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永
摘要:人們通常認為,康德的世界觀是二元論的,因為他固守自然與自由的分離。然而,對康德來說,二元論其實只是策略性或過渡性的,其最終使命是實現(xiàn)自然與自由的統(tǒng)一??档乱詣澐謨蓚€世界的方式論證了自由對自然的優(yōu)先性,接著又通過道德信仰學說論證了自由與自然統(tǒng)一性,最終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不僅有助于克服二元論,而且對克服自然主義世界觀的弊端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康德;道德信仰世界觀;二元論;自然主義世界觀
中圖分類號:B516.3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021—02
在討論康德的世界觀時,許多研究者都堅持認為康德是二元論者,因為他在第一批判中劃分了自然和自由截然兩個不同的領域。但也有研究者如黑格爾、克朗納和張志偉等認為,康德并不是徹底的二元論者,他的思想最終統(tǒng)一于他的“道德世界觀”。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因為康德確實把考察人與世界關(guān)系的最高觀點留給了道德(或?qū)嵺`理性)而不是知識(理論理性),強調(diào)了前者對后者的優(yōu)先性。然而,這種觀點雖然有道理,卻還不夠準確,因為他們片面地強調(diào)了道德律的地位,而忽視了道德信仰對克服二元論所具有的核心意義。對康德來說,不是道德律而是道德信仰才體現(xiàn)了批判哲學的終極意圖,即追求知識與道德、理論與實踐、自然與自由以及感性世界與理知世界的最終統(tǒng)一。因此,嚴格說來,康德的世界觀是一種道德信仰世界觀。
一、從世界的二元論到道德的一元論
(一)世界的二元論
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黑格爾曾指出,康德哲學是以自然和自由的二元劃分開始的,他的世界觀“是由道德的自在自為存在與自然的自在自為存在的關(guān)系構(gòu)成的。這種關(guān)系以兩種假設為基礎,一方面假定自然與道德(道德的目的和活動)彼此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獨立的,另一方面有假定有這樣的意識,它知道只有義務具有本質(zhì)性而自然則全無獨立性和本質(zhì)性。道德世界觀包含著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而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則處于上述兩種完全矛盾的假定的關(guān)系中?!盵1]126
這段話包含了康德關(guān)于自然與道德關(guān)系的兩個根本論斷,首先,二者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獨立的”;其次,道德或義務具有“本質(zhì)性”而自然則沒有這種“本質(zhì)性”。這兩個論斷都是符合康德思想的。在他那里,自然(幸福)與自由(道德)首先分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屬于經(jīng)驗的感性世界,一個屬于理性的本體世界,一個遵循自然的因果律;一個遵循自由的道德律,一個是理論理性研究的領域,一個是實踐理性研究的領域。所以可以說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各自獨立”并不意味著二者地位相同,可以平起平坐??档抡J為,道德世界在等級上是優(yōu)先于自然世界的,因為前者是本體世界,而后者只是現(xiàn)象世界。同理,實踐理性也必然優(yōu)先于研究后者的理論理性,甚至統(tǒng)領后者,因為理性的“一切興趣最后都是實踐的,而且甚至思辨理性的興趣也只是有條件的,惟有在實踐的運用中才是完整的?!盵2]167
(二)道德的一元論
由于實踐理性具有優(yōu)先性,那么道德就必須在康德的世界觀中占據(jù)中心地位??死始{準確地看到,康德“倫理學的和宗教的觀點,是更為深植于他的人格乃至于他的世界觀的哲學的核心的。”[3]47“有一個觀念更決定地構(gòu)成并決定了康德的世界觀,這一觀念是:人類可以透過道德律令與一較高的世界達致和諧,而道德行動可以把人類從自然的必然性中解放出來?!盵3]62在康德那里,依照道德律的行為體現(xiàn)了人的意志自律和自由,使人擺脫自然因果性的束縛,高揚了人的尊嚴。因此,人們應該只讓道德決定自己的世界觀,或者說人應當具有一種道德的世界觀。
因此,道德世界觀本質(zhì)上就是道德的一元論。對康德來說,感性世界與理知世界的二元劃分是策略性或過渡性的,人的最終使命是要使這些環(huán)節(jié)都統(tǒng)一起來。而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并不是兩個不同的理性,它們本質(zhì)上只是同一個理性的不同運用而已,它們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雖然實踐理性優(yōu)先于理論理性,但二者的結(jié)合則是必須和必然的。
但是,道德要怎樣才能決定世界觀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了道德信仰。只有通過道德信仰,才能最終促成道德與幸福、自由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圖景。
二、道德信仰世界觀
(一)道德信仰的必要性
在康德那里,自然界與自由界的結(jié)合就表現(xiàn)在幸福這個經(jīng)驗要素和德性這個先天要素的綜合上。但是,由于自然和自由分屬不同的領域,它們的綜合不能以一方包含另一方來實現(xiàn),而需要通過實踐設定(postulieren-或“懸設”)來實現(xiàn)。正如黑格爾所說:“道德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或者換個說法,因為只當意識經(jīng)驗到了它自己與自然的統(tǒng)一時自然才成為考慮的對象,讓我們把自然換成幸福來說——道德與幸福之間的和諧,是被設想為必然存在著的,或者說,這種和諧是被設定的。”[1]127-8。但問題是,對有限的人來說,他根本無法保證能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性。所以康德又設定了自由、不朽和上帝等概念來保證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的可能性。康德強調(diào),這些概念只能作為道德信仰的對象。所謂道德信仰,就是指“理性在把對于理論知識來說難以達到的東西認其為真時的道德思維方式”。[4]331
可見,在康德那里,道德信仰至少在以下兩方面是不要的,“首先,與道德律相聯(lián)系的至善作為目的是道德上必要的;其次,至善的獲得與其條件即上帝存在和來世有關(guān)?!盵5]25既然道德信仰與道德律和至善關(guān)系密切,而后二者又是實踐上必然的,那么道德信仰就不可能是偶然的或可有可無的,而是在道德上是必然確定的,“如果對上帝之信念乃是道德理性之一項設定,則它的存在是有如道德律則之效力一般不可動搖地確切的:而這乃是康德最真摯的信念?!盵3]79
(二)道德信仰的本質(zhì)特征
康德認為,道德信仰在本質(zhì)上是人們思考自身在整個世界中的處境時所必有的一種態(tài)度。據(jù)此,阿倫·伍德認為康德的道德信仰學說就是他的世界觀,“道德信仰主要是作為對人的處境的辨證困惑的回應而被論證的,是一種觀點或態(tài)度,針對著人們根據(jù)有疑問的前提去持續(xù)理性地追求其理性給出的目標。誠如黑格爾所言,道德信仰是一種‘道德世界觀,‘實踐世界觀?!盵5]154換言之,當人們思考世界時,思考自身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遭遇和使命時,他們必然要采取道德信仰的觀點。如果沒有對至善、自由、不朽和上帝的信仰,那么人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將無法對上述問題做出任何解答,必然會陷入悲觀和絕望的深淵。
康德堅信,道德信仰世界觀的作用并不在于它能實際解決人們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或問題,而是能在人們面對現(xiàn)實生存困境時仍然保持信心而不至于陷入絕望與瘋狂。并不是因為人有了道德信仰,相信了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那么一個至善的世界就會實現(xiàn)。道德世界觀并不要人們只把目光放在對未來期望而放棄現(xiàn)實的努力,它也“不提供一個比現(xiàn)實世界好的世界,而是這樣構(gòu)成的,即有勇氣相信這個在其中有苦難和明顯的道德失敗的世界,其自身是一個道德世界,在道德信仰中,我不逃離這個世界而向一個更好的世界,而是,我選擇了這個世界,拒絕絕望,通過我的選擇,我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在其中我理性地行為去追求我最終的道德目的。相信上帝不能被刻畫為對未來報酬的愉快的期望,而是帶有順從的謙卑與適度?!盵5]169康德清醒地看到,道德信仰只不過告訴人們必須有勇氣去面對我們的處境,它不提供任何實際意義上的對人的生存處境的解決,它只是一種視角或態(tài)度,使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能夠正視其所面對的無法逃避的道德張力與困境。
三、道德信仰世界觀的意義
(一)克服二元論的嘗試
通過對康德道德信仰世界觀的論述,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種認為康德是一個徹底的二元論者的觀點是片面的。康德確實是劃分了自然與自由兩個世界,并分別考察不同的建構(gòu)原則在這兩個世界中的運用,這對我們較好地理解人和世界是有幫助的。但是,這種劃分只具有過渡性的工具意義,并不是康德哲學的最終目的。因為消極地局限于兩個世界的分離,還不是人和世界的完整圖景,并不能達到對“人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的完全探究??档抡J為必須在積極的意義上促成作為兩個世界的綜合統(tǒng)一。康德認為,人只有持有道德信仰世界觀,才能最終實現(xiàn)世界觀的統(tǒng)一??梢?“就康德哲學最后是相信這些分立的領域之間存在著統(tǒng)一性這一點而言,即相信一種把自然役屬于道德目的之下的統(tǒng)一性而言,康德乃是一個一元論者。”[3]69如果人們依然頑固地片面堅持二元論的流俗觀點,那么他們就仍然走在康德哲學的半路上。
(二)糾正自然主義世界觀的嘗試
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迅速發(fā)展,并且越來越在自然研究中顯示其力量,以至于自然主義的思維方式逐漸支配人們的頭腦,形成一種自然主義的世界觀。自然主義世界觀以機械論的觀點看待整個世界,強調(diào)世界的規(guī)律性,認為人能夠掌握這些規(guī)律,從而支配這個世界。
自然主義世界觀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它往往把世界當作客體,對它進行機械論的思考;它總把理性片面地理解為工具理性,而忽視了價值理性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它更多地是機械論地考察人,把人當作一種復雜些的機器,從而消解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它對上帝的研究更多地是自然神論式的,輕視上帝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方面的功能。
相比于自然主義世界觀,康德的道德信仰世界觀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道德信仰世界觀在考察世界時,不僅重視世界的自然本性,而且重視其自由本性,并強調(diào)后者對前者的優(yōu)先性;它更注重實踐理性的基礎地位;它不片面地把人看作是機器,而是把人看作既有感性欲求又有理性追求的存在者,同時更加注重人的道德本性;它雖然強調(diào)對上帝的信仰,但駁斥那種妄想認識上帝的企圖,指出上帝不是知識的對象,人們信仰上帝只是為了支撐自己的道德意志,使其道德目的得以可能。這種道德信仰世界觀對于克服近代形而上學中思辨的獨斷論與懷疑論都具有明顯的意義,體現(xiàn)出康德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其所處的那個時代,因此許多研究者都認為他是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哲學家。
參考書目:
[1]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里夏德·克朗納.論康德與黑格爾[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4]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Allen W Wood. Kants Moral Religion[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