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旭
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的人,當然都喜歡別人稱贊自己的國家,中國人也不例外。有時候,中國人期望西方贊美的心理還特別明顯,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對華的偏見時,往往就會顯得激憤。筆者認為,我們目前需要做的,是要重新調整中國的歷史參照坐標系,建立一個長遠、平實、客觀的基準底線,并在此基礎上,冷靜地調整自己民族的整體心態(tài)。
首先,跨文化之間的誤解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常態(tài)性交互關系。改變一個國家國民對于另外一國的認知,不可能在一代人之內完成。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中國完成了西方五到十代人走過的路程,希圖別人能夠“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來個360度的思維轉彎,要求未免太高了。
其次,我們很多人的憤懣不平,其實源于對西方人、西方社會的整體理性、公正性和客觀性的估計過高。中國知識界對于西方社會“公平公正”的期待,甚至超過了自身的“理性極限”。有些評論者將中國人的這種心態(tài),歸結為中國知識界的“思維殖民地化”傾向。話說得雖然有點難聽,但也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舉個也許不太恰當?shù)睦樱杭幢阒袊贸鲥X來,供全體法國人來個“新中國豪華游”;可以想像,雖然來中國的所見所聞會“雷”倒一大批法國人,但其回國后的“游后感”,仍會讓許多中國人不舒服。否定自己,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這一種品質,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難道我們自己就從來沒有固執(zhí)、可笑地誤解、曲解別人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沒有必要動輒“不高興”了。
再則,從戰(zhàn)略利益上講,最安全的策略應當不是讓朋友高估自己的實力,而是讓潛在的對手低估自己的實力。即使西方對華一味贊美恭維,也解決不了中國面臨的多重實際問題;同理,其出于各種心理而散布的陰暗詆毀之語,也傷害不到中國健康積極發(fā)展的根本。為博得喝彩而降低身段,束縛手腳,就得不償失,舍本逐末了。
其實,我們民族在整體上有如此急切的緊迫感,以及隨之而來的那種失落和不平衡感,還是有一些“炫富心理”的影子在作怪。與其為那些不能管控的事務煩惱,不如切實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
從國民心態(tài)上看,過去十多年,諸如《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等書籍一出再出,中國常帶有一種青春期的躁動感、未被認可的焦灼感和失落感。這種情緒,要是屬于年輕人的發(fā)泄,還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民族的共同情緒,則太過外露、失控和授人于柄了。
有骨氣氣節(jié)可以,但不能招搖浮躁。西諺有云,在一群人中最安靜的那個人,往往就是最有實力的人。同樣,一個動輒躁動、希望人家贊美的民族,不僅不是一個成熟的民族,也不能算是一個強大的民族。
總之,中國的成功不在于找對了模式,而在于找到了自信。以中國之大,文明之久,本來就無所謂模式可言;中國往哪里走,哪里就是人類發(fā)展的一個方向。相信自身文化底蘊的深厚,相信中國思想智慧的競爭力本身,才是中國成功的法門,才會達到孔子津津樂道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高級境界?!?/p>
(作者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學院教授。)
吳 旭
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的人,當然都喜歡別人稱贊自己的國家,中國人也不例外。有時候,中國人期望西方贊美的心理還特別明顯,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對華的偏見時,往往就會顯得激憤。筆者認為,我們目前需要做的,是要重新調整中國的歷史參照坐標系,建立一個長遠、平實、客觀的基準底線,并在此基礎上,冷靜地調整自己民族的整體心態(tài)。
首先,跨文化之間的誤解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常態(tài)性交互關系。改變一個國家國民對于另外一國的認知,不可能在一代人之內完成。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中國完成了西方五到十代人走過的路程,希圖別人能夠“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來個360度的思維轉彎,要求未免太高了。
其次,我們很多人的憤懣不平,其實源于對西方人、西方社會的整體理性、公正性和客觀性的估計過高。中國知識界對于西方社會“公平公正”的期待,甚至超過了自身的“理性極限”。有些評論者將中國人的這種心態(tài),歸結為中國知識界的“思維殖民地化”傾向。話說得雖然有點難聽,但也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舉個也許不太恰當?shù)睦樱杭幢阒袊贸鲥X來,供全體法國人來個“新中國豪華游”;可以想像,雖然來中國的所見所聞會“雷”倒一大批法國人,但其回國后的“游后感”,仍會讓許多中國人不舒服。否定自己,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這一種品質,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難道我們自己就從來沒有固執(zhí)、可笑地誤解、曲解別人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沒有必要動輒“不高興”了。
再則,從戰(zhàn)略利益上講,最安全的策略應當不是讓朋友高估自己的實力,而是讓潛在的對手低估自己的實力。即使西方對華一味贊美恭維,也解決不了中國面臨的多重實際問題;同理,其出于各種心理而散布的陰暗詆毀之語,也傷害不到中國健康積極發(fā)展的根本。為博得喝彩而降低身段,束縛手腳,就得不償失,舍本逐末了。
其實,我們民族在整體上有如此急切的緊迫感,以及隨之而來的那種失落和不平衡感,還是有一些“炫富心理”的影子在作怪。與其為那些不能管控的事務煩惱,不如切實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
從國民心態(tài)上看,過去十多年,諸如《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等書籍一出再出,中國常帶有一種青春期的躁動感、未被認可的焦灼感和失落感。這種情緒,要是屬于年輕人的發(fā)泄,還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民族的共同情緒,則太過外露、失控和授人于柄了。
有骨氣氣節(jié)可以,但不能招搖浮躁。西諺有云,在一群人中最安靜的那個人,往往就是最有實力的人。同樣,一個動輒躁動、希望人家贊美的民族,不僅不是一個成熟的民族,也不能算是一個強大的民族。
總之,中國的成功不在于找對了模式,而在于找到了自信。以中國之大,文明之久,本來就無所謂模式可言;中國往哪里走,哪里就是人類發(fā)展的一個方向。相信自身文化底蘊的深厚,相信中國思想智慧的競爭力本身,才是中國成功的法門,才會達到孔子津津樂道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高級境界。▲
(作者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