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戴維·沃爾什 姚 遠 姜 群
(美)戴維·沃爾什姚遠姜群譯
“不”,不僅是一個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種教養(yǎng)策略。家長通過說“不”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出諸如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遲滿足的能力和其他許多對成功至關重要的個性品質。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強烈需要、愿望和欲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否則他們就會被自己失控的情緒左右。孩子們需要得到處理問題的技巧和觀念,這種觀念只有通過恰當拒絕才能培養(yǎng)起來。而什么時候、如何對孩子說不就顯重要了?!度绾螌⒆诱f“不”》[(美)戴維·沃爾什著,姚遠、姜群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版]對家長們不無啟發(fā),特摘錄于下。
可以經常使用“不”嗎
不可以。過多使用反而會產生消極的作用,只會降低它的效用。把“不”當作你心里的行為分界線,而不是唯一的反應。適當地拒絕而非濫用“不”將很有效果。把這個詞保留到想引起孩子注意或面對一些重要的問題時。
除了拒絕,另一種做法是給孩子一個選擇,以把行為控制在你建立的邊界之內。比如當杰克問放學后他是否可以玩電腦游戲時,你可以說:“在你玩半個小時游戲之前必須做完作業(yè)、打完工。你是想在晚飯前玩呢還是晚飯后?”當15歲的艾妮絲想去文身,你可以說:“我知道文身現在很流行,不文還挺艱難,但你現在還是個高中生,不能匆忙地做出永久性決定。你可以先使用那種洗得掉的文身,或者一直等到18歲當你可以決定是否需要永久性文身時。”
盡量用積極的語言描述你希望孩子做的行為,特別是對年紀小的孩子,因為他們的語言發(fā)展還受限制,常常被消極的用語所困擾。因此,可以說“說出你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不準大喊大叫”??梢哉f“把食物吃進嘴巴”而不是“不準把食物扔掉”。
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表示不同意而用不著說“不”。肢體語言、語音語調以及“眼神”等等都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家長要做到:給孩子提供選擇;列出你最常說“不”的情景,然后試著找出其他方式來代替說出“不”;表明你知道孩子的感受,這樣即使答案是“不”也顯示你明白他們的感受。
孩子發(fā)脾氣時怎么辦
哭鬧和發(fā)脾氣都很正常,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很多家長害怕孩子發(fā)脾氣并盡可能地避免。但有時孩子需要感到沮喪或氣憤,因為他們得學會如何處理這些感受。發(fā)脾氣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但需要時間和耐心。當沮喪感超越了孩子的處理能力時他們便會發(fā)脾氣。隨著言語能力的發(fā)展,孩子可以利用的工具也越多。更重要的是,如果妥善處理孩子的發(fā)脾氣,就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應對恐懼心理,而且這些課程也有助于發(fā)展他們的內部情緒調節(jié)能力。
仔細觀察會有所幫助。找出孩子發(fā)脾氣的導火索有助于阻止一些大爆發(fā)。比如不要讓孩子做超過他耐心的任務或活動;重塑孩子的行為以消除他的沮喪感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說出你認為的孩子的感受:“等待很難熬對嗎?”如果孩子還是發(fā)脾氣了,安慰他幫助他走出沮喪。說出你認為孩子想說的:“因為媽媽現在不讓你吃蛋糕所以你很生氣。”如果孩子火氣特別大,抱住他對他說:“你現在火氣很大,爸爸會一直抱著你直到你冷靜下來?!北е⒆涌梢詭退刂谱∽约?。對另一些孩子不用抱,簡單地拍拍背,說些安慰的話效果會更好。只有通過不斷嘗試才能知道擁抱是合適的還是將事件弄得更糟。
對年紀大些的孩子發(fā)脾氣,很重要一點就是快速做出反應,不要讓火氣控制住家庭氣氛??梢哉f:“凱文,用言語來表達。當你冷靜下來后用言語來表達。我將和你談談?!遍_始倒計時:“五、四、三、二、一?!比绻斈銛档健耙弧保⒆舆€上著火,那他需要一段計時隔離,直到恢復控制為止。一旦他冷靜下來了,試著找出他發(fā)脾氣的原因。和孩子談談,他不會說時幫他用言語表達出來,然后和他一起解決問題,找出更好的處理方法。如果他生氣時違反了規(guī)矩,那就執(zhí)行相應的懲罰措施,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你打破了規(guī)則,所以你不能再玩了?!?/p>
對孩子發(fā)脾氣不要屈服,除非你想導致孩子更大的脾氣。如果你覺得孩子發(fā)脾氣只是想讓你改變主意,那么你可以選擇視而不見:“我很遺憾你選擇了發(fā)脾氣,但那并不會改變我的想法?!?/p>
要懂得發(fā)脾氣是正常的,不要試圖將嗓門提得比正在發(fā)脾氣的孩子還大,也不要向孩子的脾氣屈服。
孩子在公眾場合發(fā)脾氣如何處理
墨菲脾氣定律認為,孩子專挑你最不希望的時間和地點發(fā)脾氣。如果孩子在備受關注時發(fā)脾氣,或者在家長不愿意孩子吵鬧耍脾氣的地方,家長屈服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不要退讓。商店里孩子想買更多東西吵著要糖果條,別答應他,否則只會強化這樣的行為。
保持清醒不要生氣。如果你發(fā)火了孩子的脾氣很可能會更大??梢匀ツ车胤姜氉源糁詭椭潇o下來。如果這對孩子的平靜很必要那就不要擔心將孩子扔在一旁。當轉移到冷靜場所后,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傷心、餓或者累),但你必須冷靜下來并且說出想法,這樣我才可以和你談談。”如果你為了讓孩子平靜下來而答應請他好好吃一頓或者買其他東西,那么等于你在強化他下一次購物時繼續(xù)這樣表現。一旦安靜下來,認真聽他說并復述他的感受,讓他知道決定權在你手里并且你不會讓步。
不要威脅正在發(fā)脾氣的孩子,也不要奉承正在發(fā)脾氣的孩子。
什么時候適合與孩子協商
我們應該讓孩子愉快地和我們談話,即使他們有時不同意我們的說法。當孩子漸漸長大后更是如此。談判是與青少年相處的關鍵性工具。通過談判可以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信任,同時教會孩子尊敬和真誠。
11歲的布萊恩跑進了屋子:“爸爸,詹森的爸爸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去看棒球賽。他們有一張額外的票,這樣就不用花錢了。我可以去嗎?”
“這聽起來很有趣,但你昨天剛答應過要修剪草坪。你為什么不趕緊把該做的事做好了再去?”我回答他說。
“我來不及了,爸爸。他們15分鐘后出發(fā)。我可不可以明天再修草坪?”
“我們做個約定怎么樣,你明天修完草坪之后才可以去找朋友玩?”我問。
“行,我一定做到。我可以走了嗎?”
“當然可以。玩得高興些。別忘了把你的手套帶回來?!?/p>
布萊恩玩得很開心,第二天早上也把草坪給修剪好了。
只要孩子沒開始哭鬧或粗魯地說話,你都能和他討價還價。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命令孩子但也要尊重他。你還得提醒孩子兩件事:首先盡管你很愿意和他協商,但最后的決定權仍在你手上。第二有一些事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如果小孩或青少年不尊重你,別和他協商。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修改準則,不要頑固地維護。
孩子撒謊怎么辦
首先不要驚慌。孩子會撒謊,我們也會撒謊。莫利雷寫的著名法國喜劇《厭世者》,說的就是試圖做到100%誠實而帶來的荒謬
有趣的結果。老板問我們她的裙子好不好看時有誰會直言不諱呢?
孩子撒謊的原因和我們一樣:為了避免傷別人的心,為了被社會接納,為了逃避懲罰,夸大成就或者只是因為更容易更方便。
我并非建議寬恕不誠實的行為,而是想盡量地做到客觀。比如學前兒童會把想像與現實相混淆。如果你聽到四歲的孩子向他堂弟講述一次從未有過的冒險,無須為如何掐斷撒謊的苗頭而發(fā)愁。在觀眾面前,孩子總是夸大自己的才能。一般到了七八歲孩子就會停止這種謊言。不要把故意撒謊和講故事混為一談。只要讓孩子知道你清楚真相,他沒有必要夸大。
怎么對待故意撒謊應該取決于孩子的年齡和他撒謊的原因。孩子因為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為了逃避懲罰,讓父母高興或者說“是的,我理好床了”之類的話更簡便等等而撒謊。對這個年紀的孩子發(fā)火只會讓他感到恐懼。孩子愛幻想或對朋友吹??赡芤驗樗楦猩嫌幸恍┬枨鬀]有得到滿足。如果父母滿足了他的需求,吹牛自然也就消失了。
說出真相對于孩子是很重要的一課,特別當這很困難時。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相互信任,而謊言將破壞這種信任。
星期五晚上,15歲的亞歷克西斯參加了沒有大人陪同的聚會,她明白媽媽若知道了會很生氣,于是對自己的去向撒了謊。問及亞歷克西斯與朋友一塊看的電影怎么樣時,媽媽總感到什么地方不對,她表示懷疑。亞歷克西斯繼續(xù)撒謊,她懷有敵意并開始叫嚷她不敢相信媽媽竟然不信任她。這時,亞歷克西斯的媽媽應該說:“我知道你很失望,但如果你繼續(xù)大喊大叫我們就結束談話。作為你媽媽我會打電話給特蕾西的媽媽核實一下周五晚上她帶你去了哪里。當你恢復控制后我們再談。在那之前沒有任何特權?!眮啔v克西斯的媽媽堅持打電話很重要。作為家長她不用為這樣的行為道歉。如果發(fā)現亞歷克西斯撒謊了,就執(zhí)行違反規(guī)則和撒謊的后果。
早點告訴孩子,為了保護別人而撒謊只會讓情況更糟糕,結果也往往很悲慘。和孩子一起討論如果朋友的行為讓他擔心他可以告訴誰。如果家長幫助孩子甚至教唆孩子掩飾事實,后果更嚴重。
對孩子的謊言發(fā)火只會產生消極的效果。孩子會害怕你生氣而變得越來越虛偽。
要做到,理解“說謊”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如何變化。如果你感覺孩子在撒謊,順著你的直覺走。告訴孩子真誠對于你們的關系有多重要,任何試圖欺騙的行為都要承擔相應后果。
家長應該扮演老師的支持者嗎
當然是的。家長擁護孩子理所當然,但應該通過一種不損害老師的形式。如果你能接受老師和學校領導與你一樣都是為了孩子,情況會更好。我們的孩子需要看到更多的團結。
凱西,一名小學教師,最近告訴我一個故事。她四年級的學生雷切爾和她吵起來,因為雷切爾上課聽音樂,她沒收了隨聲聽。那天晚上凱西打電話給雷切爾的媽媽,她媽媽卻辯護說凱西沒有權力動孩子的任何東西。“你最好明天把隨聲聽還給雷切爾,不準挑她的不是。如果雷切爾明天空著手回家,我將給學校的一個董事會成員打電話?!彼趧P西做出反應之前便掛斷了電話。雷切爾繼續(xù)在課堂上搗亂。而每次校方試圖改正她的行為都被她媽媽給破壞了。
家長要做到,了解孩子的老師,和他們保持聯系;支持孩子的老師;有什么事可以私事下和老師談,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不要在和老師交流之前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