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p>
在別人眼里,路邊樹上熟透的李子,一定沁人心脾,可以大飽口福,于是大伙蜂擁而至,競相攀折,而在一旁的王戎卻不動聲色。同伴們見狀一腦子霧水,紛紛質疑發(fā)問,王戎解其惑:“那樹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來也不能吃。你看,這李樹都長在道路旁,上面結了那么多李子,卻沒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會這樣嗎?”
相信許多人早已稔知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對王戎過人的聰明才智頗為贊賞。其實,在今天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智慧故事。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村里號召一起開山,大家都把石塊砸成石子運到路邊,賣給建房的人;有一個小伙子卻直接把石塊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因為這兒的石頭都是奇形怪狀的。3年后,小伙子成了村上第一個蓋起瓦房的人。后來,上級規(guī)定不許開山,只許種樹,于是這兒成了果園。村民們把堆積如山的梨子成筐地運往北京和上海,然后再發(fā)往韓國和日本。因為這兒的梨汁濃肉脆。曾賣過石頭的那個小伙子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因為他發(fā)現(xiàn),來這兒的商客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買不到盛梨子的筐。5年后,他成為第一個在城里買房子的人。
還有一則同樣非常有啟發(fā)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建筑業(yè)大發(fā)展,導致泥瓦工人一時供不應求,每天工資漲到15美元。一個叫麥克的人看到許多“征泥瓦工”的廣告,但他卻不去應征,而是去報社登了一條“你也能成為泥瓦工”的廣告,打算培訓泥瓦工。他租了一間門面,請了師傅,教材是1500塊磚和少量礫石。那些想每天掙15美元的工人蜂擁而至,使麥克很快獲得了3000美元的純利,相當于他自己去當泥瓦工200天的收入。
無論是古代的王戎,還是近現(xiàn)代生財有道的小伙子、麥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想別人未想,做別人未做的事。在此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所有思路都集中涌現(xiàn)某一處時,往往都會“擰緊”和聚焦在同一條思路上,上面幾個例子中的大伙競相攀折李子、村民紛紛砸石賣梨、泥瓦工紛紛求職便是最好的體現(xiàn),但若此時先認真觀察、客觀分析和仔細總結,“躲開”主流思路,也許會像王戎一樣,毫不費吹灰之力就知道樹上李子是什么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