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皯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開其辭”。 強調(diào)的是教學中啟發(fā)、提問的時機與技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掌握一定的課堂提問技巧,可以增強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性,使課堂提問更富有成效。但是從大量的語文課堂日常提問的分析發(fā)現(xiàn),提問的功能發(fā)揮常常不足以實現(xiàn)提問的行為價值。究其原因,在提問的優(yōu)化設(shè)計上,教師研究不足。依據(jù)對文本所設(shè)計的提問千變?nèi)f化,如何從中發(fā)掘具有審美和創(chuàng)新特性的問題,則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筆者不揣鄙陋試對課堂提問作藝術(shù)化的探究。
一、層遞式提問
層遞式提問將幾個連貫性的問題由易到難依次提出,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chǔ),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層遞式設(shè)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①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②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學生的熱情高漲,答“變得快”、“反復無?!?、“蠢”、“好笑”等;③他雖變來變?nèi)?,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shè),可以不費勁地回答:“見風使舵”。④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
再看一個:魯迅的《藥》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忽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于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籃子?!苯處熆梢試@“這段描寫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這個中心問題,設(shè)置以下問題為思考的階梯:①這段文字是對夏四奶奶的什么進行描寫的?(神情描寫)②這是什么樣的神情?(羞愧的神情)③她為誰感到羞愧?(為死去的兒子)④她的兒子夏瑜是為革命而死的,應(yīng)該感到驕傲,她為什么羞愧?(不理解兒子的革命行動)⑤連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行動,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辛亥革命脫離群眾)。[1]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考能力加強、思考步步深入,積極性得到發(fā)揮。
有的課文本身就遵循由淺入深的認識順序,教學中不需要另加設(shè)計,也能前鋪后墊緊密相聯(lián)。有的文章則不然,表達含蓄,構(gòu)思獨特,峰回路轉(zhuǎn),難于理解。這就要求在導學過程中調(diào)整設(shè)問的序列,使學生明白構(gòu)思的巧妙處,疑難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二、總分式提問
孤立式提問是教師常常為解決某一單個問題而發(fā)問,學生不容易整體感知內(nèi)容,而總分式提問,將一個大問題分解為若干小問題,這些小問題本身互不直接牽連,而分別與大問題相扣合?;卮鹆酥T多小問題,再綜合探索大問題。其特點是“以大領(lǐng)小,從小到大?!本哂兴季S的發(fā)散性,更具藝術(shù)魅力。如《祝福》一文設(shè)計。
首先總的提出“魯迅先生是怎樣描寫祥林嫂的?”在這一總問題下又提出①“怎樣寫祥林嫂的衣著?每個時期的衣著有什么變化?”②“怎樣寫祥林嫂的眼睛?每個時期眼睛有什么變化?”③“祥林嫂的臉色表情如何?發(fā)生過哪些變化?”
這一些小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腦海里首先呈現(xiàn)關(guān)于祥林嫂的肖像,并由此進一步探索祥林嫂的內(nèi)心世界,把握魯迅筆下這一受封建禮教迫害的中國婦女典型的社會意義。
這種提問符合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規(guī)律,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課文內(nèi)容組成部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常能收到條理清晰、綱舉目張的教學效果。
三、曲問
曲問由錢夢龍老師首創(chuàng),它與直問相對。直問是“問在此而意在此”。教師在教學中向?qū)W生直截了當?shù)靥岢鰡栴},學生對此類提問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彎抹角。曲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教師的本意是要解決甲問題,卻偏不直接問,而是從側(cè)面繞個彎提出乙問題,乙問題的解決又以甲問題的解決為前提,所以只要學生解答了乙問題,甲問題便等于是“不答而解”。 錢夢龍老師在他的教學中就喜歡用迂回的手法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要“拐一個彎”才能找到答案,比如,他問:“鄰人京城氏那個七八歲的孩于也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一時回答不出,然后一想,恍然大悟地叫起來:“那孩子沒有爸爸!”[2]這就可以檢測學生是否已經(jīng)理解了什么是“孀妻”和“遺男”,比直問這兩個詞的詞義更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強化了學習效果。
學習《祝福》一文,主題的揭示是一個要點,不同的提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關(guān)注的程度和思考的深度。①本文通過對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樣的主題?
②形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誰是殺害樣林嫂的兇手?
以上三問:①過于平實直露,沒有審美成份,也沒有吸引力;②與故事情節(jié)相結(jié)合,關(guān)注人物悲劇命運的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兼顧了學生的興趣因素。③從“責任追究”入手,符合學生好奇心理,更多關(guān)注情節(jié),學生具有強烈的探源興趣。圍繞這個問題從具象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進行分析,最終師生興致勃勃地解決了。
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式的提問
有些課文,如果我們能夠提出一兩個“牽牛鼻子式”的問題,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一下子被激活。我們先來看一個寧鴻彬老師的《皇帝的新裝》教例中提的兩個問題。①(一個是學生第一遍讀書之前)師:讀完之后,請你們給這篇童話加個副標題,一個什么什么樣的皇帝。省略號什么意思?生(齊):要填出形容皇帝的詞語。
當學生圍繞“一個什么什么樣的皇帝”,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寧老師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②“下面我們再來研究一下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誰能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說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
通過加個副標題的形式,直奔人物形象的領(lǐng)會,這節(jié)課的精彩之處一定來自這兩個簡單而實用的設(shè)問。一節(jié)課僅僅用兩個問題,便“領(lǐng)起”了整個課堂,便生出萬般精彩。這樣的問題可以說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學生在這兩個問題的牽引之下激發(fā)出了思維的火花。
五、逆問
這種提問是根據(jù)教學提問方式的視角維度劃分的。(1)正問。即正面提問,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從正面提出問題,讓學生順藤摸瓜,在探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fā)展智能。(2)逆問。教師為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不從正面提問,而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shè),假設(shè)結(jié)論不成立,讓學生通過對照比較,自己得出正確結(jié)論。一般問題總是問:文章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而逆問則提出假設(shè):不這樣寫行不行?這種問法可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品質(zhì),一般地說,“逆問”比“順問”更能激起學生的思維。教例《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劇根源的探討,可設(shè)計如下:[3]逆問①:假如孔乙己沒有被丁舉人打折腿,不就避免了悲劇的結(jié)局嗎?討論:丁舉人中了舉,有錢有勢,而孔乙己“沒有進學”,“愈過愈窮”,“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被打折腿不足為怪。逆問②:假如孔乙已不去偷丁舉人的東西,怎么會被打折腿呢?討論:孔乙己“好喝懶做”,又窮困潦倒,不偷怎么生存?逆問③: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懶做,不就不會去偷丁舉人的東西了嗎?討論:“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可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很深。考又考不上,又不愿與“短衣幫”為伍,自然就會好喝懶做了。結(jié)論:孔乙己的悲劇,主要是社會悲劇,有封建社會制度,有封建科舉制度存在,就會有孔乙己這樣的犧牲品,他的死是必然的。這里,步步都以逆問的方式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如剝繭抽絲,直至問題的解決,這樣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思維訓練是語文課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逆問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動腦動口,再加上形式活潑,挖掘深廣,且趣味性很強,學生很容易參加“論戰(zhàn)”,從而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探索的熱情,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就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設(shè)計上,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會產(chǎn)生多種處理辦法,如何在提問中發(fā)掘具有審美和創(chuàng)新特性的問題,這是我們一直且繼續(xù)要研究與探討的課題,筆者學識淺薄僅闡述了一點淺見,冀同行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深遠。
注釋:
[1]馮瑋青《語文課堂提問教學與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J] 2003年8月
[2]錢夢龍 《改變?nèi)松哪且惶谜n》中學語文教學[J] 2006年1月
[3]王壽山《錢夢龍老師的提問藝術(shù)》,中學語文教學參考[J],1984年,第5期。
(楊潔 江蘇省連云港市花果山中學22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