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衛(wèi)
摘要:本文從初二物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課中。通過討論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重力有關這一問題,浮現(xiàn)出實驗方案是否合理的師生較量。教師從尷尬、失敗中領悟,驚訝學生的潛能,驚訝新課改帶給師生一起成長的生命力!
關鍵詞:實驗;猜想;重力;摩擦力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0(S)-0020-3
今年3月23日我在初二(10)班講解物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計劃把這節(jié)課上成一節(jié)完整的探究實驗課。我預計分成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1)問題與猜想;(2)制定實驗計劃;(3)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4)總結實驗結論;(5)評估與交流。在課程進行中學生認為影響摩擦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可能有: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積的大小、速度大小、重力大小。限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不夠和探究實驗的難度,我把摩擦力大小與重力大小關系的實驗探究作為課后作業(yè),允許學生借用彈簧秤、砝碼和木塊回家實驗,下節(jié)課帶來交流。
為使學生少走彎路,我強調(diào)要控制變量(尤其是壓力)不變而又能改變重力大小來比較摩擦力的大小是實驗的關鍵
第二天在探究實驗交流課上,小偉同學爭先表現(xiàn):“老師,我做出來了,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重力的大小有關?!蔽乙汇?,胡來,“你上講臺做一遍給大家看看?!敝灰娦ネ瑢W不緊不慢地拿出木塊、彈簧秤、砝碼,把木塊放在豎直墻面上,左手用力水平按住木塊,右手拉動彈簧秤帶動木塊豎直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彈簧秤的讀數(shù);在木塊上方加砝碼,保持左手水平壓力不變,也用彈簧秤勻速地向上拉,結果彈簧秤的讀數(shù)變大了,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重力的大小有關,如圖1所示。
為了控制壓力不變,我提議把手施力壓木塊改為用圓盤式壓力計壓木塊,使每次壓力(即指針的讀數(shù))一樣即可。我一邊肯定壓力垂直于重力。變量控制好,一邊引導大家找出問題的本質(zhì),同學們很快發(fā)現(xiàn)拉力與摩擦力不平衡。這時木塊豎直向上勻速運動是三力平衡,拉力=重力+摩擦力,加上砝碼重力變大,同時拉力也變大,而摩擦力不變,所以重力變大,摩擦力也大的結論是不對的。
這時丹丹同學站出來提議,如果把圖1實驗改為在豎直墻面上水平勻速地拉動木塊,水平方向木塊受到拉力與墻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問題不就解決了,如圖2所示。
好主意,這也是我課前預備的方案,我下意識地肯定了丹丹同學的做法,并發(fā)動大家一起做圖2實驗,同學們立即實驗起來,可還是發(fā)現(xiàn):重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我當即惱火了,十分武斷地認為學生錯了,實驗一定不準確,不管從實驗角度還是推理角度,我都有信心占上風,可學生硬說老師錯了。最后我倚仗老師的強勢壓住了學生。
正在我犯愁抱怨學生太偏執(zhí)時,學生米娜同學站起來說:“這個實驗如果再改動一下,如圖3所示,結論就不一樣。在圖3中,把木塊換成小車,把小車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同時小車又緊靠在豎直的墻上,用恒力F壓住小車;使小車在水平面上用彈簧秤拉著做勻速直線運動,發(fā)現(xiàn)增加砝碼(相當于改變車的重力),彈簧秤的讀數(shù)幾乎不變。原因:在豎直方向木塊受到的重力與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水平方向木塊受到拉力與豎直墻面之間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小車受到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可以忽略。因此,結論是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重力的大小無關?!?/p>
好家伙,妙極了!我一邊欣賞米娜的創(chuàng)意,一邊重做了圖2實驗和圖3實驗。果然圖3實驗好做又正確,而圖2實驗很難在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而且確實是重力大拉力也大(即摩擦力大)。那么,我原來的“絕對正確理論”又錯在何處呢?我一時真摸不著頭腦,納悶、尷尬、著急一起涌上腦門。但我知道必須真誠對待此事,不得不向?qū)W生做了圓場:“米娜的實驗太好了,結論就是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重力的大小無關。至于圖2實驗為何不能說明問題?不好意思,老師會想一想在下一節(jié)課給同學們做個解釋?!?/p>
課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圖2實驗木塊受水平拉力作用時,豎直方向的靜態(tài)平衡被破壞,靜摩擦已變?yōu)榛瑒幽Σ粒一瑒幽Σ列∮陟o摩擦,豎直方向不能平衡,木塊的運動趨勢方向斜下,無法保證木塊水平運動,要近似水平就要加大水平拉力,重力越大拉力也更多,所以圖2實驗不成功。
我感到師不如生也,臉上一陣一陣火辣。我正想找些其他巧妙實驗方案駁回面子時,學生桃子又送來了一份探究摩擦力大小與重力大小關系的實驗方案,如圖4所示。木塊上放一砝碼在水平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觀察彈簧秤讀數(shù),接著取走砝碼nN,這時用圓盤式壓力計往下壓木塊,使壓力恰為nN,即保持壓力不變,拉動木塊勻速運動,觀察彈簧秤讀數(shù)不變。說明重力變,只要保持壓力不變,摩擦力也不變。
接著學生強華也送來了一份探究摩擦力與重力大小關系的實驗方案,如圖5所示。用圓盤式壓力計向上壓木塊,木塊頂住天花板。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水平運動,天花板所受到的壓力=壓力計讀數(shù)一木塊與砝碼的重力,接著取下砝碼nN,同時減小壓力計的讀數(shù)nN,保持天花板所受壓力不變,這時觀察水平勻速拉動的彈簧秤讀數(shù)不變。說明重力變化了,保持壓力不變,而摩擦力不變。妙妙,這不也正是我想要的答案嗎?欽佩中帶幾分嫉妒,我啞然無言,羞愧無比。
課上,學生情緒反而越發(fā)高漲,仿佛一個個向我示威:“老師,我們比你行!”
這堂課是我最尷尬、最感失敗的一堂課,也是我最成功、最有收獲的一堂課。一位名人說過:當你遇到困難挫折時,學習才真正開始。這堂課讓我驚訝學生的學習潛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教育哲學,向時暴露了自己教學中的弱點,備課不夠認真,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缺乏預案,尤其當學生處于學習優(yōu)勢,教師處于弱勢時,心理有落差,難于適應。事實上,也正是通過論辯激發(fā)了學生的求勝心,也正是“我們比你行”的心理摧化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學生,主張接受式教學還是發(fā)現(xiàn)式教學,是教師能否從傳統(tǒng)教學中走出來的一面鏡子。在我國古代教育遺產(chǎn)中,就有“教學相長”,“教然后知不足”等主張。唐代韓愈也有“師不必強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之說。在今天“數(shù)字化時代”,教師的知識能力優(yōu)勢和高勢能受到挑戰(zhàn),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未必都能進入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學生怎樣憑借自身的經(jīng)驗在思考。在新事物、新變化面前,我們還得接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現(xiàn)實。難怪許多走進新課程的教師,許多與學生一起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老師,都發(fā)出共同的感慨:“我們簡直驚訝發(fā)現(xiàn)學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動精神,真切的感受一種強大的推力;我們重新找到一顆童心,一種青春的激情,享受到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歡樂!”
我真切渴望再次能聽到這種呼喊聲:“老師,我們比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