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柳暗花明說哥窯

      2009-06-29 05:25:44
      文物天地 2009年1期
      關鍵詞:哥窯龍泉窯傳世

      李 剛

      “約定俗成”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以高度簡約凝練的名稱將歷史信息永久而穩(wěn)定地保存了下來,另一方面它又會把原本清晰可辨的事實變得模糊不清。所謂“哥窯”之名就是如此。

      “哥窯”之名源于哥哥洞窯

      元人孔齊的《靜齋至正直記》云:“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zhì)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p>

      研究表明,杭州鳳凰山燒制黑胎乳濁釉青瓷的元代窯場就是哥哥洞窯。該窯為了牟取高利,刻意不給仿官瓷器打上元代的烙印,并將作坊隱秘地建在遠離鬧市、叢林掩翳、人跡罕至的鳳凰山的半山腰之上,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不過,哥哥洞窯好景不長,元代晚期,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火幾度延及杭州,使窯場的生存面臨嚴重的威脅。至正十九年(1359)冬的那場兵燹對杭城經(jīng)濟的摧殘幾乎是毀滅性的,位于城內(nèi)的哥哥洞窯也絕不可能幸免于難。大劫過后,已至元末,當依戀舊業(yè)的蹩腳窯工重新點燃爐火時,“絕類古官窯”的情景已難再現(xiàn),成批燒出的與昔日“質(zhì)細”而“瑩潤”的粉青厚釉瓷器截然有別的胎粗釉劣、狀貌猥瑣的乳濁釉產(chǎn)品,宛似蕭瑟的秋風,唱響了哥哥洞窯的挽歌,也吹開了后世哥窯的序幕。

      “哥窯”之名源于哥哥洞窯?!鹅o齋至正直記》所載的哥哥洞窯,因傳抄時的脫漏,在同一條記載中被誤寫成“哥哥窯”。雖然只是少了一個“洞”字,卻使最初以小地名——“哥哥洞”命名的窯,成了后人不知其所在的“哥哥窯”。

      明人曹昭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編成的(《格古要論》中,沿用了“哥哥窯”之名,并對該窯產(chǎn)品記述道:“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焙茱@然,哥哥洞窯的產(chǎn)品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大類。第一類燒于元末以前,質(zhì)量較高,就是元人所說的“絕類古官窯”的優(yōu)質(zhì)青瓷。第二類即元末所燒的劣質(zhì)瓷器,它們在哥哥洞窯的遺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需要指出的是,《格古要論》在述及“哥哥窯”元末的劣質(zhì)產(chǎn)品時,用了“新燒”這一概念,這說明,哥哥洞窯的歷史曾在元末中斷過。而從哥哥洞窯遺址出土的晚期瓷片看,元末“新燒”的產(chǎn)品,形體笨拙,胎質(zhì)較粗,釉色普遍偏灰或泛黃,有的呈月白、米黃色,這表明,哥哥洞窯“絕類古官窯”的制瓷工藝隨著其歷史的短暫斷裂而湮沒了。造成哥哥洞窯技術斷層的正是至正十九年杭城所遭遇的那場空前浩劫。據(jù)元人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在這次災難中僅餓死的人就占全城人數(shù)的百分之六七十,有些人則紛紛投水自盡,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又有大半死于疾病。鑒此,可以認為哥哥洞窯的杰出窯匠死于這次滅頂之災或其在大難臨頭前聞風遠遁是導致優(yōu)秀制瓷傳統(tǒng)消失的主要原因。

      元末哥哥洞窯雖因得不到技術的支撐而無法再燒出瑩潤的粉青釉優(yōu)質(zhì)瓷器,然灰胎和黑胎、乳濁釉等特征仍在所燒瓷器中保留了下來,其中,月白和米黃色、釉面開片的產(chǎn)品,已類似所謂的“傳世哥窯”瓷器。這類瓷器的年代以往之所以均被籠統(tǒng)地定為宋,除了因其造型、胎色、片紋以及支燒工藝等與宋代官窯青瓷相像外,還與約定俗成的“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說法的誤導有關。從研究結(jié)果看,“宋代五大名窯”的提法是錯誤的?!肮兮x”和“哥窯”的年代均不早于元代中期。由于“哥”是“哥哥窯”的簡稱,而“哥哥”與“哥”沒有區(qū)別,所以明初以后“哥哥窯”被簡化為“哥窯”。根據(jù)哥哥洞窯的晚期遺物及哥窯之名的演變情況分析,“傳世哥窯”瓷器的燒制年代不會早于元末。

      “傳世哥窯”的問題

      海內(nèi)外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品種有貫耳瓶、貫耳壺、長頸瓶、簋、盤、碗、套盤、洗、花盆、香爐等。這些瓷器胎釉的共同特點是:胎呈灰色或黑色,胎體較厚,制坯不精;釉層豐腴而不透明,多呈月白或米黃色,釉面有大小不等的片紋,均著色。其年代晚于元末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元代晚期殃及杭城的戰(zhàn)亂已使哥哥洞窯漸顯頹勢,至正十九年的那場戰(zhàn)火徹底摧毀了哥哥洞窯的基礎,當“元末新燒”時,盡管“古官窯”青瓷的審美價值依然如故,但燒制粉青釉或天青釉的關鍵的工藝卻無法恢復,因而窯工只能懷著遺憾焙燒另類的灰胎、黑胎乳濁釉瓷器,它們成了“傳世哥窯”瓷器的鼻祖。

      其二,“新燒”之前的哥哥洞窯,只追求“古官窯”粉青釉、天青釉的類玉的審美效果,絕未將開片視為一種美,而“傳世哥窯”瓷器釉面被弄成“金絲鐵線”狀的片紋,已成為一種裝飾,這種審美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從《格古要論》的記載看,“傳世哥窯”瓷器的成熟期或日定型期應在《格古要論》成書之后。

      其三,與哥哥洞窯晚期制品相比,“傳世哥窯”瓷器仍舊保留了相同的焙燒工藝,不過,“傳世哥窯”瓷器的套燒現(xiàn)象較為普遍,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方形花盆,內(nèi)底有5個支釘痕,另一件四曲花盆的內(nèi)底也有5個支釘痕;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五足香爐,內(nèi)底有6個支釘痕。這種充分利用空間、降低成本的做法表明,

      “傳世哥窯”瓷器的生產(chǎn)具有更強的商業(yè)性。

      其四,“傳世哥窯”瓷器雖多仿古,卻亦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貫耳瓶的造型與上海青浦元代晚期任氏墓出土的黑胎青釉貫耳瓶酷似;花口洗的形制及支燒方法跟元代晚期哥哥洞窯的黑胎青釉洗逼肖;瓜棱瓶、四曲花盆、五足香爐、五曲套盤等皆為新出現(xiàn)的品種,元末至明代世人的審美理念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明晰的印跡。

      今人使用“傳世哥窯”這個不確切的名稱,與上述瓷器的窯口尚未找到有關。哥哥洞窯遺址的發(fā)現(xiàn),雖然揭示了哥窯瓷器及哥窯之名的源頭,卻沒有最后解決“傳世哥窯”的問題,這是因為哥哥洞窯遺存的晚期產(chǎn)品的殘片,還不能與“傳世哥窯”瓷器的狀況完全吻合。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箋》和王士性的《廣志繹》的有關哥窯在杭州鳳凰山下的記載,可以印證哥哥洞窯之所在。至于哥哥洞窯附近是否埋藏著明代哥窯的遺址,尚需將來作進一步的探尋。倘若明代哥窯不設于杭州鳳凰山一帶,那必定是遷往他處了,傳世的哥窯瓷器就是哥窯遺址客觀存在的標志。

      龍泉境內(nèi)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哥窯”

      在被明朝廷籍沒的太子太師嚴嵩及其子工部左侍郎嚴世蕃的財產(chǎn)中,據(jù)抄錄其財產(chǎn)清單的《天水冰山錄》云,有“哥、柴窯碎磁杯、盤一十三個,內(nèi)一個鑲金邊,哥窯碎磁桃杯一只,柴窯碎磁盆五個,柴窯碎磁碗二個,哥窯碎磁瓶二個,哥窯碎磁筆筒一個,彩漆碎磁壺一把”。所謂“碎”就是指釉面開片,“磁”通“瓷”,“柴窯”當為某青瓷窯口的代名詞。從這條記載看,明中期哥窯的生產(chǎn)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其制品深受世人的喜愛。

      因哥窯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

      響,故出現(xiàn)了爭奪哥窯產(chǎn)地的荒唐之事。嘉靖年間,陸深在《春雨堂隨筆》中首先將哥窯與龍泉窯扯上了關系,該書云:“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p>

      嘉靖四十年(1561)編成的《浙江通志》則寫道:“龍泉……縣南七十里日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yè)。相傳舊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日哥窯,弟日生二窯。”

      嘉靖四十五年(1566),郎瑛在《七修類稿續(xù)稿》中對“哥窯”作了這樣的敘述:“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文,號日百圾破。龍泉窯至今溫、處人稱為章窯?!?/p>

      若將上面三條記載加以比較,便可發(fā)現(xiàn)疑竇。在《春雨堂隨筆》的記載中,章氏兄弟為“宋時”人;生二所燒青瓷的價值,高于“哥窯”產(chǎn)品,屬“官窯之類”;“哥窯”的定名,是由于“生一所陶者色淡”,而不是因生一為哥哥的緣故?!墩憬ㄖ尽返挠浭?,簡約而含糊,既“未詳”章氏兄弟為“何時人”,又不提起“哥窯”與“生二窯”產(chǎn)品的特征,還把“兄”與“哥窯”聯(lián)系了起來?!镀咝揞惛謇m(xù)稿》的文字雖比《春雨堂隨筆》和《浙江通志》詳細得多,但在內(nèi)容上卻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宋時”寫成了“南宋時”;“主琉田窯”變成了“各主一窯”;“生二窯”改成了“龍泉窯”;生一掌燒的窯之所以稱作“哥窯”,不是由于所燒青瓷的釉色淡,而是因生一為兄之故。

      以上三部在嘉靖四十五年前短短的數(shù)十年間編撰成的書籍對“哥窯”描述的這種差異,反映出這些筆錄沒有紀實性,倒有明顯的臆測和杜撰的成分。

      洪武二十一年(1388)成書的《格古要論》的“古龍泉窯”條中,只字未提“哥窯”;《新增格古要論》的“古龍泉窯”條中,文字有所增加,說法也具差別,然仍不見“哥窯”的一鱗半爪;在弘治七年(1494)完稿的《菽園雜記》所轉(zhuǎn)載的《龍泉縣志》關于龍泉窯的詳細記載中,也絲毫不見章氏兄弟的蹤影。

      考古資料證明,龍泉窯的中心產(chǎn)地——琉華山下的琉田(今大窯),既沒有專燒開片青瓷的南宋窯場,又不出產(chǎn)哥窯那類施米黃或月白釉、有“金絲鐵線”片紋的瓷器。

      由此可見,龍泉境內(nèi)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哥窯”。

      據(jù)刊于明崇禎十年(1637)的(《天工開物》記載,龍泉“哥窯”之名當為“古董行”附會而成。明代中晚期人們?yōu)楹我鲞@種移花接木的事呢?原因有三個:其一,南宋龍泉窯黑胎瓷的釉面特征與哥哥洞窯早、中期的產(chǎn)品非常相似,這類瓷器流傳到明代,世人已難辨彼此,故只得以“哥窯”稱之。其二,至明代中晚期,哥哥洞窯“絕類古官窯”的青瓷已停燒150多年,而曾燒制過黑胎開片青瓷的龍泉窯尚在生產(chǎn)乳濁釉青瓷,這便引導人們朝浙南山區(qū)追本溯源。其三,元末以后的哥哥洞窯和由它發(fā)展而來的窯場所燒造的月白、米黃色乳濁釉開片器物,盡管在明代被統(tǒng)稱為哥窯瓷器,但這些瓷器的外觀特征與南宋的龍泉窯和元末以前的哥哥洞窯的黑胎粉青瓷器截然不同,于是,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哥窯”這頂桂冠戴到了龍泉窯頭上。時至今日,理應徹底擯棄龍泉“哥窯”這一雖神奇動聽卻子虛烏有的編造的故事,而不能再以訛傳訛、貽誤今人和后人了。

      清人藍浦的《景德鎮(zhèn)陶錄》記載:“哥器,鎮(zhèn)無專仿者,惟碎器戶兼造。遂充稱哥窯戶。以前戶能辨本原,今仿哥者只照式仿造,究不知哥何由稱矣?!边@說明,明代哥窯消亡后,世人很快就忘卻了它的由來。而在景德鎮(zhèn)窯的仿哥產(chǎn)品中,這種布滿“金絲鐵線”的瓷器也“脫胎換骨”了——原來的灰胎、黑胎通常被白胎所取代。為了做出“鐵足”和“紫口”,窯工便在器物的足底和口沿涂抹富含氧化鐵(Fe2O3)的泥漿,有的器物的外底還裝飾了支釘痕,這些弄巧成拙的做法反而使之在審美效果上拉大了與哥窯瓷器的距離。這正是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猜你喜歡
      哥窯龍泉窯傳世
      傳世書法
      老年教育(2023年8期)2023-08-23 03:05:32
      南宋官窯與龍泉哥窯瓷胎的對比分析
      陶瓷學報(2021年1期)2021-04-13 01:33:50
      哥窯青釉雙耳彝爐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34
      明刻《綠筠窩帖》及傳世拓本考
      哥窯“百圾碎”瓷器的研究與燒制探索
      傳世名畫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44
      傳世經(jīng)典——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藝術品鑒(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07
      安徽師范大學博物館藏佛道入物瓷塑
      文物春秋(2016年4期)2017-03-07 14:51:29
      哥窯瓷器攬勝
      紫禁城(2017年12期)2017-01-29 11:34:46
      工藝獨特的明代龍泉窯青瓷罐
      青州市| 襄城县| 湖州市| 博白县| 维西| 从江县| 宜兰市| 奎屯市| 舞阳县| 张家港市| 安国市| 磐石市| 八宿县| 神木县| 运城市| 遂溪县| 天峻县| 景泰县| 南江县| 莲花县| 岫岩| 丹东市| 彭阳县| 新昌县| 开封县| 洛扎县| 综艺| 新邵县| 交城县| 中山市| 黄浦区| 密云县| 获嘉县| 乐业县| 图木舒克市| 汪清县| 余干县| 那坡县| 靖西县| 竹溪县| 讷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