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偉
導語:
民歌唱得好:“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蔽逶鲁跷澹俏覈鴤鹘y(tǒng)的端午節(jié),也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這一天人們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拋粽子,賽龍舟,以歌當哭,是華夏兒女永遠的思念;插菖蒲,燒茱萸,以求平安,是普通百姓美好的祝愿。
選文1
母親的粽子
趙青新
端午節(jié)又快到了,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端午節(jié)回家時的情景。
去年的端午節(jié)前夕,我抽空回了一趟老家,幫母親收麥栽秧。由于工作繁忙,好久沒回家了,那次見面,猛然覺得母親又見老了許多,心中一陣酸楚。飯桌上看見母親抖著筷子,三番兩次夾不住一片菜葉,我更是愧疚,原來母親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我這做兒子的居然不曉得。我唯有趁著在家的日子,多做些農(nóng)活,幫母親減輕負擔。
轉(zhuǎn)眼間,假期就要結束了。我對母親說:“媽,明兒我要回去了。您以后干活悠著點,等我回來做?!蹦赣H說:“哪能等你來做,你工作多忙呀,回家一趟也不容易?!鳖D一頓,母親期期艾艾地開口:“不能在家多住幾天嗎?等過了端午節(jié)再走?”我眼角一酸,趕緊打斷母親:“媽,不能呀!上班哪能隨便請假?”母親無語。
第二天,我早早就醒了,聞到了房間里一股粽葉的清香。起身去尋,廚房里透出微黃的燈光。推門,見母親正在灶前忙碌著??匆娢?,母親笑一笑,說:“新,媽昨夜包了幾個粽子,你帶一些回城去。鍋里的這幾個,我煮好了,你等會兒吃了再走?!笨粗赣H布滿血絲的雙眼,我心里熱熱的,嘴里卻一個勁地埋怨母親:“媽,這粽子又不是什么稀罕物,城里多得很,再說您手又不好,您……”母親連忙打斷了我的話:“我知道,可是城里的粽子哪里有媽親手包的好吃,那餡料也不知道新不新鮮……”我嗓子眼發(fā)緊,只好坐下來,拿一個粽子,低頭去剝。
正吃著粽子,母親拎來了一個蛇皮口袋。母親解開袋子,絮絮叨叨地交代我:“這里面有三種粽子。媽給分成了三個小口袋,媽不會寫字,又怕你到時候弄混了,媽在每個袋子里都另外裝了一個小紙包。那個放了片咸肉的,是肉粽子,孫子愛吃;大紅棗的,媳婦吃了可以補血氣;你胃不好,不要吃太黏的東西,我給你包的是摻雜了粳米的粽子,紙包里就擱了幾粒米……”
聽著母親絮叨的囑托,接過沉重的蛇皮袋子,我的眼眶濕潤了。
(選自《長河晨刊》)
美文點讀:
這是一篇極有特色的母愛贊歌,雖說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語,但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古今中外描寫母親的文章可謂是燦若群星,但這篇文章卻因獨特的風格和濃濃的親情而別具一格。作者以促膝閑談般的口吻慢慢引導你進入文章,讀后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并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天然去雕飾,濃情出淡語”的藝術魅力吧!
閱讀思考:
1.文中寫“飯桌上看見母親抖著筷子,三番兩次夾不住一片菜葉”的作用是什么?
2.“母親期期艾艾地開口:‘不能在家多住幾天嗎?等過了端午節(jié)再走?”的原因是因為農(nóng)活還沒做完嗎?請簡要分析。
3.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請說說文中的哪些語句讓你最感動,并說明原因。
選文2
又是粽子飄香時
葉安然
往昔,當江南的黃梅細雨與大地纏纏綿綿難舍難分的時候,端午就這樣不知不覺走進了千家萬戶。驟然間,城市農(nóng)村,大街小巷,都氤氳著粽葉清香。
我們家境貧困,母親為了省錢,總是天不亮就到長江邊上去打粽葉,然后帶著一身泥水趕回家把它們一一曬干。等到端午節(jié)的前夜,母親吃完晚飯便早早地把打來的粽葉煮熟、浸潤,再撈起早已浸好的糯米,放入幾把家里剩下的紅豆,這樣經(jīng)過母親一雙巧手的擺弄,一只只精致玲瓏的粽子就這樣靜靜地躺在了鍋里。
母親煮粽子從來都在夜間進行,母親說煮熟一鍋粽子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而白天對于她來說永遠是短暫寶貴的。于是,常常在端午節(jié)的前夜,母親獨自一個人在廚房里忙碌著。等到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屋子里已是彌漫著一股濃濃的粽香味,而這股香味讓我們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就迫不及待地奔進廚房,狼吞虎咽地掃蕩著剛剛煮熟而香氣四溢的粽子。有時候,母親為了給我們一個驚喜,還會在鍋中放入兩個家里好不容易省下的鴨蛋??粗鼈儫釟怛v騰地躺在碧綠的粽子間,我和弟弟興奮得又是蹦又是跳,不用說,它是我們唇齒間最最美味的早餐了。
后來,我們的生活漸漸好了些,過端午節(jié)時,母親便舍下了紅豆,特意到商場里買來了蜜棗。于是,當我們咬開粽子時,涌入口中的不僅僅是滿口的清香味,還有一股甜甜的蜜棗汁,讓我們的胃口又大增了不少??粗覀円桓笨耧L掃落葉的模樣,母親總慈愛地站在我們的身后,不斷提醒著我們吃慢點,怕一下子噎著了我們。
我是愛吃粽子的,所以每當母親包粽子時我總愛蹲在一旁仔細觀察。有一次趁母親有事走開時,我照著母親的動作試著包了一只,沒想到也同樣玲瓏可愛。當母親看到我包的粽子時,她竟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從此每當端午節(jié)這天,村上議論最多的就是葉家的丫頭好聰明,這么小就學會包粽子了。而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更是分外甜蜜。
后來,我們都工作了,成了家,過端午節(jié)時也不用自己動手,就能在商場里買到各式各樣的粽子。但母親總是對此嗤之以鼻,她把商場里的那些粽子稱作繡花枕頭,中看不中吃,遠不如她包的新鮮有韌勁。所以每當端午時,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去長江邊上打粽葉,給我們包粽子,然后,煮好了大老遠地給我們捎來。
今年,還沒到端午節(jié),母親就早早給我打來電話,說不要買粽子了,她已經(jīng)買好了咸肉和蜜棗,準備給我們包咸肉粽和蜜棗粽,還說她腌漬了一些鴨蛋,會和粽子一起煮著給我?guī)怼?/p>
母親的話似乎還在耳邊縈繞,而此刻,一大包還帶著余溫的粽子卻已經(jīng)放到了我家的桌子上,呼吸著滿屋子的粽香味,我仍像小時候一樣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香香地嚼著?;腥婚g,我仿佛感覺到母親此時正微笑地站在我的身后,慈愛地注視著我,我的心頭不禁一熱,眼淚霎時涌出了眼眶。
(選自《江陰日報》,有刪改)
美文點讀:
母親的慈祥,母親的大愛在這篇回憶性的散文中又一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這篇文章以不同時期所吃的粽子為明線,以生活水平的悄然變化為暗線,為我們展示了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疼愛。一個小小的粽子,它是濃濃親情的體現(xiàn),是母親大愛的見證!
閱讀思考:
1.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分別寫了母親天不亮就到長江邊上去打粽葉,請說說這兩次打粽葉的原因是否一樣?
2.“看著我們一副狂風掃落葉的模樣,母親總慈愛地站在我們的身后”,請聯(lián)系全文,發(fā)揮想象,說說母親此時有怎樣的心理活動。
3.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說“我的心頭不禁一熱,有一種東西霎時涌出了眼眶”,請說說是一種什么東西涌出了眼眶?作者為什么會這樣?
選文3
粽子情結
尤今
每當燕子輕盈地剪開冬的帷幕之后,我們便開始期盼著那細長的葦葉兒快快地生長。
每當布谷鳥快樂地站在枝頭歡唱時,我們便開始在外婆的組織下進行一項快樂的勞動——采蘆葦葉。
每年的端午節(jié),是住在吳灘的外婆的大忙季節(jié)。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她就開始煮粽葉,淘糯米,切咸肉,剝蠶豆,買葡萄干,揀蜜棗。午飯后,外婆就開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時分,桌上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樣高的粽子。外婆包出來的粽子特別漂亮,每一個都是那樣清秀,就像她那靈巧的雙手。
天剛上黑影兒,她便抱回早已準備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鍋里煮,徹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徹夜不眠,守在旁邊,不斷往火堆里添柴,往大鍋里加水。垂在耳邊的花白的鬢發(fā),因汗?jié)裢?,火光一照,亮晶晶的,閃動著慈愛的光輝。
而那一刻,鍋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藝術品”。她臉上那股專注而執(zhí)著的神情,讓我想起了在地頭守望的農(nóng)人。
當我們從漸濃的粽子的香味中醒來時,天已經(jīng)泛魚肚白了,而粽子還在鍋里翻滾著。
外婆用濕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憊一股腦兒地一次又一次地抹去后,繼續(xù)著她的守望。
粽子嘶叫了足足十個小時后,終于噴出了異香。
把粽子從鍋內(nèi)提出來,擺晾,然后,平均地分成幾份,擱進竹籃里,外婆整天整夜的勞動就成了我們的“戰(zhàn)利品”。提著沉甸甸的粽子回家,一路上,我們就成了最驕傲的“天鵝”,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絲絲縷縷地灑滿了鄉(xiāng)間的小路。
外婆的粽子有一種獨特之處——糯米粒粒分明、絕不黏口。食畢,余香猶存,回味悠長。別人學她,總學不成。
別人問她秘訣,她說:“我的糯米從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讓它自然熟,自然香?!?/p>
其實,外婆的粽子的獨特之處在于:別人沒有她的兩項特殊的“材料”:耐心與愛心。
(選自《阜陽日報》)
美文點讀:
這篇文章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外婆形象。作者用白描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外婆從采蘆葦葉開始,到開始煮,再到天泛魚肚白,粽子還在鍋里翻滾,從側面表現(xiàn)了外婆的勤勞。而文中粽子在外婆的眼里是“藝術品”,讀到這里,讓我們突然明白到帶有了愛的東西,便有了它獨特的風采!
閱讀思考:
1.讀了全文之后,請說說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
2.“鍋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藝術品”一句中,“藝術品”的引號起什么作用?
3.“粽子嘶叫了足足十個小時后,終于噴出了異香”一句中“嘶叫”“噴出”這兩個詞有什么妙處,請對此略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