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營 馬慧勇
摘要社會轉型時期,對政治系統(tǒng)來說,政治溝通是它賴以存在、得以運行的基本前提和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對政治系統(tǒng)的作用就像神經之于生命有機體。轉型時期的政治文化是一個由各種因素、部分、內容所構成的復雜體系。政府要源源不斷地從中國民眾那里得到認同與理解,必須要保持通暢的政治溝通渠道,以保持政府的政治權威。
關鍵詞社會轉型政治溝通機制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
1 政治溝通機制的內涵
政治溝通是賦予政治過程以結構和意義之信息和情報的流動。政治溝通機制是政治溝通在政治系統(tǒng)的正常有效運行中必備的各構成要素的相互聯(lián)結的方式和運行方式。在這里,政治溝通機制至少包含三層涵義:一是政治溝通機制在政治系統(tǒng)的正常有效運轉中發(fā)揮作用;二是政治溝通機制的預期功能釋放的前提是有其必備的部件和要素;三是構成政治溝通機制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一定的方式聯(lián)結、運轉,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功能。
2 轉型時期的政治溝通有助于實現充分的政治文化整合
轉型時期的政治文化是一個由各種因素、部分、內容所構成的復雜體系,同時也是通過政治溝通在社會大眾心理所形成的一種政治心理積淀。其體系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有:政治認知、政治評價、政治選擇等。轉型社會的國家一定要增強政治文化的凝聚力,一定要在溝通、整合方面下功夫,用現代信息去刺激人們對更多信息的渴求,把人們從地域型、依附型的政治文化中解放出來,融入到參與型的政治文化中,將人們的現有動能和潛能釋放出來。在我們這樣一個超大社會中,由于傳統(tǒng)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思維定勢的存在,加之激烈的國際競爭環(huán)境以及變革規(guī)模的龐大性和時間的緊迫性,決定了政治溝通在社會轉型階段的功效性、緊迫性、不可替代性。因為通過溝通,我們可以形成很多積極的觀點與政治文化共識。沒有一致的政治文化共識,就不可能有轉型時期政治系統(tǒng)的有序化運轉。然而,達成政治文化共識也非易事,除了面臨著“左”的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和右的思潮干擾外,還有來自各種政治次文化的挑戰(zhàn),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即“人文精神失落”現象、“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等等。能否對基本的政治核心價值取得一致性的認識和態(tài)度,依賴于政治文化的統(tǒng)攝能力,而政治文化的統(tǒng)攝能力卻依賴于轉型時期政治溝通的成敗。
3 轉型時期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的主要問題分析
3.1 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輸入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輸入出現分散的個體的政治資訊輸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的團體性政治資訊輸入主體的短缺,這種短缺一方面是量上的,也即范圍和廣度不夠,并沒有出現涵蓋大部分利益群體的組織;另一方面,在質上,現存的社團組織的預期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釋放,至多只是一種部分的釋放。再次,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輸入者的溝通行為的制度保障和規(guī)范的“空場”,這不僅導致整個社會成員的“非制度化生存”,也即“人們賴以生存的制度環(huán)境缺少確定性,在遭遇某種需要解決的問題或情況的時候,不是依據明確而穩(wěn)定的制度安排來解決,而是依靠一次次的具體博弈。而結果則取決于每一次具體博弈的結果”。那部分在資源的占有和支配上處于有利地位的群體,這種群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依靠我國長期以來的支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人情、關系、面子”三大法寶,他們可以獲得便利的與權力精英接觸并向后者直接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的機會,這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憑借這種資源的優(yōu)勢,他們的利益訴求得以兌現的成功率大大地提高了。
3.2 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傳輸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有效政治資訊傳輸渠道的多寡,一般可以把政治溝通機制分為單渠道政治資訊傳輸機制和多渠道政治資訊傳輸機制(當然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混合型政治資訊傳輸渠道)。很顯然,前者往往導致政治溝通的信道“負荷”過重,從而引起政治資訊傳輸過程中“噪聲”過多,扭曲嚴重,失真度高,最終導致溝通的效率低下,而多渠道的政治溝通的信道,雖然正如阿普特等人的研究曾表明的那樣,“在緊急時刻,這種多渠道會使被歪曲了的政治資訊更加失實,而不是使它們得到糾正”,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在一般情況下,它可以分散和疏緩政治資訊大量輸入對政治系統(tǒng)的壓力,也可以減輕信道的“負荷”,提高溝通的效率,催生溝通的預期功能“在場”。尤其是一個轉型社會,這種渠道更顯必須和重要。而我國雖然單渠道的政治資訊傳輸機制已經有所改變,并處于一種介于多渠道的政治資訊傳輸機制之間的混合型政治資訊傳輸機制,然而,在這種機制中,“雖然存在著許多的溝通干系,但唯有一個溝通干系對國家的決策具有決定性意義,其他溝通干系都從屬于它”,這個決定性的干系就是共產黨的政治資訊傳輸系統(tǒng),很顯然,它極容易造成“政治資訊對流嚴重不足,政治資訊在傳送過程中噪聲多,損失重,失真大,靈敏度低,正負反饋調節(jié)嚴重失衡”。不難看出,這種渠道特征,是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當前的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摩擦叢生、矛盾累積的現實訴求的。
3.3 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接收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接收主體本身的政治資訊處理的能力較低。當然,這里的能力也只是相對意義上的,它當然主要取決于政治資訊接收主體本身結構的優(yōu)化,但所接收到的政治資訊的清晰程度、復雜程度以及常規(guī)性與否也對它的能力高低產生一定影響。此外,政治資訊接收主體所處的政治溝通機制的信道的多寡與否以及通暢與否也存在相當明確的正相關關系,這在我們的下一層面將要詳盡論述的。這樣,在我們看來,“一個組織在一定時期內處理政治資訊的能力是有限的”,它們不可能對每一條政治資訊都進行加工處理并進行一定的政策選擇和輸出,所以“接收者通常是有選擇地理解、解釋和記憶政治資訊”,也即有意無意漏掉某些政治資訊,“要不然就會在情報流程中出現嚴重的時間滯差”,進而導致政治溝通的政治資訊輸入效能缺損。然而,我國的政治溝通機制的政治資訊接收者在這方面卻面臨這樣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政治資訊接收主體在本身的結構方面缺乏嚴密的、科學的、技術性的、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我們的政治資訊接收主體的制度性規(guī)定與現實的政治運行中的巨大斷裂導致預期功能的弱化乃至虛無。
4 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政治溝通機制的構建
4.1 建立獨立的政治溝通中介組織,構建多元化溝通機制
在現代社會,有序、高效的政治溝通一般都是通過組織來實現的,獨立的政治溝通組織將各種分散的社會利益群體組織起來進行制度化的利益表達。
“民意,又稱輿論,通常隱指公眾綜合之意見。而公眾的結合隨政治社會問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民意乃指不同公眾對某一時間內特定問題形成的看法?!痹诂F代社會,民智的提高和大眾傳播媒介的廣泛普及,使得他們自身私人領域之外,又與之密切相關的公共領域,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領域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交換自己的社會政治價值觀。現代政府也無時不在關注著民意,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手段來了解民意,爭取民意支持。目前世界有許多國家都設有專職的民意測驗機構,有的是政府設立的官方機構,有的是媒體附設的,有的是大學附設的,更有不少是商業(yè)性的。這些民意測驗機構主要的作用和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開展民調,為領導機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二是為政府改善服務職能,提供民意檢驗。三是反映老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然而,我國目前的民意測驗機構仍未形成網絡系統(tǒng)。一些全國性的民意測驗機構各自為戰(zhàn),不能形成政治資訊互享。一些專門性的民意測驗機構則正面臨著人手不足,資金匱乏的困擾。民意測驗機構是溝通政府與基層民眾的橋梁,它的興衰存亡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建立起政治溝通多元化網絡體系。
4.2 規(guī)范現有的政治溝通渠道,提高利用率
政治溝通的基本內容是政治資訊的傳送,政治資訊在政治體系內外不停地進行交換與運動,它得以傳輸的載體就是通常所說的政治資訊渠道。政治資訊渠道制度化程度直接影響到國家與社會的溝通質量。改善我國現有的溝通管道的著眼點應當是提高這些管道傳送政治資訊的能力。目前我國政治溝通渠道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溝通渠道的扭曲,二是溝通渠道的利用率不高。我國現有的一些政治溝通管道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扭曲現象。會議作為正式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應該在政府過程中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而現況卻是有些領導干部借開會之際游覽風景名勝,甚至不惜用公款“參觀考察”之名出國觀光。如何嚴肅會風會紀,改變行政機關文山會海的現象,不僅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疏通政治溝通管道的當務之急;此外,尚有不少政治溝通管道被棄之不用或利用率很低。我國的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等在政治溝通方面的效能不是很高。新聞傳媒不僅應是黨與政府的“喉舌”,還應真正成為政治溝通體系與政治環(huán)境的紐帶。
4.3 加強政治溝通的法律保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社會已經逐步向著法治國家的目標發(fā)展。因此從長遠上看,要充分發(fā)揮政治溝通功能的長效機制需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就要提升政治溝通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對政治溝通暢通的法律體系,加強工作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建設,使政治溝通工作有章可循。竊以為,政治溝通的法律法規(guī)至少要在以下兩方面具有基本性的保障:一是對政府決策的追查,二是發(fā)揮政治溝通監(jiān)督功能。追查應包括要加強對政府決策的審計,建立問責制,對于各級政府盲目決策導致的嚴重后果要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員失職瀆職責任。2004年的“審計風暴”已經開始觸動了行政機關的神經,而目前正在推行的引咎辭職制度也是我們國家向法治國家發(fā)展的一個征兆。現在需要完善的就是把這種引咎辭職和問責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并不斷完善。對政府決策的審計不僅應包括經濟審計,還要進行效益審計,追查決策過程是否遵循科學規(guī)范的程序,因為大量的盲目決策正是因為溝通的不充分、政治資訊的堵塞引起的。追查制度的確立,無疑可以成為推動政治溝通科學化的原動力。
5 結語
社會轉型時期,建構和諧社會成為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嶄新理念,政治文明建設不搞“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而是建立以人民代表制度為核心,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政治溝通機制進行政治文明建設成為客觀現實。因此有必要對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溝通進行研究,為民主政治發(fā)展、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上支持。同時,也需要利用政治溝通對政治系統(tǒng)進行全方位的系統(tǒng)溝通疏導,按照一定的發(fā)展目標和價值取向對社會進行有效控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政治溝通在整個社會轉型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