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衛(wèi)玲 謝 莉
摘要:贛南采茶戲是客家人的文化產物,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展現(xiàn)了贛南客家的社會歷史、風土人情,是客家人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作為培養(yǎng)中小學師資的高師教育,應大力弘揚和傳承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把采茶文化、客家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
關鍵詞:贛南采茶戲藝術價值高師傳承
中圖分類號: J72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1-0081-01
贛州地區(qū)位于江西南部,故稱“贛南”,是客家人的搖籃。自古以來,贛南盛產名茶,廣大茶區(qū)和鄉(xiāng)村在喜慶節(jié)日向來都有載歌載舞的采茶戲表演。明代中晚期,在安遠縣九龍山一帶茶區(qū),由采茶歌、采茶燈發(fā)展成為采茶戲,形成了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贛南采茶歌舞藝術,是客家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贛南采茶歌舞最初是表現(xiàn)姐妹二人上山采茶,口唱“十二月采茶歌”,手提茶籃載歌載舞,取名曰《姐妹摘茶》,后經藝人加工潤色,逐步形成了開茶園、炒茶、送茶下山、賣茶等情節(jié)。由于深受人們喜愛,漸漸得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間各種活動中大顯身手,并大量融匯了當?shù)囟喾N多樣的民間歌舞藝術。舞蹈方言以客家方言為基礎,生活語言豐富,妙趣橫生,氣氛輕松活潑,風趣幽默,內容豐富,題材上多以當?shù)乜图胰说娜粘I畛R姷木唧w事物為表現(xiàn)對象,它以其質樸的舞臺藝術演繹著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勞動和愛情,大批反映鄉(xiāng)村勞動生活、愛情生活和風土人情的劇目,是贛南民間歌舞和民間口頭文學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幽默詼諧,輕松的喜劇風格。
解放后,贛南采茶戲經歷了繁榮昌盛的發(fā)展歷程,其中的矮子歩、扇子舞蹈語匯已經成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影片的節(jié)目;根據(jù)“長歌”譜寫的《送郎當紅軍》已唱遍了全國;《斑鳩調》已成為江西代表性音調。時至今日,經過藝術家的不斷創(chuàng)新,贛南采茶戲有了歷史性的飛躍,《怎么也談不攏》、《茶童戲主》先后搬上銀幕;《山歌情》、《長長的紅背帶——獻給母親的愛》、《圍屋女人》等劇目陸續(xù)晉京上演并獲獎;電視劇《長征》的主題旋律就是贛南采茶戲傳統(tǒng)曲牌《長歌》旋律,這再次為贛南采茶戲增添了光彩,這一切都說明贛南采茶戲的藝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各種原因,贛南采茶戲一度蕭條,編創(chuàng)人員和演員極其匱乏。如不加大對贛南采茶戲的傳承,它將面臨衰敗,甚至失傳。那將是當代客家人有愧祖先的一大憾事。如今,贛南采茶戲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榜上有名,成為“國粹”的贛南采茶戲,再次為國人矚目。贛南如火如荼地掀起一股采茶風,各地正風風火火地開展采茶活動,贛州南河路電影公司改造成了采茶小劇院,劇院中經常上演傳統(tǒng)采茶戲劇目,讓熱愛采茶戲的人們在這里可以一飽眼福。每天清晨,在贛州公園、南門廣場、城區(qū)的街頭巷尾眾多老年人在跳采茶舞健身操。采茶戲也走進了中小學和幼兒園,贛州二中、厚德路小學把采茶戲音樂列入音樂教學內容,每周組織一次學生觀看采茶戲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目的是在全市少年兒童中普及贛南采茶藝術,培養(yǎng)贛南采茶后備人才,不斷促進少兒音樂舞蹈事業(yè)的發(fā)展。
文化傳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會通過教育將前人所積累的生產和生活經驗、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等有計劃的傳遞給下一代,正是由于教育活動,人類的文化才能夠一代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至中斷。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師教育,是培養(yǎng)中小學師資的主體力量,是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的搖籃。時下大力弘揚贛南采茶戲,發(fā)展贛南客家文化藝術,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中,在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戲是正是時候,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在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戲的精髓,讓采茶戲后繼有人。把采茶文化客家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觀和榮辱觀的建設中。通過傳承贛南采茶戲,讓當代大學生了解贛南客家的社會歷史、風土人情、客家人的興盛與變遷,進而繼承客家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求真務實、艱苦創(chuàng)業(yè)、理想信念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供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樹立遠大理想,讓學生在感受采茶戲的魅力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藝術,可以邀請老一輩的采茶戲專家及老師編寫一套適合高師教育的教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包括采茶舞教材和采茶曲牌教材。根據(jù)教材內容在各個系部不同專業(yè)不同程度地開設采茶戲課程,那么我們客家文化寶藏之一贛南采茶戲就可以更快更永恒地傳承下去。例如:音樂專業(yè)學生可以開設采茶舞蹈課程和采茶曲牌課程,非音樂專業(yè)學生開設采茶綜合課程,各專業(yè)學生不同程度地了解采茶,掌握采茶,運用采茶。通過學習贛南采茶戲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接受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教育,賦予采茶嶄新的內涵。
如贛南教育學院基礎教育部組織學生學習了跳采茶操和唱采茶曲牌,并在校運會上進行了采茶操比賽,讓運動會更添光彩。在學期末時以班級為單位還舉行了采茶歌比賽,使整個校園充滿了采茶戲的氛圍,學生們通過學習采茶戲,校園活躍了,學生的思想行為得到了轉變,不良風氣在慢慢減少,性格活躍開朗起來了,學習風氣大有轉變,態(tài)度端正起來了,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園里唱起了采茶歌,跳起來采茶舞,其樂融融,彰顯出和諧氣氛。這一切都說明在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戲是很有必要的。
在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戲,應注重“學”、“樂”并重,“傳”、“創(chuàng)”并舉,“根”、“枝”并茂。在傳承贛南采茶系的過程在以高師學生為對象,對贛南采茶戲做承前啟后的挖掘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學生寓教于樂,貼近德育、智育、美育融匯于其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大的提高。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戲,為我們贛南采茶戲遍布天下打下基礎,是弘揚贛南客家文化藝術,傳承“國粹”的一條途徑。在高師教育中傳承贛南采茶戲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贛南采茶戲劇作藝術概論》、《贛州地區(qū)戲曲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贛南采茶戲與校園》、《贛南采茶戲:客家一枝花》等。
作者簡介:溫衛(wèi)玲(1974-),女,江西石城人,贛南教育學院音樂系講師,本科,主要從事音樂舞蹈教學與研究。
謝莉(1975-),女,江西贛州人,贛南教育學院音樂系講師,本科,主要從事音樂舞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