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仕并
當溫帶地區(qū)的深秋來臨之時,許多樹木的葉子都變了顏色,有的變成黃色:有的變成紅色。秋葉。尤其是紅葉的絢爛顏色,往往使之成為一道迷人的風景,唐代詩人杜牧就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名句,北京的香山紅葉更是令游客年年向往不已。
要問秋葉是怎么變色的,答案似乎很簡單:葉子的葉綠體里含有兩類色素——類胡蘿卜素和葉綠素,都是葉子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平時,葉綠素的顏色蓋過了類胡蘿卜素的黃色,所以使葉子呈現(xiàn)綠色。但在樹木落葉的前夕。葉綠素逐漸被分解、回收,于是類胡蘿卜素的顏色就顯現(xiàn)出來,使葉子變黃了。如果葉子中還含有紅色的花色苷,那么它就會變紅。
可是,如果我們要問,為什么有的樹葉子變黃,有的卻變紅呢?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了。科學家發(fā)現(xiàn),紅葉中的花色苷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在落葉前才合成出來的?;ㄉ盏暮铣墒且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好幾種酶的參與,還要消耗能量。辛辛苦苦合成出來的花色苷,用不了多久就會隨著凋落的秋葉離樹枝而去。乍一看,這簡直就是一種浪費行為。所以科學家們猜測紅葉的紅色一定對樹木有什么重要意義,要不然為什么紅葉樹種不像其他的落葉樹那樣,老老實實地讓自己的葉子變黃呢?
美國動物學家斯代爾斯第一個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一些植物的葉子在秋天變紅,是為了吸引鳥類來為它們傳播種子。這些植物的果實往往小而不起眼,很難被鳥類從很遠的距離看到,但它們一旦披上“紅裝”,馬上就變成了最耀眼的明星。斯代爾斯認為美國東部森林中的毒漆藤、五葉地錦、檫術、美國山胡椒、多花藍果樹等植物都是靠這種辦法傳播后代的。但是,對于其他大多敬秋葉植物來說,這個假說是不成立的。
之后,另一些科學家給出了另一個答案,認為秋葉中的黃、紅色素可以吸收多余的光,起到掩護的作用。這有什么好處呢?原來,樹木是不會白白讓老葉中的養(yǎng)分損失掉的,會千方百計地把它們回收回來?;厥震B(yǎng)分需要能量,這能量是來自老葉的光合作用??墒?,光合作用需要在適宜的光強度下進行,過強的光反而抑制光合作用,而且在深秋的低溫環(huán)境下,葉片對強光更為敏感。黃葉中的類胡蘿卜素之所以沒有像葉綠素那樣被回收利用,就是為了留下來起遮蔽強光的作用。但是,類胡蘿卜素吸光的效率很低,于是一些樹種轉而依靠花色苷來增強掩護力量。盡管合成花色苷需要消耗一部分養(yǎng)分和能量,但只要能夠保證更多的養(yǎng)分安然撤回植物體內(nèi),這點“犧牲”還是值得的。
這個解釋看來很合理,但是它卻不能說服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學者漢密爾頓。漢密爾頓在晚年也曾經(jīng)關注過秋葉變色的問題,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秋葉變色是為了威懾蚜蟲。蚜蟲是一種迂飛性害蟲,每年深秋會遷飛到這些樹上產(chǎn)卵。為了保護自己,一些“體格強壯”的樹就會讓葉子的秋色變得格外鮮艷,這是在給蚜蟲警告:“你看,我既然健壯得足以浪費養(yǎng)分和能量合成這么多色素,那我肯定也能合成更多的化學物質毒死你,你去找那些弱小的樹吧!”而蚜蟲在識別出這種信號之后,也會知趣地遠離這些葉色鮮亮的樹,去為害那些沒法讓葉色鮮亮起來的弱樹。這樣一來,不僅樹木保護了自己不受蚜蟲侵害,蚜蟲也保護了自己不被毒死。這種進化機制,就是所謂的“累贅原理”。
這兩種觀點,到底哪一個正確,現(xiàn)在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