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峰
《社戲》(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一文語言活潑、人物生動、事件有趣,是學生們比較喜歡的魯迅作品。課文中眾多的鄉(xiāng)村人物形象,映照出濃厚的鄉(xiāng)村氣息,這些人物著實讓人難忘。但是,在教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時,如果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鄉(xiāng)下伙伴的身上,忽視了母親的存在,那么就無法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結構。其實,整篇課文中,母親的“三次出場”卻是整個“社戲事件”的串連線索,母親是貫穿“社戲”的核心人物。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母親的“三次出場”,有次序地推進對課文內容的完整把握。
母親的第一次出場是“社戲”的開端——“我”的小伙伴都看社戲去了,“我”卻因為沒有早準備好船,所以沒能去看社戲。于是“我”就有些生氣,外婆也因此稱怪家里人,絮叨起來。這時,母親出場了。母親先是寬慰“我”,說“我們”在城里戲看得多了,并且城里的戲要比鄉(xiāng)下的戲好看得多,所以今天看不看就無所謂了?!拔摇眳s“不懂事”,急得要哭,母親接著不再“寬慰我”,而是開始“囑咐我”:“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母親先是“寬慰我”,然后又來“囑咐我”,兩種情態(tài)準確地體現(xiàn)出母親“痛愛兒子,孝順老人”的溫良形象。母親以這樣的形象第一次出場,讓“社戲事件”有了懸念——母親是讓“我”去看社戲,還是不讓?“社戲”設置于矛盾之中,可以借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母親的第二次出場導致了“社戲”的正式開演——“吃飯之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們,不可靠?!边@時母親出場了,“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母親的這次出場,很明顯是支持我去看社戲的,但支持歸支持,安全是個首要解決的大問題,于是母親處于遲疑之中。這遲疑說明母親這一天都在惦記著讓我看社戲的事,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母親的惦念與尋機讓她“周全細致”的形象顯現(xiàn)出來。接著“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這時母親終于下了決心,相信了小伙伴們能保障“我”的安全,因此便不再駁回,微笑著同意了。正是母親的同意,所以“我們”才能一哄出了門,去看社戲。于是有趣的“社戲經(jīng)歷”才得以“開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母親對于“社戲”來說是個關鍵人物。
母親的第三次出場是“社戲”的結尾——“我們”看完了社戲,偷吃了羅漢豆之后,劃船歸家。剛到平橋時雙喜在船頭大聲喊,“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庇谑牵拔覀儭笨瓷鐟虻挠腥そ?jīng)歷就結束了?!拔覀儭比タ瓷鐟?,母親卻一直站在橋頭等待著我們安全歸來,母親牽掛孩子的形象真讓人有份“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感動。在這份感動中,學生對“社戲”的把握也就接近圓滿。
要讓學生整體把握一篇課文,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恰當?shù)恼n文結構線索?!渡鐟颉返慕Y構線索核心是母親,是母親的愛。如果教學中忽視了母親的形象和出場次序,那么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就會少一份親情。關注母親,讀懂母親,學生會感覺《社戲》這篇課文不僅僅有趣,而且飽含著親情的溫暖。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