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瑞 吳天強
摘要:博彝論,又稱對策論、游戲論,是一門研究主體行為的相互作用及均衡狀態(tài)的科學,近年來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通過博弈論這一視角來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博弈的結果有兩種: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所謂零和博弈,是指對于博弈的參與者來說,一方之所得必為他方之所失,從總量上看,支付水平不發(fā)生變化或者變化為零。通俗來說,就是“你輸我贏”、“此消彼長”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各方的得益之和不為零,總等于一個非零常數。它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雙贏,支付總量是增加的;另一種則是雙輸,支付總量下降。
關鍵詞:博弈論;貿易摩擦I帕累托改善
中圖分類號:F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9-0101-01
當今世界,國際貿易具有強烈的沖撞與協調、競爭與合作的博弈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WTO的誕生,人們所期待的平和、有序、共贏的局面并沒有如期出現,相反的,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國際產業(yè)結構靜態(tài)上的重構和動態(tài)上的脫節(jié),各國強調國家主權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各國依然堅持自身的權益,不肯放棄獨立自主的方針政策,從而導致國際貿易的摩擦此起彼伏:如何化解貿易摩擦,實現貿易各方的非零和博弈成為了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即國家如何選擇國際策略,以實現國家之間的非零和博弈,達到共贏。
1模型的建立
下面從一個簡單的兩國博弈模型分析人手,闡述了國家間宏觀調控政策協調和帕累托改善為每個博弈參與者所帶來的收益分配問題,以及不同實力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博弈的動機、預期和采取的策略。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假設參與博弈的只有兩個參與人A和B,每個參與人都有策略1——獨立行動和策略2——協調行動可供選擇,在這個同時行動的博弈中,有兩個純策略納什均衡,兩個策略組合的收益分別是(1,1)和(2,2)。
在非合作狀態(tài)下。每個參與者的獨立行動都無力協調另一個參與者的策略選擇以達到最優(yōu)的帕累托優(yōu)等均衡的策略組合而獲得最大收益(2,2),導致博弈過程停留在非效率的均衡狀態(tài),因為在非合作狀態(tài)下,導致帕累托最優(yōu)的納什均衡(2,2)策略組合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即每個參與人對另一個參與人是否會選擇策略2都抱有很大疑問,參與人在這個策略環(huán)境中不能協調他們的選擇,這種風險占優(yōu)的策略選擇導致博弈結果為帕累托次優(yōu)的策略組合(1,1),盡管這一策略組合似乎是一種合理的非合作結果,但顯然是一種協調失敗的策略組合。
如果考慮到國家間的經濟競爭或博弈過程并不是前面假設的簡單的一次博弈,而是動態(tài)的無限多次的重復博弈。博弈的這一重復特性,為合作的各方提供了審時度勢的空間和權衡得失的機會,各方會考慮到未來效應,因而可以放棄眼前利益,采取政策協調策略,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均衡狀態(tài)。在重復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博弈參與者都會意識到合作要遠比互相欺騙更為有利,因此,經濟博弈具有參與方策略相互作用的性質,合作與協調行為可能在非合作的環(huán)境里出現。協調博弈的參與方之間策略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相互作用既可能在時期內也可能跨期存在,于是,在博弈中有一個內在的自然的傳導機制,重復進行的博弈過程能使博弈參與方了解其他參與者的行動,參與方活動水平和延時持續(xù)存在正相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博弈雙方策略選擇方面的不確定性,這就為國家間通過協作采取協調一致的政策以獲得最大收益提供可能。
2現實意義
要實現共贏性博弈,必須在博弈方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觸發(fā)器”,或稱“激勵相容”機制。它是一種通過報復或懲罰的約束來維護長期合作的行之有效的作法。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貿易自由化,就得簽訂多邊貿易協定。
要更進一步,按照國家實力的大小及其在博弈過程中的利益分配關系,把國家間的合作博弈關系簡化成下面幾種情形:
(1)實力較小的國家的博弈策略。
小國或實力較小的國家在世界經濟運行中常常處于從屬地位,在參與博弈的過程中,一般有兩種策略:第一種是傾向于同大國合作的策略,積極參與大國主導的區(qū)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但其實際的收益與前面分析的理論預期并不一致,因為在這種大國主導的區(qū)域經濟合作中,是由大國制定策略及協調的規(guī)則,協調收益的分配也同樣由大國主導,這種情況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小國對大國的政策依附,實力越小,依附性越大,政策協調的成分越少。于是就有了第二種策略,不甘心依附于大國的小國之間的保證型博弈策略,多個小國存在共同的合作利益,即通過組成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聯盟,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經濟博弈并共同分享協調收益,改變與大國的實力對比關系。保證型博弈的關鍵是博弈參與方遵守承諾,認識到采取合作會給對方和自己帶來更大的收益,即合作前的初始位置與收益最大的帕累托邊界線之間的距離較大,有較大的收益增加空間,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盟的迅速發(fā)展就是保證型博弈關鍵是承諾的具體實踐。
(2)實力較大的國家的博弈策略。
實力較大的國家在博弈中同樣面臨兩種策略:一是現實中常見的大國與小國結成不同形式的經濟聯盟并進行政策協調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大國在聯盟中具有絕對的主導權,它可以通過制定政策協調的規(guī)則來保證其收益。但有的時候大國出于長遠考慮可以暫時犧牲自己的利益以維持與聯盟中小國的關系。在北美自由貿易區(qū)中,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就是這種典型的博弈關系。二是大國與大國之間,或者大的經濟集團之問的博弈,由于實力大小或者國家大小是相對概念,因此,這種博弈可能是世界性的,如美俄、歐美、中歐、中美之間,也可能是區(qū)域性的,如中日、中俄、中印、英法之間等。大國之間的博弈關系與已經討論的小國與大國、小國與小國之間的博弈關系不同,大國之間共同的利益不在于收益,而是在于減小因策略協調失敗而造成的損失,維持現有的收益水平和保持已經取得的利益優(yōu)勢,這一共同的利益即決定了大國之間進行策略協調的動機和方式。從西雅圖到多哈再到坎昆,WTO框架下的多邊談判不斷重復無果而終的結局。可看出。大國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談判往往是曠日持久的。
3模型的擴展
多邊博弈關系往往是多個雙邊博弈交織的結果。前面討論的模型一直局限在假設只有兩個國家的情形,如果是像WTO機制這種多個國家參與的情況會怎樣呢?實際上多個國家的情況仍然可以通過簡化成兩個參與方的情況進行討論,比如可以考慮一個國家和其余所有國家之間的博弈,或者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聯盟,也許更常見的情形是一個國家同時參與多個兩國博弈,同樣還是國家的實力決定了在博弈過程中的動機和預期收益。前面的分析表明,在兩個國家的博弈中,可能只有一方獲益,可能雙方都獲益,也可能雙方都不獲益。為了雙方都能獲益,國家間需要根據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相互的政策協調,以國家個體的最大利益與國家間合作的共同利益是否一致為標準,可以將國家間的政策博弈分為合作型博弈和非合作型博弈。國家間的博弈屬于哪種類型取決于國家間實力對比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利益分配關系。
4非零和博弈的實現對中國的啟示和意義
(1)中國要打破與美國、歐盟等貿易方現有的零和博弈或負和博弈局面,必須致力通過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和完善WTO規(guī)則來約束美、歐等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和高新技術貿易設限行為。作為中國自身,也得進一步推進國內市場開放。
(2)中國要與貿易方實現雙贏,需要博弈雙方由非合作性的一次博弈走向合作性的重復博弈,并且建立一套規(guī)范嚴格的制度安排和補救措施作保障。
(3)中外貿易雙方要想實現非零和博弈的盈利最大化,博弈雙方必須尋求貿易結構互補與互動的微妙平衡,形成利益驅動與技術驅動相平衡的新型合作和競爭關系。