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東
關(guān)于現(xiàn)代文閱讀概括類試題的考查,2009年江蘇高考《考試說明》是這樣表述的:“分析作品結(jié)構(gòu),概括作品主題”(文學類文本閱讀);“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論述類、實用類文本閱讀)。命題人往往要求考生從特定的角度對文章整體或局部信息進行篩選與提煉、加工與轉(zhuǎn)化。面對這類試題,有些考生審題不仔細,再加上無視文章或語段的層次,往往跟著感覺走。沒有讀懂就隨意找答案點,胡亂表述,得分不容樂觀。那么怎樣又好又快地完成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概括類試題呢?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2008年高考語文試卷作些分析。
一、找中心句,綱舉且張
文章中的語段通常是由中心句和展開句組成的,中心句是語段的核心、主旨,而展開句是為中心句服務(wù)的,是對中心句的豐富和深化。這些句子意義相互聯(lián)系,有機地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段落,表明一個相對獨立的中心意思。對這些語段進行概括,找中心句是最重要的途徑。找到了這些句子,就能綱舉目張。
如2008年全國卷Ⅱ第14題:作者為什么說“有孤寂之感”?(試卷材料為季羨林的《馬纓花》)
這是對文章局部內(nèi)容進行概括,組織答案需要準確把握原文第一段(曾經(jīng)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里。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和第三段(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yīng)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里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蓮蓬勃勃的斗爭意志和生命活力里,還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零一個人走回這個所謂家的時候,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一點活氣。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主要信息,亦即中心句。第一段共有三句話,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是對第一句的具體敘述,突出了第一句中的“孤零零”和“很深”這兩個詞語,很顯然把握第一句,就答出了其中一個原因。根據(jù)第三段可以概括出第二個原因,第三段作者首先用設(shè)問的修辭,表明作者當時也有孤獨之感,接下來的幾句話具體闡述原因。其中“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平城一片黑暗”最重要,是這個語段的中心句,余下的幾個句子作者用白天、晚上的不同情緒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晚上獨處的寂寞之情。
答案(1)作者獨自住在陰森凄苦的大院里;(2)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二、去虛留實,刪繁就簡
這是概括類試題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又經(jīng)常和找中心句結(jié)合使用。所謂“虛”、“繁”是指語段中那些起闡釋、說明、補充甚或是拓展、引申等作用的句子,這些句子只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關(guān)鍵信息,但它們就像煙霧一樣遮住了我們的雙眼,概括時我們應(yīng)合理地刪除這些句子,留下關(guān)鍵信息,然后再簡明扼要地進行表述。
如2008年江蘇卷第18題:從文中看,哪幾件事對楊守敬的學術(shù)生涯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試卷材料為《晚清學人楊守敬》)
這是對全文內(nèi)容進行概括。題干中“哪幾件事”和“重要影響”是關(guān)鍵點。本文所寫之事很多很碎,列舉哪“幾件”事最好呢?那些出現(xiàn)在特定事件前后的點明意義的句子最值得考生關(guān)注,如第一段中的“開始接觸乾嘉考據(jù)之學”、“研究歷史地理學的開端”,第二段中的“大大拓展了學術(shù)視野”、“學術(shù)生涯的轉(zhuǎn)折點”。第三段中的“從此絕意科舉,專注學問”等等。
通過去虛留實,刪繁就簡,我們先把握住原文相關(guān)段落的關(guān)鍵信息。如第一段:“19歲時,聽譚大勛講授汪中的《述學》,開始接觸乾嘉考據(jù)之學;20歲那年,偶然得見清人六嚴縮摹的《輿地圖》,便借來臨摹,這成為他研究歷史地理學的開端?!钡诙危骸皸钍鼐丛?jīng)熱衷科舉,25歲起先后六次赴京參加會試。雖然名落孫山,但因此結(jié)識了許多名流學人,大大拓展了學術(shù)視野。//在日本四年,他搜訪闞佚,爬羅剔抉,收集到我國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將它們影印摹刻為《留真譜》?!钡谌危骸皬娜毡净貒牡诙辏暌?8歲的楊守敬第七次參加會試,仍以失敗告終,從此絕意科舉。專注學問。”再對這些關(guān)鍵信息進行加工、提煉,擠兌掉無關(guān)的詞語,剩下的應(yīng)該是精華與核心部分,最后分要點寫清楚,答案就做好了。
答案(1)青年時代接觸考據(jù)學,臨摹《輿地圖》;(2)赴京參加會試,結(jié)識了許多名流學人;(3)在日本搜訪典籍,??闭浔荆?4)第七次會試失敗后,絕意科舉,專注學問。
三、理清層次,防止遺漏
為了防止內(nèi)容要點的遺漏,應(yīng)對全文或相關(guān)段落作大致的層次分析,勾畫出每一段或每一層中的重要詞語、重要句子,在勾畫的基礎(chǔ)上,概括出每段或每層大意,再根據(jù)要求逐一標出序號分條進行表述,如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樣”等。劃分層次時要注意文中的時間詞語標志、地點詞語標志、作者感情的變化、選材角度或內(nèi)容的變化以及邏輯關(guān)系,如總分式、層進式、并列式等,要特別注意語段中的分號和句號。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題:文章第二段從哪三個方面表現(xiàn)“覺得我一個人跑出來已經(jīng)玩得太久了”?請簡要說明。(試卷材料為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
這也是對文章局部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答題時,最好對第二段(如今我搖著車在這園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種感覺,覺得我一個人跑出來已經(jīng)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舊相冊,看見一張十幾年前我在這園子里照的照片——那個年輕人坐在輪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樹,再遠處就是那座古祭壇。我便到園子里去找那棵樹。我接著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著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狀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經(jīng)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纏繞著一條碗口粗的藤蘿。有一天我在這園子里碰見一個老太太,她說:“喲。你還在這兒哪?”她問我:“你母親還好嗎?”“您是誰?”“你不記得我,我可記得你。有一回你母親來這兒找你,她問我您看沒看見一個搖輪椅的孩子?……”我忽然覺得,我一個人跑到這世界上來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獨自坐在祭壇邊的路燈下看書,忽然從那漆黑的祭壇里傳出一陣陣嗩吶聲:四周都是參天古樹,方形祭壇占地幾百平米空曠坦蕩獨對蒼天,我看不見那個吹嗩吶的人。惟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蒼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xiàn)在,響在未來,回旋飄轉(zhuǎn)亙古不散)進行層次分析,題目中明確指出從三個方面進行概括,提示我們本段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留心文段中的“如今”、“有一天”以及“有一天夜晚”等三個時間詞語,思路也就非常清晰了。
第一個層次從“如今我搖著車在這園子里慢慢走”到“但是它已經(jīng)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纏繞著一條碗口粗的藤蘿”。作者從自然現(xiàn)象的角度寫舊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死了。第二個層次從“有一天我在這園子里碰見一個老太太”到“我一個人跑到這世界上來玩真是玩得太久了”,從生活變故的角度寫多年前到園子里找“我”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第三個層次從“有一天夜晚”到文段結(jié)束。從心理感受的角度寫祭壇里的嗩吶聲使“我”產(chǎn)生了滄桑之感。
答案(1)舊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死了。(自然現(xiàn)象)(2)多年前到園子里找“我”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生活變故)(3)祭壇里的嗩吶聲使“我”產(chǎn)生了滄桑之感。(心理感受)
四、合并同類,提取精要
有些文章或段落,雖有概括力較強的語句,但與試題要求歸納的角度可能并不一致:也有一些并沒有相應(yīng)的概括語句。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應(yīng)根據(jù)要求。認定范圍、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語言獨立概括。所舉語段的信息不止一個,一一篩選之后,看看相關(guān)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各是什么,都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傳達的,然后將相同的進行大合并,相關(guān)的進行小合并。不同的并列到一起,從更高的概念范疇進行概括,也就是要把“蘋果、香蕉、橘子、菠蘿”等概括為“水果”。這種歸類處理、提取精要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如2008年江蘇卷第19題: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請概括楊守敬取得多方面學術(shù)成就的原因。(試卷材料為《晚清學人楊守敬》)
注意題干中使用的是“概括”一詞,而不是“歸納”、“總結(jié)”,說明命題人不僅要求考生歸納、總結(jié)出第一段中“聰明好學,刻苦用功”、第二段中“結(jié)識了許多名流學人,大大拓展了學術(shù)視野”、第三段中“專注學問”及“博覽群書,潛心研究”、第四段中“既有堅實的考據(jù)學基礎(chǔ)。又運用了當時地理學的新知識”及“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等詞語和句子。而且要求考生在此基礎(chǔ)上對材料進行合并,作出概念意義上的概括:如好學精神、治學方法得當、交游廣泛、視野開闊等。
答案(1)好學精神:聰明好學,刻苦用功,博覽群書。(2)治學方法得當:既有考據(jù)學的基礎(chǔ),又能吸收新知識;既能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盲從。(3)交游廣泛,視野開闊:結(jié)識名流學人,游學日本,多方涉獵。
當然。在做概括類試題時,把握文章或文段的主要信息也至關(guān)重要。一般說來,不同表達方式的語段主要信息特點是不相同的。如以敘述方式為主的語段,其主要信息有:①敘述的主體;②主體的經(jīng)歷及特征;③敘述意義及目的等。以描寫方式為主的語段,其主要信息有:①描寫的景物;②景與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寫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以議論方式為主的語段,其主要信息有:①議論的話題、中心看法;②證明中心看法的證據(jù);③結(jié)論是什么等。以說明方式為主的語段,其主要信息有:①被說明的事物;②被說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說明的目的等。抓住了以上信息,再綜合運用前文介紹的方法。做概括類試題就比較容易了。
最后,不管什么類型的概括試題,只要題干不作特別要求,如“請用自己的話來回答”等,我們就應(yīng)盡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詞語或句子組織答案,這樣可以避免歸納的不準確。無論是選用文中的關(guān)鍵語句,還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都要刪繁去冗,使答案語句盡量準確、簡明。對于那些有字數(shù)限制的概括類試題,考生就更要慎之又慎。惜墨如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