,彭老師第一次提出的六大原則更多地考慮了學科教學的共性,那么這七大原則不僅考慮了學科教學的共性,而且更多的考慮了語文教學的個性。這七大原則是彭小明科學地解讀“語文課程標準”的結晶,反映了語文本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特點、要求,為中小學一線教師指出了語文教學的方向。
五、語文教法觀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使中小學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才能。彭小明通過學習比較中外教育史上的多種教學方法,并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了四種有效可行的語文教學方法,實實在在地給予了農村語文教學指導和幫助。(1)比較式單元教學法。從單元教學法科學性、系統(tǒng)性、計劃性、階段性等特點出發(fā),彭小明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比較式單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縱橫比較、林總比較(部分和整體比較)、異同比較、定量定性比較等方法來教學,并且各種方法相互照應,彼此補充。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以點帶面、突出重點”“以面覆點、整體教學”,學生可以在比中求知、深化理解。[6](2)語文曲線示意教學法。曲線示意法是語文教學法中一種新奇獨特的教學方法。它以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幾何圖形中的曲線去示意解讀課文的順序線索、結構形式、人物心理、性格發(fā)展、思路游蹤、中心思想和藝術特色。曲線示意法所使用的曲線有兩種:封閉式的曲線和開放式的曲線。封閉式的曲線主要是圓和橢圓;開放式的曲線主要有波浪線、拋物線、不規(guī)則曲線、圓柱螺線等。彭小明認為通過曲線示意的方式教學可以增加內容的形象性和學生的新鮮感,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同時曲線示意式教學可以使課堂提問方式直觀化、生成化。通過不同的曲線示意圖形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趣味化、簡易化。曲線示意法在語文課的導入、講述、提問、板書和結課中都能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7](3)語文溯源教學法。溯源教學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針對語言、文學和文化現(xiàn)象闡述其來源、歷史或演變情況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字詞溯源、名號溯源、篇章溯源、情節(jié)溯源、形象溯源、文體溯源、手法溯源、事物溯源、風俗溯源等。彭小明先生認為,使用溯源法應該具有計劃性,要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與課文有關,符合教學大綱的內容與學生一同溯源。通過這種教學法,不僅可以深化教學的內容,而且還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考,提高他們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溯源教學法可以有效運用于語文課堂實踐,通過對課文內容要素的溯源,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8](4)語文活動教學法。彭小明認為,開設語文活動課程,或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活動教學因子,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活動教學法強調以活動促發(fā)展,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兒童興趣、內在需求、個性差異為教學出發(fā)點,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以主動學習為基本習得方式,以重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程序性知識學習為重點,以實踐性、親歷性、體驗性為教學基本特征,以人文教育為抓手,以綜合能力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開發(fā)為核心,以學生整體素質發(fā)展為歸宿。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獨立個性、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拉近他們與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9]
六、語文教師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語文教師的專業(yè)角色定位需要有新的認識。彭小明將語文教師專業(yè)角色定位為:(1)語文教師是知識文化的建構者。(2)語文教師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3)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4)語文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5)語文教師是學生人格的塑造者。(6)語文教師是學校文化的建設者。
立足于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特殊性,彭小明認為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可從讀書、游學、研究、為文、實踐五個方面著手。他認為,所謂“讀書”是指:語文教師要瀏覽時文,了解時代特點,開闊眼界,樹立先進的現(xiàn)代觀念;教師要閱讀經典,通曉古今,學貫中西,厚實積淀;語文教師要鉆研課文,啟發(fā)到位,講述中肯,奠基教學。所謂“游學”是指:語文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游學來豐富經驗,提高能力。語文老師應該尋訪課文游蹤,游遍各地名勝,用眼睛、耳朵和心靈去感受作者情感,感受人文景觀,感受大自然。所謂“研究”是指:語文教師要通過參觀、訪問、實際參與、探究等活動研究社會,給自己定位,從中體驗生活,感悟人生,完善人格;語文教師必須邊學習、邊教學、邊研究,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從而增長學識,發(fā)展智能,提高品質。所謂“為文”是指:語文教師應當具有較好的寫作能力。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語文教師不能空講寫作方法,要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快樂與經驗。所謂“實踐”是指:語文教師要重視備課、上課、聽課、評課、說課等教學實踐,并且持之以恒、不斷訓練、不斷反思。只有練好這五項基本功,語文老師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10]
彭小明的語文教育思想既源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又與當前的“新課改”緊密結合,充滿了不斷創(chuàng)新的生命力。作為我國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理論研究者,20多年來他一直為語文教育事業(yè)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著。深入挖掘彭小明語文教育思想,有利于今后語文教學工作者和語文教學研究者水平的提高。
注釋:
[1]彭小明.語文素養(yǎng)論[J].蘭州學刊,2005,(1).
[2]彭小明.“語文意識”論[J].中學語文教學,2005,(6).
[3]彭小明.“新課標”視野下的語文活動[J].當代教育論壇,2006,(20).
[4]彭小明.語文教學原則新探[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2,(5).
[5]彭小明.“新課標”視野下的語文教學原則[J].蘭州學刊,2005,(1).
[6]彭小明.試談比較式單元教學法[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3,(4).
[7]彭小明.試談“曲線示意”教學法[J].江西社會科學,2003,(6).
[8]彭小明.溯源教學法淺探[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98,(4).
[9]彭小明.活動教學法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6,(7).
[10]彭小明.語文教師的專業(yè)化:角色定位與發(fā)展途徑[J].溫州大學學報,2008,(2).
(陳思 浙江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