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生 佟 巖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對“科學探究”已經耳熟能詳了。然而“熟悉”的背后存在著“陌生” ,現(xiàn)在教學言必提探究教學,好像不探究就沒有改變觀念,沒有課改一樣,凡是公開課幾乎都是探究式教學,甚至上級業(yè)務部門組織具有權威性、指導性、示范性的骨干教師教課也無一例外,有一種節(jié)節(jié)探究、天天探究的趨勢了,不探究就不教學了。我們不否認,探究性教學在改變學習方式、獲得科學方法、習得實驗技能、體驗成功感受、形成科學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但這樣盲目的夸大探究性教學的作用,機械的應用探究教學,不僅違背了教育教學規(guī)律,而且也不符合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教學方法多樣化,這是因為:
一、探究性教學不是“阿拉丁神燈”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理論家巴班斯基早就指出:“教育勞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它不允許有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币虼?,實施教學方法也不例外。神話中的“阿拉丁神燈”我們要什么有什么,而探究性教學不能像神話那樣無所不能,就探究性教學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七個環(huán)節(jié)的達成也要用其他的方式,學習相應的知識、獲得相應的技能才能實現(xiàn)。如猜想與假設時,需要熟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實驗時,需要掌握相關的原理和方法。而這些是不可能直接探究得到?!罢n程標準”有兩部分,一是科學探究,二是科學內容。教科書對教學內容,以適合學生的不同方式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多樣化、個性化的存在,因此,對不同的內容不能一概的“探究化”。教科書中像天平的使用方法,刻度尺的讀數(shù)規(guī)則等知識,以定型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習者的,只要求把材料內化或結合進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就實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無需應用探究性教學。
二、教學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的
教學中采用什么教學方法,不是教師主觀想要應用什么方法就使用什么方法,更不是追求時尚,什么方法流行就應用什么方法。而是,我們要根據教育對象、教學環(huán)境、授課時間、學科特點、教師個體風格,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這才是科學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的保證。有些知識只用講授法是不行的,如實驗技能的形成,就像游泳本領的習得一樣,只看教練的規(guī)范動作,無論是多少次;只聽教練的分動作講解,無論背誦的多么熟練,不下水是不會學會的。只有經歷嗆水、喝上幾口,嚇得臉色蒼白親身“折騰”的體驗才會形成技能的,這樣的知識就要用探究式教學比較好。而有的知識采用傳統(tǒng)的已經得到我們認可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如語文的語感教學,就要采用古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古詩文的記憶就要落實默寫,不適合探究的還有英語的生詞記憶等。
三、不同教學方法是有機的整體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且各有優(yōu)勢和特點。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可能有效的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不當;每一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不同的教學目的都應有相應的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如:為了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選用演示法、觀察法;以理解為主的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以實踐為主的方法有練習法、實驗法。各種教法均有其優(yōu)點和局限性,要有針對性地選用和靈活組合,才會發(fā)揮其更大的效用。不同的教學階段具有不同的教學任務,要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實驗教學中,無論采用探究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探究和驗證不應該是絕對隔斷開來的。探究性實驗中隱含驗證的思想,在探究得到規(guī)律的同時驗證預期的想法。驗證性實驗中包含探究的思維,驗證假設或已有的結論時,用探究性實驗的方法,發(fā)現(xiàn)新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學目標需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達成,而有些教學目標可通過其他方法完成。因此,課程改革中對教學方法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使用新舊標簽,更不要有一種教學方法最佳的思想。無論是探究、還是驗證,或是講授,它們皆承載著不同的教育功能,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都不可或缺。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出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那么也可以說,書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一堂課根據具體情況,要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謹慎地遴選出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并與其他輔助教學方法有效地優(yōu)化整合才是科學的。
E-mail:hit790205@163.com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